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核磁共振检查,以前总觉得这是有钱人的专属项目,一检查下来几千块起步,普通老百姓咬咬牙都得掂量掂量。国外巨头把持着核心技术,一台机器卖到三四千万,医院买不起,患者也吃不消。
可现在呢,风向变了,中国国产设备杀出来,价格直降到两百多万,订单还翻倍增长,外媒都直呼进口货没人要了。
![]()
进口垄断下的高价壁垒,谁在买单
过去几年,核磁共振设备市场基本被西门子、GE医疗、飞利浦这三家外企捏在手里,它们不光卖设备贵,还捆绑着维修和服务,医院一买就得准备好一笔长久的开销。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MRI市场,前五大玩家占了八成多份额,国产的份额勉强挤到一成不到。医院采购时,总得面对报价单上那吓人的数字,一台1.5T的进口机子轻松破两千万,3.0T的更是上三千万起步。
基层医院直接被挡在门外,三甲医院也得精打细算,患者呢?检查费水涨船高,一次脑部扫描动辄上千,很多人干脆拖着不去查,早诊早治的机会就这么溜走。
这垄断不是白来的,核心部件像超导磁体、梯度系统这些,全靠国外技术把关,中国企业起步晚,供应链也卡脖子。维修更麻烦,外企工程师飞过来一趟,账单就够喝一壶的。结果就是,全国MRI设备保有量虽在增长,但分布极不均衡,大城市医院排长队,农村诊所基本靠边站。
国家统计局数据看,2019年我国MRI设备总数刚过万台,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拥有量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这不光是钱的问题,更是医疗公平的痛点。老百姓看病难,看贵病更难,进口设备成了隐形的门槛。
可转机来得快,2010年代中后期,政策开始发力。国家鼓励国产医疗器械,出台集采政策压价,进口设备被迫降价,但幅度有限。国产企业抓住机会,东软医疗从2011年就启动高端MRI项目,砸重金搞研发。联影医疗这些对手也跟上,市场开始松动。
2020年疫情一闹,供应链暴露问题,进口设备交付延误,医院转向本土供应商。这时候,国产MRI的性价比就凸显出来了,不光便宜,还能本地化服务,响应快,成本低。
结果呢,2021年国产化率就从个位数蹿到20%多,进口巨头份额开始滑坡。老百姓受益最大,以前一年省下的检查费,能顶半个月工资,这变化接地气,实打实改善了就医体验。
![]()
技术攻关十年磨剑,国产MRI凭啥杀出重围
要说价格为啥能打成白菜价,得从技术说起。核磁共振这玩意儿,核心是超导磁体,得在极低温下稳定工作,国外垄断了设计和制造,国产起步等于从零学起。
2011年东软医疗接下重任,团队从基础材料抓起,研发投入年年超营收10%,2017到2019年累计砸了十多亿。光超导磁体就卡了五年,2021年他们搞定3.0T的,紧接着5.0T也跟上。这不是小打小闹,得攻克线圈缠绕、冷却系统这些难点,国产线材替换进口,成本直接腰斩。
梯度系统和射频部件也得跟上,东软的NeuMR系列用上全数字梯度,扫描速度快了30%,图像清晰度不输进口。谱仪系统更关键,2022年他们推出光纤分布式谱仪,信噪比提升,实时性强,这技术以前全靠进口,现在全链条自主。
联影医疗同期推3.0T uMR Omega,市场反馈热烈。数据上看,2024年国产1.5T MRI占有率超53%,3.0T也到17.1%,这数字背后是无数次迭代。企业不光拼硬件,还加AI算法,自动优化扫描参数,减少辐射,诊断准头高。
成本控制是另一手,东软优化供应链,用国产零部件替换,生产效率提三成。售后本地化,工程师不出国门就能修,医院省了大笔外派费。结果一台5.0T设备卖293万,进口的十分之一,性能却对标国际。2022年订单暴涨100%,工厂加班加点,医院招标中标率飙升。
外媒报道时直言,天价设备谁还用,中国产品性价比碾压。这波操作不光省钱,还推高了整体水平,基层医院装机量翻倍,检查等待时间从几个月缩到几天。老百姓说,这才是真普惠,技术突破直接落到实处。
![]()
市场份额重塑在即,进口巨头日子不好过
订单暴涨不是空穴来风,2022年东软医疗MRI销量比前一年多一倍,联影跟上,国产阵营集体发力。2023年高端3.0T国产化率到25%,2024年前三季度升到29.71%,这势头稳了。
医院采购转向本土,集采政策压价,进口设备中标难,GE、西门子份额从八成掉到六成多。东软装机超五万台,覆盖三甲到社区,DSA、CT线也同步扩张,市场版图大变样。
海外市场也开始尝甜头,东软出口东南亚、欧洲,2024年国际订单增30%,欧盟医院引进首批,认证通过快。价格低是王牌,性能稳,服务跟得上。国内看,人口老龄化加剧,MRI需求年增10%,基层分级诊疗推开,国产设备正好卡位。
未来5年,市场规模预计破千亿,国产份额冲40%以上。企业间竞争也白热化,东软、联影、万东互相比拼,谁的AI应用多,谁的维护网密,谁就占先机。
这变化对行业是好事,打破垄断,创新加速。以前进口货一统天下,技术迭代慢,现在国产企业追赶,产品更新换代快,患者选项多。医院省钱,医生用着顺手,老百姓检查实惠。
长远看,这波国产化不光是中国的事儿,还给全球市场添了新玩家,高性价比设备输出,帮发展中国家解燃眉之急。订单继续涨,价格稳住,医疗公平这事儿,总算往前迈一步。
![]()
眼下国产MRI风头正劲,但挑战没少。技术上,超高场如7.0T还得追,核心算法精度要再精。供应链稳固是关键,原材料波动大,企业得建备库。
政策支持不能断,集采虽好,但得平衡创新投入。国际贸易壁垒也得防,欧美反倾销调查时有发生,东软这些企业国际化经验足,但还需多布局本地厂。
市场竞争内部也激烈,联影市占高,东软靠全线产品补位,万东专注中端。企业得深耕AI和云服务,东软的MDaaS影像云,已连上百家医院,数据共享提效。
研发别停,2025年光子计数CT、双能MRI这些新品上马,抢占高端。老百姓盼着检查更便宜,诊断更准,企业得听反馈,迭代产品。总的说,这价格革命来得及时,订单暴涨是实绩,进口天价时代翻篇了。
中国医疗设备从跟跑到并跑,靠的就是这份韧劲。未来几年,国产MRI份额还会涨,惠及更多人,就医这事儿,总算接地气了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