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车本是件开心事,但浙江金华的余先生却在付完大额尾款后遭遇了糟心一幕。花费 30 多万购入的小米 YU7 Pro,提车仅 3 天就从主驾地板下拆出不明零件,而此时他早已提前缴纳了 24 万余元尾款,退无可退的处境戳中了无数车主的痛点。这起事件绝非个例,背后暴露的不仅是单一品牌的品控漏洞,更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狂欢下的隐忧。
![]()
事件复盘:付完尾款的 “惊喜” 竟是不明零件
余先生的遭遇堪称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典型警示案例。10 月 12 日提车时,他已按要求提前缴纳了 24 万余元尾款,整个流程看似顺畅。但 3 天后更换脚垫时,主驾座椅下方的硬质隆起打破了所有期待 ——4S 店工作人员拆开车座后,拉出了一个带编号和二维码的 L 形零件,扫二维码仅显示编号,对其身份和用途讳莫如。
更令人费解的是售后的应对态度。面对 “零件是什么”“是否有安全隐患” 等核心问题,金华地区售后仅口头回应 “工厂疏忽”,既无法出具正式检测报告,也拒绝说明问题成因。直到 10 月 23 日市场监管部门介入,小米官方仍只模糊表示 “车辆功能正常”,对零件来历避而不谈,这种敷衍态度比零件本身更让车主寒心。
无独有偶,杭州的王女士此前也遭遇类似困境:提前支付尾款后,被通知新车前挡风玻璃存在内部瑕疵,商家提出补偿积分或更换玻璃,却要求她先解绑 APP 才能重新排车,且拒绝出具书面承诺。两位车主的经历共同指向一个关键矛盾:消费者提前履行付款义务后,却在质量验收环节陷入被动。
![]()
比零件更可怕的:小米品控的 “连环雷”
不明零件的出现绝非偶然,梳理小米汽车近期的品控记录,不难发现这只是冰山一角。从 SU7 到 YU7,质量问题几乎贯穿了主力车型的交付周期:
性能与宣传严重不符:SU7 Ultra 车主花 4.2 万元选装的 “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实际只是无法导流的装饰件,连纸巾都吹不动,被质疑虚假宣传;宣传的 1548 匹马力被系统更新锁定,需刷赛道成绩才能解锁,引发集体维权。
安全隐患频现:有 SU7 车主遭遇倒车时刹车失灵,车内弹出四条故障警告,售后却称 “软件误识别”,车辆还出现 “检测即自愈” 的诡异现象;此次 YU7 出现的疑似支撑高度传感器,本应适配悬架系统,却出现在电池上方,可能引发短路风险。
![]()
交付流程藏猫腻:为冲 KPI 强制消费者两日内提车,车辆存在脏污和胶水痕迹,疑似用脚垫掩饰问题,仅以 2888 积分打发用户;合同中交付时间模糊、违约责任不对等,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指出,“多出来的零件比缺失的更可怕”,这意味着生产线的追溯体系、质检流程至少两个环节完全失效,而这种失效在小米车型上已呈现 “常态化” 趋势。
行业病发:新能源汽车的 “速度迷信” 害了谁?
小米的品控危机,本质上是新能源汽车行业 “唯速度论” 的缩影。中汽协的数据显示,2024 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 58%,但与之相伴的是投诉量同比激增 33.33%,定金纠纷、品控缺陷、售后缺位成为三大痛点。
互联网跨界车企尤其偏爱 “预售 - 锁单 - 催提车” 的快节奏模式。消费者提前数月交定金、付尾款,却连新车的面都没见,自然失去了验货议价的主动权。这种模式让车企提前回笼资金、粉饰销量,但代价是品控让位于产能。传统车企 10 万公里路测的标准,在部分新势力这里缩水为仿真测试,某品牌自动泊车功能因未充分验证导致频繁撞墙,最终被迫召回。
![]()
更值得警惕的是行业普遍存在的 “合同陷阱”。浙江省消保委调查显示,20 个主流品牌中,45% 的合同未明确交付时间,45% 违约责任模糊,15% 限制消费者权益,比如默认接受配置变更、强制购买首年保险等。消费者付完尾款后发现问题,往往陷入 “退车难、换车慢、维权累” 的困境。
车主维权指南:付了尾款也能硬气起来
面对余先生们的困境,作为资深汽车博主必须明确:提前付尾款不代表放弃质量监督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安全保障权和知情权,商家不能以 “已付款” 为由规避责任。遇到类似问题,可按以下步骤维权:
固定证据是核心:保留购车合同、尾款支付凭证、车辆瑕疵照片 / 视频、与售后的通话录音和聊天记录,尤其是商家承诺的口头条款需及时固化。像余先生那样拍摄拆出零件的全过程,就是关键证据。
三级沟通先发力:先与 4S 店协商,明确提出 “书面检测报告 + 问题成因说明 + 解决方案” 的诉求;协商无果可拨打厂家 400 热线,要求总部介入;若仍无回应,直接向 12315 平台或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监管介入能显著提升处理效率。
法律武器别犹豫:若涉及安全隐患或虚假宣传,可委托专业机构鉴定,凭鉴定报告起诉要求 “退一赔三”。SU7 Ultra 车主因碳纤维前舱盖问题启动集体诉讼,就是有效维权方式。
![]()
结语:流量终会退潮,品控才是底色
雷军曾说造车是 “人生最后一次创业”,但消费者买的不是情怀,而是能放心开的车。从 SU7 的 “碳纤维骗局” 到 YU7 的 “不明零件”,小米一次次消耗着用户信任。当 “米粉” 变成 “维权粉”,再强势的流量也救不了口碑。
![]()
对于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浙江车主的遭遇是一记警钟:汽车不是快消品,0.1 毫米的瑕疵都可能关乎生命安全。放弃对速度的迷信,回归工业制造的严谨,把品控做到每一颗螺丝、每一道工序里,才是长久之道。
最后想问一句:如果你付完 24 万尾款遇到瑕疵车,会选择妥协还是硬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也别忘了转发给准备买车的朋友避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