桓水即羌水、氐水、白龙江,周秦氐道,汉陇西郡氐道在武都
一、成汉李氏政权是陇西氐道氐族李氏建立的
李特:成汉政权的奠基人,字玄体,祖为武都宕渠氐人。父恭,为东羌猎将。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李特、李远武都宕渠(宕昌)人,賨人,“板楯蛮”(盘瓠、犬种)。东汉末年,张鲁统治汉中,李特的祖辈从巴西郡宕渠县迁至略阳的杨车坂,号称杨车巴。曹操攻克武都后,李特的祖父李虎带领五百多家归附曹操,授任将军之职,迁移到略阳以北地区,号称巴氐。李特的父亲李慕,官至东羌猎将。自李虎以来,李氏就是略阳郡氐人的望族。
在巴賨李氏和六郡大姓领导下,秦雍六郡流民起义演变成为外来大族与土著大族的斗争。外来大族一度势危,由于涪陵大族徐举和青城范长生的归附,才转危为安,建立起成汉政权。李雄称王后,拜范长生为丞相,尊称“范贤”;称帝后,加为天地大师,封西山侯。通过对范长生的优待尊重和对部曲制的承认,两类大族相互妥协,形成联合统治,同时在巴賨贵族间也推行了部曲制。元康八年(298),由于战乱和连年灾荒,秦雍二州的天水(上邽东二里有祁山堡即今礼县)、略阳(宕昌县南阳)、扶风(侨置武都)、始平(天水市天水镇)、武都(陇南市成县)、阴平(陇南市文县)等六郡(今甘肃东南和陕西西部地区)人民数万家,在巴氐豪酋和汉族大姓率领下流入汉中就谷,继而进入益州。其中少数首领曾进行过劫掠,绝大部分流民都分散到各地充当佣工和佃户。秦雍六郡流民起义开始。
据《陇南史志》记载:西晋末年,297年,天灾人祸横行,武都宕渠(宕昌)氐族领袖李特、文县县令氐人李远率领陇南流民团南下四川。302年,自称为使持节、大都督、镇北大将军。第二年(303年)李特率军攻打成都,益州刺史罗尚拒守,李特战死。其弟李流继续带领流民作战,次年病死。由李特之子李雄接任首领,同年李雄攻下成都,十月自封为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李特、李远武都宕渠(宕昌)人,賨人,“板楯蛮”(盘瓠、犬种)。李特:成汉政权的奠基人,字玄体,祖为宕渠人。父恭,为东羌猎将。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李特、李远武都宕渠(宕昌)人,賨人,“板楯蛮”(盘瓠、犬种)。东汉末年,张鲁统治汉中,李特的祖辈从巴西郡宕渠县迁至略阳的杨车坂,号称杨车巴。曹操攻克武都后,李特的祖父李虎带领五百多家归附曹操,授任将军之职,迁移到略阳以北地区,号称巴氐。李特的父亲李慕,官至东羌猎将。自李虎以来,李氏就是略阳郡氐人的望族。
追认的先祖
巴郡桓公
李武
李雄曾祖
陇西襄王
李慕
李雄祖父
始祖
成都景王
李特
玄休
?-303
建初303-304(九)
李雄之父,
据《陇南史志》记载:西晋末年,297年,天灾人祸横行,武都宕渠(宕昌)氐族领袖李特、文县县令氐人李远率领陇南流民团南下四川。302年,自称为使持节、大都督、镇北大将军。第二年(303年)李特率军攻打成都,益州刺史罗尚拒守,李特战死。其弟李流继续带领流民作战,次年病死。由李特之子李雄接任首领,同年李雄攻下成都,十月自封为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李特、李远武都宕渠(宕昌)人,賨人,“板楯蛮”(盘瓠、犬种)。
元康六年(296年),齐万年(?—299年),字万年,扶风郡美阳县(今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美阳村)人,氐族。西晋时期氐羌起义首领。三国诸葛亮出祁山,据有武都,安帝永初五年(111年),陇西郡羌道别属武都郡。汉末,曹操弃武都郡,迁其人口于右扶风小槐里。曹操将武都郡侨置扶风郡美阳县。迁武都氐人于扶风郡美阳县。西晋元康四年(294年),匈奴郝散反,引发了氐帅齐万年的叛乱。阿豺兼并羌氐,地方数千里,号为强国。田于西强山,观垫江源,问于群臣曰:"此水东流,有何名?由何郡国入何水也?"其长史曾和曰:"此水经仇池,过晋寿,出宕渠,号垫江,至巴郡入江,度广陵会于海。"成汉李氏政权是陇西李氏
在巴賨李氏和六郡大姓领导下,秦雍六郡流民起义演变成为外来大族与土著大族的斗争。外来大族一度势危,由于涪陵大族徐举和青城范长生的归附,才转危为安,建立起成汉政权。李雄称王后,拜范长生为丞相,尊称“范贤”;称帝后,加为天地大师,封西山侯。通过对范长生的优待尊重和对部曲制的承认,两类大族相互妥协,形成联合统治,同时在巴賨贵族间也推行了部曲制。
![]()
早年经历
李班初任平南将军。李班的叔父李雄虽然有十个儿子,但都不成气候,所以李雄舍弃自己的儿子而立李班为太子。
李班为人谦虚能广泛采纳意见,尊敬爱护儒士贤人,从何点、李剑以下,李班皆以老师的礼节对待他们,又接纳名士王嘏和陇西人董融、天水人文夔等作为宾客朋友。常常对董融等人说:“看到周景王的太子晋、曹魏的太子曹丕、东吴的太子孙登,文章审察辨识的能力,超然出群,自己总是感到惭愧。
李期聪慧好学,二十岁时就能作文章,轻财物而好施舍,虚心招纳人才。初任建威将军,其父李雄让儿子们和宗室的子弟们各自凭恩德信义聚集徒众,多的不到数百人,可是李期单单招到了上千人。他推荐的人,李雄多半任用,所以长史、列署有不少出自他的门下。
氐族,中国西北古代民族,自称“盍稚(弇玆)”,“氐”是它族对其之称,曾与匈奴、鲜卑、羌、羯[jié]合称为“五胡”。
关于氐族的来源众说纷纭,主要分为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同源异流说”,即氐族来自于羌族;第二种说法认为氐族和羌族从来都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长寿和杨建新的说法,即氐族发源地是甘肃陇南地区。春秋战国时期,氐族活动于今甘肃省东南、陕西省西南、四川省西北的交界处,东汉至西晋时期,氐族经历了三次大迁移,期间不断建立起政权组织。西晋后期战乱不断,天水等六郡包括氐人在内的十余万流民进入梁州、益州,氐人首领李特发动起义,晋惠帝永兴三年(306年),李特之子李雄改称皇帝,定国号大成,建立成汉政权,历经六世,于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被东晋安西将军桓温所灭。晋穆帝永和八年(352年),氐族首领苻健自称皇帝,建立起由氐族统治的前秦政权,之后苻坚不断扩大前秦领土,并将关中十五万氐人迁往各方要镇,氐人活动领域逐渐扩大。前秦灭亡后,氐人吕氏以河西地区为中心建立起后凉政权,许多氐人迁移至河西地区。后凉灭亡后,不断有氐人发起反叛,建立了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以及阴平国等政权组织。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益州总管王谦起兵反周,沙州氐帅杨永安聚众接应王谦,被魏将达奚儒打败,此后氐族在历史上的记载逐渐消失。隋唐以后,氐人逐渐融于汉族与藏族之中,孙宏开、杨耀坤等专家推测,主要分布于今陕甘边以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区的白马族是氐族后裔。
氐族在中国历史上曾取得许多辉煌的成就,政治上,氐族参与了西部地区的政权争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了中国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文化上,氐族承继了自春秋战国以来就形成的“大一统”思想,自觉延续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农业上,氐族作为农耕少数民族,在两汉时期形成了发达的农业经济,前秦苻坚开凿泾水渠,并在氐族政权内推行区种法,从而推动了汉族和氐族的农业发展。除此之外,氐族有着以不同的服装颜色命名部族、喜好喝酒、居住板屋等风俗习惯。
二、氐羌同源,商时氐羌同用,“氐羌”并称
“氐”最早见于甲骨文“雀取氐马羌”“龙来氐羌”等,除此之外,《诗经》和《竹书纪年》中亦有提及,部分学者根据这些甲骨文认为,氐族在商周时期已经形成,但也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上的“氐”与商代以后典籍记载的“氐”意思不同,并非指代部族,氐族的形成应在春秋战国时期。关于氐族的称号由来有两种说法,学术界较为流行的观点是,氐族的名称来自于氐人居住地的地名,即陇坻。在秦代,氐族居住的天水、陇南地的地形被称为阺[dǐ][b],因此这一地区的居民被称为氐人。另一种说法认为氐族的名称来源于公羊《谷梁传》中的词汇“羝[dī]”,羝与氐人放牧的羊有关,成为氐族的图腾,因此人们以氐为族称。
历史沿革
![]()
氐族的起源
关于氐族的来源众说纷纭,最早记载氐人的先秦古籍《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提到[c],炎帝之孙灵恝[jiá]生有互人,可以自由上下天地之间。清代学者郝懿行笺疏:“互人国即《海内南经》氐人国”,中国民族史专家何光岳结合《山海经·海内南经》中“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提出氐人是炎帝的后代,人面鱼身则则是其原始图腾形象。除此之外,《山海经·海内西经》中也有“氐人国”的说法,根据《海内西经》中后稷被葬在氐国西的记载[d],学者杨铭推断氐人国在陕甘交界处,典籍中所记载的“氐”和“氐人国”就是氐族的先民。
部分学者认为氐族和羌族是同源而异流,即氐族源自羌族。除甲骨文中常将“氐羌”并称,一些历史文献资料中也常出现“氐羌”并称的说法。《诗经•商颂》中有“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诗句,《竹书纪年》则有“成汤十九年,大旱,氐羌来宾”,同样将“氐羌”并称。《逸周书•王会解》“氐羌以鸾鸟”的注解表明氐羌是一个民族,所谓“羌氐”就是氐地的羌人,后来简称为氐[e]。杨建新先生在《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一书中同意了这一观点,并认为氐是羌中分出的一支或是羌族的一种。
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氐族与羌族虽然关系密切,但从来都是两个不同的民族。中国民族史学家何光岳结合《山海经·海内经》[f]和《逸周书·王会篇》及其注解中关于氐族的记载,认为氐族和羌族是两个不同的民族,他们虽然有着共同的祖先炎帝,但氐族是灵恝的后代,而羌族则是伯夷父[g]的后代。何光岳同时指出,氐族的发源地在河北省赞皇县西南泜水河流域,氐族在古泜水流域建立軧[dǐ]国,西周晚期軧国被邢侯灭国后,部分軧国遗民西迁。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从氐族的语言与生产习俗等方面具体说明,认为氐族与南诏同源[27],而南诏是哀老古国之后,因此氐族与西南夷存在同源关系。民族史学家黄烈先生则认为氐族始源出自商朝前活跃于江淮一带的古老部族三苗,并对比了氐族和羌族的民族特征等因素,指出氐羌互有影响[28]。部分除上述观点外,以杨建新为首的部分学者认为氐族可能来源于西戎,而西戎可能是较早接受中原文化的一支羌族,至殷商时期才发展成为单独的民族,结合西戎的语言体系与活动地区推断,氐族可能是东迁羌族西戎的一支或一部分。
关于氐族来源最具代表性的说法是民族学家马长寿先生和杨建新先生的观点。马长寿肯定了氐族与羌族并非同一族的说法,认为《逸周书•王会解》中将氐羌解释为氐地之羌,将氐族和羌族混为一族的说法是不合理的,同时指出氐族的发源地在甘肃陇南地区。杨建新先生虽然不否认氐族是羌族的一支或一种说法,但同时也指出氐族在战国时已经基本上形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的东南部,即现在甘肃、陕西和四川的交界处,甘肃陇南地区是其发源地和最初活动中心。
三、武都郡白马氐的聚集地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武都郡是沿着汉水、漾水、洛水、洛河流向设置的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都县(治在西和县洛峪镇)汉水所出。有天池泽。河池县(徽县银杏镇)泉街水入沮合汉也。沮县沮水所出端闱谷也。”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武都郡(郡治武都县,在今西和县洛峪镇)9县(道)是沿着汉水流向设置的,均在汉水流域。洛河、汉水、漾水从武都县洛峪发源后流经嘉陵道(陇南市礼县龙林乡)、上禄县(陇南市西河县六巷乡)、下辨道(陇南市成县红川镇)、平乐道(陇南市康县平洛镇)、修成道(陇南市成县镡河乡)、河池县(陇南市徽县境内)、故道(陇南市两当县境内)、沮道(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沮道设在陕西汉中市勉县茶店镇沮口。正是漾水入沔水的交汇处。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世据陇南。周孝王时期(公元前897——前888),中潏的苗裔造父堂玄孙大骆的庶子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秦邑”为附庸,在汧水(潜水在徽县、两当之间,嘉陵江之故道)、渭水(渭源至天水段)养马,复续赢氏祀,承祀赢姓,号曰秦赢。又以大骆妻申侯女所生嫡子成为大骆继承人,今礼县大堡子山(祁山,诸葛亮六出祁山就是此地),是秦非子的封地秦。造父堂玄孙大骆,大骆妻申侯女所生嫡子成的封地应在成(成县)。在这里修建了城邑,应是骆峪(雒峪)
据《魏书· 氐传》记载:氐者,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三代之际,盖自有君长,而世一朝见,故诗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也。秦汉以来,世居岐陇以南,汉川以西,自立豪帅。汉武帝遣中郎将郭昌、卫广灭之,以其地为武都郡。自汧渭抵于巴蜀,种类实繁,
“雒”通“骆”。白鬃的黑马。也叫白马。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意思是说:黄帝生了骆明,骆明生了白马,白马就是鲧。据《史记·夏本纪》的记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广两曲志》:“五帝时,鲧父骆明封干骆,为骆国。《国语•周语下》:“鲧父駱明封于駱国。商兴,郝存,骆废”。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广汉西部白马为武都郡(陇南市的前身),氐族自称“盍稚”,音同“弇兹”,这是与燧人氏同时期的母系氏族名称。由于氐与羌相邻,先秦人乃视之为氐地之羌,又觉与羌有别,因称之为氐羌,或单称氐。氐人善于养马,,故而非常崇拜马神,早期以白马为图腾,他们的白马神、马王爷大都是三只眼睛。而杨二郎传说在陇南相当流行,其也是三只眼。三星堆面具上也有纵目,但装饰物另一只眼睛应该已经剥落了。武都郡就设在西和县洛峪镇。大禹在仇池山(嶓冢山)下洛峪导漾为汉。上述说明:大禹化名别竜(宕昌阿坞乡),禹之父曰鲧,白马是为鲧,白马为武都郡,武都郡在西和县洛峪镇。洛谷出洛水、洛河、汉水。
四、桓水就是羌水、氐水、白龙江 陇南市武都区就是羌中、氐道
《书·禹贡》记载: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
意思是,疏导长江,始于岷山,向东分出的支流统称沱江,长江的主水道径直折向东流,直达支流澧水一带,然后流过九江,通到东陵;再由东陵偏北斜行汇聚于彭蠡泽,然后自彭蠡泽往东称为中江,最后直通东海。
《水经注疏》记载:岷山在蜀郡氐道县,(赵云:近《汉志》陇西郡氐道县,《禹贡》食水所出。蜀郡湔氐道,《禹贡》岷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
长江,古称“江”,汉以后又称“大江”。“岷山导江”意为大禹疏导长江来到了岷山。岷山在哪里?据考证,
自此之后,人们就把嘉陵江当作了长江正源,“长江发源于岷山”成了千载不变的共识。《山海经》《水经注》都沿用了这一说法。
桓水又名岷江、宕昌河、白龙江。宕昌县古属岷州,在岷峨山,故名。 岷江,属嘉陵江支流白龙江支流。发源于宕昌县北部南北秦岭分水岭的红岩沟及别龙沟白龙江
桓水即白龙江,羌中即陇南市武都区
即今四川、甘肃境内之白龙江。《尚书·禹贡》: “西倾因桓是来。” 《水经·桓水注》: “ 《地理志》 曰: 桓水出蜀郡蜀山西南行羌中者也。《尚书》又曰: 西倾因桓是来,马融、王肃云: 西治倾山,惟因桓水是来,言无他道也。余按 《经》 据《书》 岷山、西倾,俱有桓水,桓水出西倾山,更无别流,所导者惟斯水耳,浮于潜、汉而达江、沔。” 此水发源于甘肃西南西倾山南,屈曲东南流至今舟曲东与古羌水合,又东南至今文县东与古白水 (今白水江) 合,又东南流入今嘉陵江。其与羌水合流后的一段白龙江,与今白水江合流后的一段白水江,古时也兼称桓水。
古水名。即今甘肃、四川两省境内白龙江、白水江汇合处以上白龙江。《尚书·禹贡》:“西倾因桓是来。”西倾即西倾山,桓即桓水。南北朝时,又称垫江(今重庆合川市以上嘉陵江)源,至今甘肃省舟曲县东合支流古羌水(今称岷江)后,又称羌水。唐时,全流均称羌水。《书·禹贡》曰: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 道。陇南市宕昌县是羌水(江水、宕昌河、岷江、乾江、强水(姜水)、白龙江)的源头。源头在宕昌县阿坞镇鼈竜沟,羌人、羌族的宗神是大禹,大禹的化名叫鼈竜。大禹治水岷山导江,岷山就是岷峩山、强(姜)台山、西陵、蜀山、巴山、羽山、毛羽山、崇山。大禹的父亲叫鲧,鲧治水不力,被舜殛死在羽山(宕昌毛羽山),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从腹中剖出了大禹,大禹治水,石鼓,化为石,化为熊(熊少一足为能),化为鼈竜。大禹出生在西羌石纽,秦朝在西羌设陇西羌道在宕昌县南河乡,宕就是石纽的意思。鲧原是夏族部落中姜姓族的宗神,居住在崇山(就是岷山、就是毛羽山),封地在崇国,也叫崇伯鲧。《吕氏春秋》曰:帝颛顼生自若水,宕处空桑,乃登帝位。据《史记·夏本纪》的记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白马即白马氐羌)。”战国末期,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秦自陇西发兵灭西羌,定陇西郡。二十八年(前279)置陇西郡后,始置有羌道。陇西郡(治岷县狄道)羌道,治所地在宕昌县南河镇路固村。公元307年(西晋永嘉元年),羌族首领梁勤建立宕昌国至北周,历时259年。在古代氐羌是地名不是族名。《竹书纪年》:“成汤十九年,氐羌来宾。”又载“武丁三十四年,王克鬼方,氐羌来宾。”又载“是时(殷),與地东不过江河、黄,西不过氐、羌(古时是地名),南不过荆蛮,北不过朔方。”这说明商朝的疆界西不过氐、羌。羌水、羌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岷指岷山、岷峨山、蜀山。
据《华阳国志》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故其精灵则井络垂耀,江汉遵流。《河图括地象》曰:“岷山之地,上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夏书》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泉源深盛,为四渎之首,缎拗为九江。
《晋地道记》曰:梁州南至桓水(白龙江),西抵黑水(白水江上游),东限扞关。自桓水(白龙江)以南为夷。羌水又称白水、白龙江。《山海经》曰:白水(白龙江)出蜀,郭景纯注云:从临洮之西倾山东南流入汉(西汉水、嘉陵江)而至垫江,故段国以为垫江水也洮水同出一山,故知嵹台西倾之异名也
宕昌的岷山就是蜀山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史记·三代世表》中《谱记》记载:“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黄帝与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喾,立。封其支庶于蜀立,历虞、夏、商。周衰,先称王者蚕从。”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桓水出蜀山西南,行羌中,入南海。”桓水即白龙江,羌中即陇南市武都区,桓水的东北蜀山应在陇南市宕昌县、礼县境内。据唐《阿房宮赋》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的木料是蜀山的,蜀山应在桓水和渭水之间,“覆压三百余里”的木料才能运到咸阳。岷山就是岷峩山、强(姜)台山、西陵、蜀山、巴山、羽山、毛羽山、崇山。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桓水出蜀山西南,行羌中,入南海。”
据《岷州续志采访录》记载:《水经注》云,北河,古称桓水,又称龙江。称龙江者,以寺卜寨山坡上的白色石龙而得名。因此桓水不是岷江的别称而是北河的古名。白龙江则是北河的别称。西倾因桓而来 桓水就是白龙江、羌水 羌中就是现在的陇南市所在地武都区
大禹治水的地方在陇南的西倾山,这座山也被称为强(将)台山、岷山、岷峨山等。《书·禹贡》中记载了大禹治水的事迹,以及西倾山与其他山脉的关系。《书·禹贡》曰: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 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厥土青黎,厥田惟 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厥贡璆、铁、银、镂、 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 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华阳黑水惟梁州:华阳黑水(白水江上游九寨沟水即古时黑水,白龙江纳白水江后称黑水江)惟梁州(治汉中市)。西倾因桓(古桓水即今白龙江)是来,浮于潜(古潜水在陇南市徽县、两当之间),逾于沔(沔水在陕西勉县),入于渭(鸟鼠山、岷峨山就是渭水源头)。
岷江,又名宕昌河,,因宕昌县古属岷州,故名。 岷江,属嘉陵江支流白龙江支流。发源于宕昌县北部南北秦岭分水岭的红岩沟及别龙沟,全程均在宕昌县境内,由北向南流经阿坞、哈达铺、何家堡、宕昌县城、新城子、临江、甘江头、官亭、秦峪、化马等10个乡,于两河口汇入白龙江。
据《华阳国志》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故其精灵则井络垂耀,江汉遵流。《河图括地象》曰:“岷山之地,上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夏书》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泉源深盛,为四渎之首,缎拗为九江。
以上可以看出:岷山导江,一是,在梁州,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故《晋地道记》曰:梁州南至桓水(白龙江),西抵黑水(白水江上游),东限扞关。自桓水(白龙江)以南为夷。
1·西倾山即大禹治水地:西倾山是宕昌县强(将)台山,也是大禹治水的地方。2. 岷山导江的含义:“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意思是岷山是江水的源头,而江水在白龙江上游的岷江。3. 江水的源头和羌水的源头一致:都在岷山所在地发源于宕昌县北部南北秦岭分水岭(也属岷山北地)的红岩沟及别(鼈)竜沟。
《沙州记》曰:“强城东北三百里有曾城,城临桃水者也。”《元和郡县图志》洮州“洮水,出县西南三百里强台山,即《禹贡》之西倾山也。”可见强川因强台而得名,强城在洮阳西南三百里,强川显然指发源于西倾山东南的白龙江。这在《水经注·漾水注》得到进一步证实:“阚骃曰:强水出阴平西北强山,一日强川,姜维之还也,邓艾遣天水太守王欣败于强川,即是也。其水东北迳武都、阴平、梓潼、南安入汉水。”流迳武都的,即白龙江水,白龙江又称羌水,
:三皇五帝之一帝喾生在氐水,是土生土长的石邑人,母亲是王母。降居氐水繁衍姬姓,在这里建立氐国,因为战乱,氐族,氐人背井离乡,流落外乡,在当地建黄帝陵,修伏羲庙是对祖先的追忆。虞朝,夏,商,周,华夏文明从这里走来
【轩辕黄帝传】,元妃嫘祖生三子,长子名玄嚣,次子名昌意,少子名龙苗。长子玄嚣遂父姬姓,降居氐水,生帝喾,是为高辛氏。
帝喾令尧与民烧陶於氐水,发明了许多烧陶的新方法,是以封尧为陶侯。
《路史·疏仡记·黄帝》曰:“玄嚣姬姓,降居氐水,生帝喾,是为高辛氏。
帝喾一生娶了四个妃子,生下了了不起的儿子。元妃姜嫄,生下儿子弃,也就是后稷,他喜爱农事,擅长种植谷物,被帝尧任命为农师,教导百姓耕种,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次妃简狄,生下儿子契,契长大后成为了商朝的祖先;三妃庆都,生下儿子放勋,也就是后来的帝尧,他圣明仁慈,开创了禅让制,深受百姓爱戴;四妃常仪,生下儿子挚,喾去世后,挚继承了帝位,九年后,他将帝位禅让给了弟弟尧 。
王母是帝女殷商先祖,她是母系社会的首领,王母娘娘被历史神妖化。
帝喾的母亲为最早的王母,王母娘娘神的崇拜也是中国最为广泛的世俗神崇拜。王母娘娘又俗称“西王母”、“瑶池金母”。最早是战国以前神话中的半人半兽形神,掌管瘟疫、刑罚。后于流传过程中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而成为年老慈祥的女神。
相传王母住在昆仑山的瑶池,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根据古书《山海经》的描写: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意思好像是说:西王母的外形像人,长着一条像豹子那样的尾巴,一口老虎那样的牙齿,很会用高频率的声音吼叫。满头乱发,还戴着一顶方形帽子。是上天派来负责传布病毒和各种灾难的神。可见外形很恐怖,而且是位散发灾疫的煞神!她住在昆仑之丘的绝顶之上,有三只叫做青鸟的巨型猛禽,每天替她叼来食物和日用品。
《竹书纪年》:“穆王十七年,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
《穆天子传》里,西王母的言行却又像是一位温文儒雅的统治者。当周穆王乘坐由造父驾驭的八骏周游天下,西巡到了昆仑山区,他拿出白圭玄壁等玉器去拜见西王母。传说曾经受到过西王母的款待,并在瑶池上饮酒赋诗,盘桓多日,回来的路上想再度造访,但见山深林密,云雾缭绕,已经渺无踪迹可寻了。
到汉代道教韧兴时,此神成为雍容华贵的女神仙之母祖,成为东王公木公之妻。民间的祀奉又受众多西王母传说的影响,与3000年结一次果的蟠桃寿宴及嫦娥窃其夫羿从西王母处得到的长生不死之药等相附会,把王母娘娘发展成主司高寿长生的女神。又把西王母虎齿豹尾的原形说成是西方金白虎之神是王母娘娘的使者星君。《汉武帝内传》谓其为容貌绝世的女神,并赐汉武帝三千年结一次果的蟠桃。道教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定为王母娘娘的诞辰,并于此日盛会,俗称蟠桃盛会。王母娘娘在民间的俗信中与赐福添寿的同时还有送子佑儿的职司。
氐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人口较多,文明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有重要贡献。
氐人具有发达的纺织业、农业、畜牧业、冶炼技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絣,氐人殊缕布也”;“纰,氐人懧也”。氐人利用麻缕、毛,织为异色相间的麻、毛布,畅销内地。约在秦汉时期氐人开凿并用筒筒瓦、桐油、石灰构筑了至今残迹犹存的文县尚德王家坪水埝,从险崖峭壁引水供人畜饮用。《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氐人“土地险阻,有麻田,出名马、牛、羊、漆、蜜。”《魏略·西戎传》记载,氐人“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梁书·诸夷传》记载:武兴国“地植九谷。婚姻备六礼。知书疏。种桑麻。出紬、绢、精布、漆、蜡、椒等。山出铜铁。”
五、氐国,山海经有记载: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
氐国是河宗之国,穆天子传记载:至于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真本竹书纪年》:“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澎,有易之君杯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遂杀其君杯臣也。”上甲微向河伯借兵打败有易方国,说明河伯是一个具有相当实力、与商族关系密切的方国。
河宗冯夷背井离乡,远离故土,西跨太行,逃到峡西境内。“”河伯:河神,亦作“冰夷”、“冯夷”、“无夷”。自殷商而降,至于周末,为人所奉祀, 位望隆崇。”从这些记载中我们知道河宗本是氐河的主人,殷商降至于周朝未期就成了黄河的宗神了,让人们敬仰。
《说文解字》:“泜水在常山。”
《大戴礼记·帝系》所言“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 氐水”和《国语》卷10《晋语四》所言“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唯青阳与夷鼓皆我己姓”,
井国,古国名。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四篇四:“所谓‘井家’‘井长’‘井人’之 井 乃国名,卜辞有 井方,殷 彝《乙亥父丁鼎》有‘隹王正 井方 ’,入 周 则有《井人钟》……是可知 井 乃 殷 代以来之古国,入后为 周 人所灭。”
通过氐水,繁衍姬姓到氐人,氐族,氐国灭王。氐人背井离乡,迁徙全国各地,传播氐族历史文化,才有了伏羲庙,黄帝陵花落四方的历史佐证。
甘肃天水认为伏羲氏是戎族古老祖先,从戎族发展中析出以炎帝为代表的羌族和以黄帝为代表的氐族。姬水即氐水,也就是现在甘肃清水县的牛头河上游的大祗水和小祗水,所以黄帝生于天水。东汉灵帝时南安郡人姚瞻以为 “黄帝生于天水,在上圭城东七十里轩辕谷”。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这是《诗经·商颂·玄鸟》中的诗句,说的是商的始祖契的母亲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的神话故事。《史记·殷本记》也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女戎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这个故事似乎有些荒诞不经,但正好反映了当时还处在“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的实际情况。商族原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部落,玄鸟(燕子)可能就是这个部落的图腾。《世本》有“契居番”的记载。“番”就是“亳[bó]”,
商汤灭夏以后,迁都西亳,建立了商朝。商朝不仅牢固地控制着黄河中下游地区,而且远处四方的氐羌部落也都向商称臣。《诗经·商颂·殷武》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这就是商汤时国力强盛的真实写照。
商汤的都城西毫究竟在哪里?向来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孔子的《尚书·序》说“汤始居亳”,《尚书·立政》篇提到“三亳”,唐代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引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说:“蒙的此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
《汉书·地理志》记载:武都,东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过江夏,谓之夏水,入江。
陇西郡,〔秦置。莽曰“厌戎”。应劭曰:“有陇坻,在其西也。”师古曰:“陇坻谓陇阪,即今之陇山也。此郡在陇之西,故曰陇西。坻,音丁计反,又音底。”〕户五万三千九百六十四,口二十三万六千八百二十四。〔有铁官、盐官。〕县十一:狄道,〔白石山在东。莽曰“操虏”。师古曰:“其地有狄种,故云狄道。”〕上邽,〔应劭曰:“《史记》故邽戎邑也。”师古曰:“邽,音圭。”〕安故,氐道,〔《禹贡》:养水所出,至武都为汉。莽曰“亭道”。师古曰:“氐,夷种名也。氐之所居,故曰氐道,氐,音丁溪反。养,音弋向反,字本作漾,或作漾。”〕首阳,〔《禹贡》:鸟鼠同穴山在西南,渭水所出,东至船司空入河,过郡四,行千八百七十里,雍州浸。〕予道,〔莽曰“德道”。〕大夏,〔莽曰“顺夏”。〕羌道,〔羌水出塞外,南至阴平入白水,过郡三,行六百里。师古曰:“水经云羌水出羌中参谷。”〕襄武,〔莽曰“相桓”。〕临洮,〔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枹罕东入河。《禹贡》:西顷山在县西,南部都尉治也。师古曰:“洮,音,吐高反。枹,读,曰肤。顷,读曰倾。”〕西。〔《禹贡》嶓冢山,西汉所出,南入广汉白水,东南至江州入江,过郡四,行二千七百六十里。莽曰“西治”。〕
六、秦封泥有 “氐道丞印”,可知氐道始置于秦代。废除:西晋时被废除。
“氐,夷种名也。氐之所居,故曰氐道”。
- 《魏书》卷一百一 列传第八十九◎氐: 氐者,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三代之际,盖自有君长,而世一朝见,故诗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也。秦汉以来,世居岐陇以南,汉川以西,自立豪帅。汉武帝遣中郎将郭昌、卫广灭之,以其地为武都郡。自汧渭抵于巴蜀,种类实繁,或谓之白氐,或谓之故氐,各有侯王,受中国封拜。
氐族自称"盍稚","氐"为它族对其之称。魏晋以降,逐渐成为氐人自称。似与分布在秦陇、巴蜀之间峻岅相接的地势有关。如陇阺等。由于氐与羌相邻,先秦时期乃视之为氐地之羌,又觉与羌有别,因称之为氐羌,或单称氐。孔晁在《逸周书·王会篇》"氐羌以鸾鸟"的注中就提到:"氐羌,氐地羌,羌不同,故谓之氐羌,今渭之氐矣。"氐,乃由地名而转为族名。其部落众多,因地而异,有巴氐、白马氐、清水氐、略阳氐、临渭氐、沮水氐、氐、隃麋(糜)氐等。又以服色而名之为青氐、白氐、蚺氐(一说即赤氐)等。
《华阳国志》谈到武都郡的情况时又云:“土地险阻,有麻田,氐傁,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出名马、牛、羊、漆、蜜。有瞿堆百顷险势,氐傁常依之为叛”。瞿堆百顷即指仇池山(陇南市西和县境内,也是伏羲出生地)
氐水即江水、白龙江
据《华阳国志》记载:汉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禹贡》“导漾东流为汉”是也;西源出陇西西县嶓冢山,会白水,经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故曰“汉沔”。在《诗》曰:“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其应上昭于天。又曰:“惟天有汉”。其分野与巴、蜀同占。
这里的东源实际是西源。会白水(白水江在文县关头坝),经葭萌(广元市昭化)入汉,应是西汉水即嘉陵江,应出武都氐道。出陇西西县嶓冢山的应是漾水(西和县汉源镇)。《禹贡》“导漾东流为汉”。流经汉中称沮水、沔水
陇西郡氐道在陇南市武都区桔柑镇大岸庙村。陇西郡,〔秦置。莽曰“厌戎”。应劭曰:“有陇坻,在其西也。”师古曰:“陇坻谓陇阪。”
秦置陇西郡氐道。治所在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桔柑镇大岸庙(大岸庙是白马氐人祭祀其祖水神鲧、大禹的庙)。《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曰:“氐,夷种名也。氐之所居, 故曰氐道。”汉景帝时,徙留何等羌于氐道,即此地。西晋废。
武都区桔柑镇大岸庙古称翫当、福津是马家窑文化遗迹。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武都邑改称武都道(道为少数民族地区县级建制),属陇西郡。
曾礼:《武都道初建地略考》(《西北史地》)1995 年第2期)认为秦国曾设立武都道,治所或在今武都区桔柑镇大安庙,时间 “当在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 建陇西郡、 羌道之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前221年)之前的50多年间”。又《甘肃省志·建制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在秦陇西郡条下列有武都道,仅言秦置。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上》 认为秦可能曾设武都道。
《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建武十二年(36),参狼羌寇武都,陇西太守马援讨降之。中元元年(56), 参狼羌寇武都,败郡兵,陇西太守刘盱遣军救之,及武都郡兵讨叛羌,皆破之”。《后汉书·安帝纪》载,元初元年 (114)九月,“先零羌寇武都、汉中,绝陇道”。《后汉书·顺帝纪》载,阳嘉三年 (134)十一月“丙午,武都塞上屯羌及外羌攻破屯官,驱略人畜”。永和五年(140)九月, “且冻羌寇武都,烧陇关”。
《晋志》:氐池,即仇池,今陕西成县西北百里有仇池城。冀城
- 交通要道:是当时交通路线上的重要节点,汉唐时期从今临洮县至白龙江流域的交通路线经过此地,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 《魏书》卷一百一 列传第八十九◎氐: 氐者,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三代之际,盖自有君长,而世一朝见,故诗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也。秦汉以来,世居岐陇以南,汉川以西,自立豪帅。汉武帝遣中郎将郭昌、卫广灭之,以其地为武都郡。自汧渭抵于巴蜀,种类实繁,或谓之白氐,或谓之故氐,各有侯王,受中国封拜。
仇池山就是昆仑山、氐池山、瞿上、翟堆,太昊之治、伏羲生处
据《史记》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仇池就是陇南市西和县大桥乡的仇池山。据《太平御览》引《遁甲严山图》载:“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地在陇南市西和县,该地有“仇池山”。仇池山现有伏羲出生的伏羲崖,出生的崖洞,还有伏羲母亲"华胥氏"踩过的脚印,有伏羲神庙。
《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记载:伏羲和女娲的母亲是同一个人:华胥氏。伏羲和女娲兄妹俩居住在昆仑山上,为了繁衍后代,两人结为夫妻。缔造了人类,在春秋时期,有任、宿、须、句、颛臾,都是伏羲的后裔。昆仑几乎就是炎黄文明的象征,昆仑在哪里,炎黄文明起源就在哪里。史上有太多的关于昆仑就在岷山的记载和暗指,《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史记·三代世表》中《谱记》记载:“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黄帝与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喾,立。封其支庶于蜀立,历虞、夏、商。周衰,先称王者蚕从。”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桓水出蜀山西南,行羌中,入南海。”桓水即白龙江,它的源头在甘南州舟曲、迭部。羌中即陇南市武都区,桓水的东北蜀山应在陇南市西和、礼县境内。据唐杜牧《阿房宮赋》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宮的木料是蜀山的,蜀山应在桓水和渭水之间,“覆压三百余里”的木料才能运到咸阳。《尔雅·释山》云:“山独者蜀,故名”。据《后汉书·南夷西南夷列传》说:“山,在成州上录县南。《三秦记》曰:仇池县界,本名仇维,山上有池,故曰仇池。山在仓洛二谷之间,常为水所冲击,故下石而上土,形似复壶。”《仇池记》曰:“仇池百顷,周九千四十步,天形四方,壁立千仞,自然楼橹却敌,分置调均,竦起数丈,有逾人之功。”蜀山应是仇池山。《史记》记载,“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易经》、《山海经》、《水经》、《禹贡》、《史记》“五帝本纪”、《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典都对“昆仑山”、“西汉水”有零星的记载。《史记》“天官书”注明,成县是“井星”、“叁星”相交之地。诸多资料证实了西秦岭就是上古的昆仑山,而古有“天上银河、地上江汉”之称的西汉水才是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成县地处西秦岭,成县小川镇在1958年以前叫昆仑乡,现小川镇内有昆仑山,是“古昆仑山”的其中一部分。氐羌族把湖泊叫“海子”,在成县低洼地带形成的仇池也叫“西海”,徽县伏镇低洼地带形成的河池也叫“东海”。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路不周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不周,指不周山,也称嶓冢山、齐寿山。译文是,我是轩辕的直系子孙啊,想拜访祖源昆仑,却遥不可及。如走到不周山,再向南行至“西海”,就到目的地了。表明处于成县的“仇池西海”,就是屈原时时牵盼的祖源。诗圣杜甫在《木皮岭》中有云,“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忆观昆仑图,目击悬圃存。”来到成县看见鸡山和南山山脉后,感慨自己终于看到了昆仑悬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