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我们明明已经拥有运油-20这款国产“空中加油手”,为何还要投入巨额资金引进俄罗斯的伊尔-78?
![]()
不少人质疑此举是否等同于变相承认自主研发进程滞后,转而依赖他国成熟装备,仿佛自家田地尚未丰收,却先去借粮度日。
可若将这笔采购仅仅视作一次普通的军备引进,那视野未免太过狭窄。事实上,这背后隐藏着深远的战略考量与多重利益博弈。
远水解不了近渴
![]()
最紧迫的现实动因在于,我国空军当前仍面临作战半径受限的瓶颈,远程投送能力亟待增强。
以关岛为例,其距离我本土约3000公里,而歼-20战斗机的标准作战半径仅为2000余公里。若无空中加油支持,战机抵达目标区域后必须立即返航,难以执行持久性任务或展开有效威慑。
南海广袤海域内的常态化巡航、维权执法以及应急响应行动,同样高度依赖空中加油平台提供续航保障。
![]()
尽管伊尔-78MK-90A并非最新一代加油机型号,但其实战性能依旧强劲。该机型最大载油量可达78吨,足以满足多架次主力战机的补给需求,可使歼-20的实际作战范围提升近50%,显著填补现有能力缺口。
诚然,运油-20作为新一代国产加油机,具备高达90吨的燃油携带能力,且系统集成度更高、效率更优,这些优势无可争议。
![]()
然而,先进装备的前提是能够实现稳定量产并形成规模列装。目前运-20基础平台已承担多项关键改装任务——包括运输型、预警指挥型、电子战型等,生产线早已满负荷运转。
这正如家中虽有良种待收,但庄稼尚未成熟,饭桌前只能另寻替代方案。即便运油-20技术领先,短期内也无法满足大规模部署需求。
![]()
面对紧迫的战力空缺,直接引进20架现成可用的伊尔-78,无疑是应对燃眉之急的最佳选择。
更为关键的是,我军对伊尔-76/78系列平台已有长期使用经验,飞行员操作习惯、地勤维护流程、备件供应体系均已成熟建立,新机到位后几乎无需额外磨合即可快速形成战斗力。
这笔支出本质上是在为国防现代化争取宝贵时间窗口,用成熟可靠的外购方案,弥补国产装备产能爬坡期的阶段性不足。
![]()
一笔交易两种算盘
如果说强化空中加油能力是显性目的,那么撬动中俄航空产业格局的变化则是深层战略意图所在。要理解这一点,必须审视俄罗斯航空工业当前所处的困境。
自遭受西方全面制裁以来,俄方民用航空发展陷入停滞。曾寄予厚望的SSJ新型客机因失去发动机供应被迫停产;MC-21干线客机虽换装国产动力,但性能缩水严重,航程大幅下降,同时丧失国际适航认证,市场空间被牢牢锁死在国内。
![]()
数据显示,到2024年,俄罗斯全年商用飞机交付量从此前的171架骤降至仅21架。负责生产伊尔-78母体平台的工厂,年产量上限也不过6架伊尔-476。
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的20架伊尔-78采购订单,总金额超过30亿美元,无疑成为俄航空制造业的一根救命稻草。
![]()
这一时机的选择极具战略智慧:2023年我国释放采购意向之时,恰逢俄罗斯航空业订单枯竭、现金流紧张的关键节点。
这不是偶然的低价抄底,而是基于全球产业链动态精准预判后的主动出击,是一场公开透明却难以拒绝的“阳谋”。
更值得玩味的是,在推进伊尔-78谈判的同时,我国在CR-929远程宽体客机项目上悄然实现了技术自主突破。
![]()
长江-2000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核心机研发取得决定性进展,原由俄方主导的复合材料机翼结构验证工作,也被中航工业独立完成。
这一系列进展迫使俄罗斯态度发生根本转变——从最初的技术保留、条件苛刻,转变为积极推销PD-26发动机,主动寻求重返CR-929合作框架。
曾经是我们争取合作对象,如今角色反转,变为对方迫切希望参与我国主导的项目。通过一单加油机采购,在更高层级的战略合作中夺回主导权,这种布局堪称精妙。
![]()
角色彻底互换
此次交易最耐人寻味之处,在于它如同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中俄两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实力对比的深刻变迁。
上世纪90年代引进苏-27时,我国航空工业尚处于追赶阶段,对俄方技术充满敬仰,处处以“学生心态”求教取经。
![]()
而今,我国已构建起完整独立的航空工业体系,涵盖设计研发、材料工艺、整机制造到适航审定全链条能力,在部分领域甚至实现反超。
例如,C919配套的长江-1000A发动机对标国际主流产品,已在热端部件与控制系统上取得突破;下一代长江-2000的研发进度和技术路线,整体领先于俄罗斯PD-35项目。
![]()
因此,本次采购伊尔-78的心态已完全不同——不再是技术依附,而是以平等甚至略占上风的姿态,挑选性利用俄方尚存的产业资源。
这种策略与半导体领域的布局异曲同工:中低端环节率先实现自主可控,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性引进设备作为过渡或参考样本,双轨并行。
购买伊尔-78不仅是为了稳住当前空中力量的基本盘,更是为了腾出核心资源集中攻坚下一代加油平台与动力系统。
![]()
合同条款中的细节更显深意:明确要求俄方提供完整的运维体系、人员培训及后续保障服务。这意味着未来我国相关企业可通过深度参与维修保养、零部件替换等工作,逐步嵌入俄罗斯航空产业链。
从过去依赖俄方技术支持,到如今有望成为其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权力关系的逆转极具象征意义。
![]()
结语
综上所述,引进伊尔-78绝非倒退之举。
在军事层面,它是针对现实短板的精准战力补充;在产业维度,它是撬动国际合作格局的战略支点;在地缘政治层面,它更是大国实力变迁的鲜明刻度。
这场交易真正体现的是:中国已不再是被动接受规则的参与者,而是能够将每一次战术级需求转化为推动整体战略升级的契机。
![]()
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完整工业体系,才能在全球竞争棋局中自由选择合作方式,择机而动、顺势而为。
这才是这笔看似简单的军购背后,最值得细细品味的战略智慧。
参考资料:排头观察《中国的反制,比磨嘴皮子管用,禁令还未生效,荷兰就放松对华限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