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多云,气温13°C至23°C,空气质量优。适合户外运动,闲着无事,想起多年以前下乡时走过曳岭古道莲都段,可来不得及去武义段。于是临时约了户外搭子自驾前往。
![]()
车从市区出发,经丽武公路、紫老段,过老竹村、曳岭脚村,行至一曳岭水库叉口,往右是大片村,往左上坡便是曳岭古道,曳岭古道石碑标志明显,这里不是很宽敞但同时可停几辆小车。
![]()
眼前就是曳岭古道,台阶用石块砌筑而成。
![]()
拾级而上,石缝中冒出的野菜又嫩又绿,板栗总苞散落一地,路边一串串野果挂满枝头,硕大的柿子已经成熟待摘。
![]()
![]()
这是路人休息的凉亭。
![]()
一路攀高,踏着石阶向上,到了曳履亭,旁边是齐云庵。
![]()
曳岭古道曳履亭明成化十三年,宝坑陈氏在此修建道堂。
清顺治八年,时任宣平知县侯果捐体在此扩建佛堂、廊屋、茶亭,曳坑陈氏助之。
清康熙四十三年,知县韩宗纲命毛茂生修复佛堂,改名"齐云庵"。久后俱废。
![]()
此地自古当婺、处官道,相传处州历史上唯一文状元,南宋曳岭脚村的蔡仲龙,当年就是过这里赴京赶考的。
![]()
翻过垭口,开始下坡,左侧便是曳岭古道古井。
![]()
曳岭古道古井此井不知凿自何年。据记载明成化十三年曳坑陈氏曾在岭顶修建道堂,依其地形及水源状况推断,井之开凿年代当不晚于此时。
![]()
古道沿线保存着珍贵的古松林,林中现存十余株树龄悠久的马尾松,苍劲挺拔,蔚为壮观。
其中最负盛名的"松树王"--﹣其树干粗壮需三人合抱,树高逾30米,树冠舒展达三四十米,宛若绿色巨伞擎天而立,堪称"华东松树王"。
![]()
古松树龄皆在百年以上,最大的已有两百余年,遮天蔽日,罕有其匹。
![]()
古道十八弯凉亭是这条千年官道上的重要休憩节点,凉亭位于一段险峻山路的转折处,是往来商旅、挑夫避雨歇脚的重要场所。
![]()
据记载,凉亭曾与茶亭、佛堂等设施一同为过往行人提供免费茶水,服务由附近村民自发组织,水源则取自山顶的古井,展现了古道人文与自然共生的传统。
![]()
古道在三港乡境内蜿蜒盘旋形成"十八弯"而得名,俗称"十八弯"。
![]()
![]()
古道全长约5公里,全程用长约1.2米、宽0.3至0.4米青石板砌成。
![]()
![]()
终点是曳源村双村自然村,俗称"老鼠窝"。
![]()
![]()
曳岭古道,古时途径卧龙山、虎迹溪,稿岭古树群、稿山寺、东西岩风景区、曳岭脚进士村等,一路逶迤、群山绵延, 葱茏青翠,自然景观优美。
![]()
据记载,古道的开辟可追泰三年置宣平县后,一直是处州至宣平的唯一驿道,在唐宋时期成为晁、宋方腊、明叶宗留、陶德义所领导的起义军都曾往返转战于此古战争时期,粟裕、叶飞将军率领的红军也曾在这里留下战斗足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