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张敏 广元观察 高志农
“姐妹们,发钱了!”10月23日下午,“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广元行来到昭化区昭化镇天雄村时,记者听到村里浙川协作“归雁幸福工坊”负责人肖华朗声吆喝。
天雄村紧邻昭化古城,不仅是知名的历史文化名镇,还是红色革命遗址群。1935年,红四方面军曾在此战斗过,时至今日,不畏艰难、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仍激励着当地群众。
“何小清445.5元、郭正香1016.7元、罗有英325.6元……”当天,肖华现场发出第一笔工资4900元。
翻开天雄村归雁幸福工坊工资明细表,上面标注了底布卷边、帘头上花边等10多个工序的单价,每个人完成了多少,其工资构成一目了然。
![]()
10月23日下午,昭化区昭化镇天雄村浙川协作“归雁幸福工坊”发出了第一批工资。张敏 摄
工资明细之所以细致又零碎,是因为工坊主要生产抱枕、坐垫、床上用品、手工编织花篮等手工制品,“像塞棉花这样简单的工作也可以计件,村民不仅能在工坊里做,也能带回家做。”肖华介绍。
技术含量低,上手速度快,为广大农村妇女就业提供了便利。
今年7月,在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的帮扶下,昭化区在天雄村建立第6个“归雁幸福工坊”,希望以此让农村妇女就业创业,推进乡村振兴。村里70多名居家妇女经过培训,走上工作岗位。
工坊里,村民郭正华正踩动缝纫机,给窗帘锁边。当天,她拿到了300多元的工资。郭正华告诉记者,自己年龄较大外出务工难,到工坊工作既能学到手艺,还能照顾家庭。
![]()
家门口就是工厂,村民“归雁幸福工坊”里就业,真正实现了“出家门进厂门”的就业转变。张敏 摄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更多留守妇女和就业困难群体能够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肖华说,工坊里的就业人员年龄从二十多岁到七十多岁不等,有宝妈,有年龄较大的老人,也有少量残疾难就业的人。“他们不仅靠双手挣钱,也因为有了稳定的收入,变得更加自信。”
2018年,借助东西部协作契机,昭化区与浙江省企业签订来料加工发展合作协议,引进订单生产模式,并立足本地实际建起“归雁工程”车间,通过“企业+村集体经济+经纪人+员工”模式,整合多方资源,盘活闲置资产,形成可持续的就业增收路径。
![]()
村民在“归雁幸福工坊”赶制窗帘。张敏 摄
目前,昭化区已在卫子镇、射箭镇、昭化镇等地建立起“归雁工程”车间7个,通过承接手工制品订单,构建起“东部市场+西部工坊”的产业协作新模式,带动500余名群众就业,人均月收入为2000元至5000元,真正实现了“出家门进厂门”的就业转变。
眼下,天雄村的“归雁幸福工坊”里正在赶制第二批货物:1500余件窗帘,预计于月底完成,届时,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将拿到第二笔收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