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坠楼少年送进医院后发生腹腔大出血,血压骤降近休克,医生在没有任何检查准备的情况下紧急手术。
主刀医生告诉“医学界”,第一次手术期间的输血量已超过4000ml,相当于将全身血液换了一遍……
撰文 | 燕小六
![]()
“现在想起来都怕!”从业数十年的河南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医师王晓晖,至今回忆起那名高空坠落少年的救治经历,仍心有余悸。
几天前,这名少年被紧急送医时已命悬一线:全身多部位、多脏器严重损伤,腹腔内大出血,随时可能死亡。
当救护车抵达时,PICU、急诊科、小儿外科医护早已做好准备,CT、B超单提前开好,但男孩的血管几乎处于“空瘪”状态,血压持续下降,腹腔里的血液正一点点摧毁他的生命。
“当时情况紧急,我们没来得及做影像学检查,就把孩子推进手术室。”王晓晖解释,影像学报告是手术的导航图,没有它就像盲人摸象,是对医生临床经验与胆识的极致考验。
如何完成这场高难度的手术?王晓晖向“医学界”复盘了全过程。
![]()
术中用到的部分止血纱布/图源:受访者
从高空坠落,血压断崖式下降
10月12日21时30分,王晓晖正接女儿放学,突然接到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主任医师程东良的紧急来电,一名14岁少年高空坠落六七个小时后病情恶化,正紧急转入医院。
原来,当天中午12时许,这名少年不慎从4楼坠落:先是头部着地,造成一侧面部擦伤、口腔出血,随后胸腔与腹部又接连撞击地面。
少年被送往当地医院急救后,经急诊查体、CT等检查,结果显示其脑组织肿胀,但排除了骨折、脑出血及腹腔脏器损伤或出血等情况。
当地医院最终对他采取保守治疗,并对颜面伤口进行了清创处理。
“孩子体重比较大,脂肪可能起到了缓冲作用。”王晓晖结合初始病历向“医学界”分析,单看最初的病历情况,会觉得问题不算严重,当地医院第一时间的处理符合医疗规范。
到了傍晚,孩子的血压、血常规等指标开始持续下降。当地医院担心病情进一步恶化,与家属沟通后,决定给孩子转院。
当患儿抵达河南省人民医院时,PICU、急诊科、小儿外科的医护人员早已准备就绪,CT、B超检查单也已提前开好,原本计划接手孩子后,立刻为其完善各项检查。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
程东良回忆当时场景:孩子的情况极为凶险,即便连用三种升压药,血压仍呈断崖式下跌,收缩压(“高压”)仅勉强维持在40/50mmHg——要知道,同龄健康孩子的正常收缩压范围为90/139mmHg。
同时,孩子的血红蛋白持续下滑,中心静脉压仅0.1kPa。这一系列指标意味着,他的腹腔内正在持续出血,血管几乎已处于“空瘪”状态,心脏随时可能停跳。
“根本没给我们留检查时间。”王晓晖感叹道。情况紧急,医护人员当机立断,一路小跑将孩子推进了手术室。
![]()
王晓晖等人在急诊手术中/图源:受访者
手术遭遇致命难题
由于缺乏现代医疗手段辅助,手术失去了“导航”,只能进入“灾难救援”模式,手术团队全凭解剖知识与临床经验进行推理判断。
小儿外科主任张书峰、王晓晖等六七名医生登上手术台,PICU、麻醉科、输血科医护人员及器械护士等十几人围在手术台旁。多学科团队迅速行动,为患儿实施有效通气、镇静、升压等积极治疗,同时持续输血扩容、纠正凝血功能。
王晓晖介绍,从事发到病情恶化已过去10小时,由此可判断出血呈缓慢持续状态,进而排除大血管破裂的可能。
进入手术环节,首个难题随即浮现:出血点究竟在哪?切口又该如何选择?
腹腔内最易因受伤出血的器官包括肝脏、脾脏、胰腺等,且它们的位置各不相同。比如,肝脏位于腹腔右侧,脾脏则在完全相反的左侧。
“我们不能在肚子正中划一道足够长的口子。”王晓晖解释道。
一方面,这样的切口过大,几乎贯穿整个腹部,不仅不美观,创伤也极大,孩子未必能承受;另一方面,此时,孩子的腹腔宛如一个“高压锅”,贸然打开就如同拧开维持生命的最后一道“安全阀”。
随着血液不断积聚,腹腔内压力持续升高。一定程度上,这种内部压力就如同一只手按住伤口,压迫止血点,有助于减缓出血。同时,腹腔高压还能勉强维持心脏、大脑的血液供应,避免血压瞬间崩盘。
若贸然开腹,腹腔内压力会瞬间释放:原先被压迫的出血点失去束缚,血液可能如决堤般喷涌,模糊手术视野。
更严重的是,这可能导致返回心脏的血量锐减,血压如过山车般骤降,患儿或立即陷入休克、心跳停止,失去任何抢救机会。
经手术团队商议,先在患儿肚脐处打了一个小口,通过腹腔镜观察腹腔内部情况。抽吸掉血液、血块后,大致看清肝脏、脾脏正面完好,而肝脏背侧靠近膈肌的位置有挫裂伤,脾脏连接血管处则有一道正在冒血的裂口。
明确问题后,手术团队以肚脐为基准做正中竖切口,再向肝脏方向做一小段横切,形成“T”字形切口。暗红色血液瞬间涌出,2000ml的负压引流瓶很快被装满,止血纱布也换了一块又一块。
![]()
负压引流瓶快被血液装满/图源:受访者
据介绍,术中,患儿血压一度降至35/50 mmHg,出血量超过3000ml。小儿外科主任张书峰当即强调“加大输血速度,确保进量大于出量”。巡回护士李君、王秋玲一路小跑取血,器械护士陈启涵、郭超丽、刘蕤则精准配合医生动作,递器械、递纱布,默契且高效。
随后,手术团队用止血钳夹住出血血管,切除破裂的脾脏,接着仔细排查并逐一修补受损的肝脏与胃部,彻底排除其他出血点。
“孩子腹壁较厚,打开腹腔、暴露手术视野、剥离组织的过程既困难又耗时。”王晓晖表示,完成受损脏器修补与止血后,手术团队在腹腔内放置引流管,对创面冲洗30分钟,确认冲洗液清亮、无出血后,才开始缝合切口。
“医学界”获悉,这场手术历时4小时,结束时已至13日凌晨2点半。王晓晖这时才想起,自己赶来医院时太过匆忙,没顾上先送女儿回家……
![]()
手术结束,已是次日凌晨/图源:受访者
具有迷惑性的“迟发性出血”
13日5时许,刚休息不久的王晓晖等人再次接到医院急电:患儿引流管突然渗血,血压下降。
“我们第一时间猜测,孩子可能出现了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王晓晖表示,严重创伤可能导致血液凝结能力急性受损,而出血是这类情况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不过,凝血功能复检结果很快就排除了这一怀疑。随后,小儿外科团队紧急为患儿进行剖腹探查,发现其肝脏创面有渗血,血液正从上次缝合的针眼处少量渗出。
王晓晖向“医学界”解释,从患儿发病到第一次手术,核心原因正是“迟发性出血”。他进一步说明:“迟发并非指问题出现得晚,而是损伤其实早已存在,只是前期隐藏了起来。”
这是因为腹部的肝、脾、肾等脏器质地如同嫩豆腐,受到巨大撞击后,表面看似完好,内部却可能已发生震裂,且脏器表面包裹着一层类似香肠肠衣的膜,能暂时将碎裂的组织与渗出的血液包裹起来。
“前述患儿第一次做CT时,脏器创伤或许就已存在。但当时出血量极少,且局限在包膜内,孩子的血压、心跳也都正常。”王晓晖强调,迟发性出血的临床症状十分隐匿,具有很强的迷惑性。
![]()
王晓晖专注微创手术,尤其是机器人手术操作/图源:受访者
随着时间推移,孩子的烦躁、哭闹会不断增加脏器内容物的压力,当压力超过包膜的承受极限时,最终会导致出血并冲破包膜。
此外,脏器迟发性出血的发生与延续时间,会因损伤类型、部位及个体差异而不同,有时原本稳定的损伤还会突然恶化,引发“二次出血”——这也正是第一次手术后,患儿肝脏创面再度渗血的原因。
针对这一情况,手术团队再次为患儿进行加固缝合。“孩子的器官组织十分脆弱,缝合修补的难度很大。我们用生物垫片覆盖在创口上,避免缝合线切割脏器和创面。这就像搬运家具时,先铺几张报纸再用打包绳,能防止打包绳勒坏家具。”王晓晖这样解释操作思路。
13日中午11时许,手术终于顺利结束。
术后整理病历时,王晓晖发现,不算自体血回输,患儿在第一次手术期间的输血量已超过4000ml,相当于将全身血液换了一遍。
截至本文发布时,孩子的生命体征已趋于稳定,多项指标正常,王晓晖等人终于松了口气。孩子的命保住了,接下来只需等待其苏醒,再评估脑损伤情况并制定后续康复方案。
此前,王晓晖还遇到过毫无资料、接诊后需立即手术的情况:“这是小概率事件,也是对普外科医生解剖功底与应急决策能力的考验。”
他表示,要避免迟发性出血等情况,医护人员需提高警惕,包括反复检查,隔一两个小时就摸摸肚子,测量血压、心率,反复抽血、查看血红蛋白等指标。
不过,在情况相对稳定的阶段,若短时间内重复进行CT检查,可能存在过度医疗的嫌疑,获取家属的知情同意也存在一定难度。
“这都是理想状态,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尺度。”王晓晖介绍,前述患儿的迟发性出血属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像大堤破溃,起初只是一个小眼,水位没有明显下降,最终却会突然决堤,如何处理是临床关键。
来源:医学界
责编: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