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市汉口医院消化内科接诊了一位因“大便不成形伴次数增多”就诊的中年男性患者。经肠镜检查,医生在其肠道内发现一颗直径约2厘米、形似草莓的鲜红色息肉。消化内科主任张金华采用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电凝电切术,成功将这颗潜在癌变风险的“定时炸弹”完整切除,目前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次日即可下床活动。
![]()
张金华主任介绍,患者肠道内的息肉之所以被称为“肠道草莓”,是因其具备典型带蒂息肉特征——细长蒂部连接球状头部,表面充血发红,形态与草莓高度相似。而这类息肉实则是腺瘤性息肉的一种,属于临床常见的肠道癌前病变。“切勿被它‘可爱’的外表误导。”张金华主任严肃强调,直径大于1厘米的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会显著上升。数据显示,直径1—2厘米的腺瘤癌变率约为10%,直径超过2厘米时,癌变风险更是高达15%—40%。此次切除的2厘米息肉,无疑是潜伏在患者体内的“定时炸弹”,若未及时干预,极可能发展为结直肠癌。
![]()
针对这一隐患,张金华主任选择了当前内镜治疗领域成熟的微创方案——尼龙绳套扎联合电凝电切术。手术中,张主任首先在内镜直视下,用精细的尼龙圈套器精准套住息肉蒂部,如同给“草莓柄”系上牢固绳结,有效阻断息肉血供、预防术中出血;随后使用电切刀进行精准电凝切除。整个手术过程出血极少、创伤微小,充分体现了内镜微创治疗“恢复快、痛苦小”的优势,患者术后短时间内便能正常活动。 患者此次能及时发现息肉,源于其留意到“大便不成形且次数增多”的异常症状并及时就医。张金华主任指出,排便习惯改变是结直肠早期病变最重要的报警信号之一,但常被大众忽视,或误归因为“肠胃不好”“饮食不洁”。除排便习惯改变外,出现以下症状同样需高度警惕:便血: 尤其需关注暗红色血便,可能提示肠道内部出血。黏液便:大便中夹杂大量黏液,可能是肠道黏膜异常的表现。腹痛、腹胀:不明原因的持续腹部不适,需排查肠道病变。里急后重:频繁有排便感但无法顺利排便,可能与肠道占位有关。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或贫血:可能是肠道病变长期消耗的结果。
张金华主任提醒,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尽快安排肠镜检查。早期发现并处理息肉,是阻断其向肠癌发展的核心环节。同时,息肉切除并非“一劳永逸”,定期随访复查至关重要。对于有结直肠癌家族史、遗传背景或出现上述报警症状的高风险人群,张金华主任建议将筛查年龄提前至40岁之前,通过主动筛查筑牢肠道健康防线。 “战胜结直肠癌,最好的时机是在它还处于息肉阶段。”张金华主任表示,大众应树立“主动筛查、规范治疗、定期随访”的健康理念,这三重保障将有效降低结直肠癌风险,守护肠道健康。
来源:武汉市汉口医院
通讯员:刘志平 许盼 张金华
编辑:郝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