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历史遗迹,不是看死了一万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万年的生命。”余秋雨在《文化苦旅》里的这句话,一下戳中了很多人对历史的刻板印象——原来逛古迹不只是观看断壁残垣,而是和千年前的文明“对话”。
![]()
![]()
![]()
为了这场“对话”,他以“行走者”的姿态:十年间踏遍中华大地,在敦煌莫高窟的风沙里,既见藏经洞文物被贱卖给外国人的沉痛,观壁画上飞天“携风的姿态”流转的千年佛光;在西湖烟柳下,品出白居易筑堤、苏东坡治水背后的文人担当与市井烟火气;站在天一阁的木书架前,读懂范家几代人“以书立命”、守护典籍不让文脉断绝的孤寂与崇高;甚至走到苦寒的宁古塔,倾听流放者将中原文化种在边疆的回响。
![]()
这本书诞生的背后,藏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心结:改革开放初期,西方文化、观念潮水般涌来,中华文化却渐入沉闷局面。余秋雨偏要逆着这股潮,用一支笔“打捞”中国文化的灵魂——他不写枯燥的史书,也不写无聊的游记,而是以具体遗迹为切口,将历史考据、哲学思考与抒情笔法融于一体,让散文有了新的模样。
就像他写都江堰,不只说“水利工程很伟大”,而是细聊李冰父子“深淘滩低作堰”的智慧,如何让成都平原成了千年粮仓;写阳关雪,在残碑断垣间追溯边塞文化的湮灭与中华文明的顽强生命力。这些文字里藏着温度,正如他所写:“文化的温度,足以融化一切冰雪。”而这份温度,也让“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的慨叹更显厚重,更有深度。
![]()
如今再读《文化苦旅》,依然觉得新鲜。我们不用像余秋雨那样走十年,翻开书就能跟着他的脚步,看莫高窟的佛光、听天一阁的书声,感受文明的韧性和生机。而今,我们提着文化探灯,溯苦旅而上,去发现那些闪着幽微亮光的文明,延续属于中华的文化新传记!
你准备好开启这场“苦旅”,遇见那些藏在山河里的文化密码了吗?
西安财经大学商学院
文案:商学院团委悦读部 王嘉曦
排版:车佩瑶
责任编辑:朱子乐 郭珍珍 邹清博
审核:郝亚杰 李文瑞 杨岳
商学院商苑传媒新媒体中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