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导体行业圈“暂停服务”整整19天之后,素有“汽车芯片硬核玩家”之称的安世中国,终于带着两套全新的“营业准则”高调“重启上线”了——规则简单粗暴却态度鲜明:凡是境外客户,哪怕把订单拍到桌子上也没货;至于付款方式,美元、欧元之类的外币通通请靠边,人民币才是唯一能走的“绿色通道”。这波不按常理出牌的操作,直接把供应链的主动权牢牢攥在了自己手里,任谁看了都得说一句“够霸气”。
在“暂停服务”19天之后,安世中国终于带着新规则“重启营业”了——简单来说就两条铁律:老外想买?抱歉没货;想付钱?只认人民币。这波操作,直接把主动权攥得死死的。
最先把这个消息捅出来的是路透社,据其披露,安世半导体的中国子公司早在10月19日前后,就已经悄悄给国内的核心分销商们重启了芯片供应通道。但和以往“来者不拒”的供货模式截然不同,这次安世中国给供货加上了“双重专属滤镜”:从地域范围来看,供货清单上只给中国境内市场打勾,境外市场哪怕是长期合作的老客户,也只能收到“暂时无法供应”的回复;从结算方式来讲,以前常用的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被彻底拉进了“黑名单”,只有人民币才能完成交易闭环,成为唯一的“结算通行证”。
![]()
如果说恢复供货加规则已经够刚了,那安世中国10月23日发布的正式声明,更是把“硬刚到底”的态度摆到了台面上。声明里直接对荷兰总部的指令说“不”:你们单方面搞的所谓职务调动安排,我们中国子公司一概不认!要知道,根据中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境外企业在华子公司的运营管理,必须遵守中国法律,荷兰总部隔着国境线发号施令,本身就不具备法律效力。这波有理有据的硬刚,算是把“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底气,结结实实刻进了企业DNA里。
路透社作为国际知名的资讯机构,这次倒是把其中的门道看得明明白白,其评论直接点破:安世中国这波“非常规操作”,表面上是恢复供货,实则藏着两大核心目的。一方面,是给咱们本土的半导体供应链拧上“双保险”——在全球芯片供应时不时“掉链子”的大背景下,优先保障国内市场供应,能有效避免国内车企、电子企业陷入“无芯可用”的困境;另一方面,则是悄悄和荷兰母公司拉开了距离,通过这次独立运营的“实战演练”,减少对母公司技术、渠道的依赖,逐步实现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这层深意几乎是藏都藏不住。
![]()
要知道,19天前的那场“断供风波”,可不是安世中国自愿按下“暂停键”的——背后是荷兰政府跟着美国的指挥棒起哄,硬生生出台了针对中国半导体领域的出口禁令,把原本畅通的供货渠道给掐断了。当时行业里不少人都捏了把汗,毕竟安世的芯片在汽车、电子等领域的渗透率极高,一旦长期断供,国内相关产业很可能受波及。但谁都没料到,咱们早有准备,靠着多年布局的本土备用生产系统,再加上国内上下游供应商的全力支援,硬是把这场突如其来的“断粮危机”,变成了一次成功的“独立运营内测”,不仅顺利扛过了断供期,还直接解锁了自主运营的全新技能。
至于这次的地域限制是不是“永久套餐”,安世中国这边暂时没给出明确说法,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波操作释放的信号已经足够响亮了。这既是对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出台相关出口禁令的强势呼应,更是给荷兰方面此前冻结安世相关资产的一记“精准回礼”。毕竟在国际贸易中,“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是基本准则,你敢动辄用行政手段卡我脖子,我就有能力在规则范围内破局,顺便还得给后续的合作立立规矩——想继续做生意,就得按咱们的规矩来。
![]()
这边中国子公司靠着新规则把生意做得有声有色,远在荷兰的总部可就彻底坐不住了,那着急的样子简直肉眼可见。急到什么程度呢?居然想出了“打质量牌”的歪招,跑去挨个警告全球合作客户:“你们可千万别从中国子公司买芯片啊,质量说不定有问题!”这波抹黑操作堪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毕竟安世中国的生产标准和品控体系,和总部是一脉相承的,说子公司质量有问题,不也等于打自己的脸吗?结果咱安世中国根本不按对方的剧本走,直接反手一记“神回应”:既然你觉得我们质量不行,那咱干脆不卖给你家客户了,省得你操心!看看是你们的客户先扛不住“无芯可用”的压力,还是咱们的本土供应链先掉链子?这波“以退为进”的反制,直接把荷兰总部的套路堵得严严实实。
在所有新规则里,“只收人民币结算”这一条,看似只是换了种收钱的方式,实则藏着更深的战略考量,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要知道,在此之前的国际半导体交易中,美元几乎是“通用货币”,安世中国和境外客户的交易也大多用美元或欧元结算,这就意味着咱们得被动承受汇率波动的风险,还得受美元主导的支付体系制约。而现在把结算货币换成人民币,表面上是调整了支付方式,实际上是把半导体供应链中的“货币话语权”往自己手里拽了一大步——毕竟在国际贸易里,谁掌握了结算货币的主动权,谁就能在产业链中更有底气,这步棋走得相当有远见。
![]()
安世中国这波“地域限制”的操作,最慌的当属全球汽车行业,毕竟安世可是汽车芯片领域的“顶流供应商”,尤其是在功率器件、传感器等关键芯片领域,市场占有率高得吓人,几乎是全球主流车企的“必选项”。欧洲的奥迪、大众、宝马这几家德系车企,还有日本的丰田、本田等车企,一个个都成了“惊弓之鸟”。日本车企已经率先发声,公开警告说如果芯片供应持续短缺,他们的装配线很可能被迫停产;欧洲车企也没闲着,私下里已经在悄悄联系备用供应商、调整生产计划,准备应对可能到来的“芯片荒”。没办法,谁让安世的芯片是汽车电子系统的“刚需品”,从发动机控制到车载娱乐系统,从安全传感器到新能源汽车的功率控制,几乎每一个关键环节都离不开它,一旦断供,生产线就得“趴窝”。
其实早在安世中国断供初期,欧盟汽车制造商协会就已经拉响了警报,他们发布的报告里明确提到,如果安世芯片的供应问题得不到解决,全球汽车行业每月的产量可能会下降数十万辆,潜在的经济损失随便算算就是几十亿美元。要知道,汽车行业是欧洲和日本的支柱产业之一,一旦产量大幅下滑,不仅会影响车企的营收,还会波及上下游的零部件供应商、经销商等一系列产业链环节,引发连锁反应。除了汽车业,消费电子行业的巨头们也得捏把汗,三星的手机、平板电脑,苹果的iPhone、MacBook等产品,都用到了安世的相关芯片,短期内很可能会面临零部件短缺的压力,甚至可能影响新产品的发布和交付节奏。
但话又说回来,这一切的“芯片荒”闹剧,能怪谁呢?说到底,还是荷兰政府自己非要跟着美国“蹚浑水”,好好的商业合作,非要扯进政治干预的歪理,出台所谓的出口禁令,硬生生把双赢的生意搞成了“双输”。更有意思的是,荷兰现在不仅要面对全球客户的抱怨和施压,还得应付咱们递过去的“索赔大礼包”——安世中国的母公司闻泰科技已经放了狠话,明确表示要动用一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不仅要找荷兰总部算账,甚至不排除把荷兰政府告到国际法庭的可能,索赔金额初步估算就高达数百亿人民币。毕竟当初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的相关资产时,可是签了白纸黑字的协议,荷兰政府单方面冻结资产、出台禁令,已经涉嫌违约,这笔账自然要好好算清楚。
![]()
眼看客户抱怨越来越多,索赔压力越来越大,荷兰政府终于扛不住了,最近主动放低姿态,给中国商务部打了电话,明确表示希望就安世半导体的事情坐下来好好磋商,预计双方的相关官员很快就会见面沟通。但咱们必须把话先说明白: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是荷兰方面有错在先,当初闻泰科技收购安世资产时,双方签订的收购协议具备充分的法律效力,荷兰政府作为主权国家,本该维护商业契约的严肃性,结果却跟着外部势力搞政治干预,破坏了正常的商业秩序。如果荷兰方面还想继续打着西方所谓“契约精神”的幌子搞双重标准,不拿出诚意解决问题,那可就别怪咱们放大招了——比如稀土这种半导体产业离不开的“王牌资源”,真要是彻底断供,到时候谁疼谁知道,毕竟全球稀土的供应链主动权,可是牢牢掌握在咱们手里。
细细想来,这波安世中国的“霸气回归”,远不止是一次简单的供货重启,更像是一场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主动权的“重新洗牌”。它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咱们中国企业不仅有扛住外部压力的韧性,更有破局重生的能力。毕竟在核心技术和关键供应链领域,靠看人脸色、依赖别人施舍从来都不是长久之计,与其被动等待别人“松口”,不如主动站起来给自己立规矩。这大概就是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最硬核、最靠谱的生存法则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