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取消垂尾、机身线条如刀锋般凌厉的战机,在成都的试验场上空划出银色航迹,2025年10月28日,海外军事网站曝出歼-36第二架原型机的最新试飞照片,这三发重型战机的细节改动瞬间引爆全球军事圈。
![]()
与去年初就大胆首飞的那一号机相比,这一号机的进步可谓“脱胎换骨”了。与前辈的绝对的开槽式喷管相比,其不仅将传统的单一的喷管的直向的推力转换为了双向的推力,同时还将原有的单一的喷管的推力转换为了以矩形的喷口的形式出发的双向的推力,从而使得其具有了更大的隐身能力和更高的超机动的控制精度。
基于对进气道的全面的DSI无附面层的隔道的设计的优化,既能有效的降低了雷达的反射性,又能更好的适应了机体的持续超音速的巡航的要求。
采用将起落架的双轮从原来的串联的布局改为并列的布局手段,似乎只是一件很小的调整,但却隐含了深远的战略意图:这样一来就为武器的舱室的腾出空间,既能大大提高了对地面目标的直接攻击的威力,也能将大型的防区外的导弹或高超音速的武器都纳入了其装备的行列。
![]()
经过一系列的深度的调试和修改后,这些改动都非小的修小的补了,其机体的长达20米以上、翼展约20米、最大起飞重量或达60-70吨等一系列的高新技术的装配,将为歼-36的超长超远的作战半径(有望突破4000公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
而其能从中国东部的基地一炮而红直接覆盖了关岛以西的广阔的海域,无需再借助加油机的支援就能将“穿透性”的制空任务深入敌后去猎杀那些预警机、加油机等高价值的目标。
其研发的惊人之速更是让外界为之惊叹,几乎每到一个新季度就能推出一款全新的产品,既能满足当下市场的需求,又能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一号机的迅速落地,一号机的“先出而后进”也让美国的同类机型都倍感压力了,两者之间的“首发之争”也由此而起,从一号机到二号机的亮相仅隔了十个月,这样的“边试飞边迭代”的模式也让美国的同行们都深感不解:这群中国的航天先锋们,到底有多大的底气啊?与此相比,美国的下一代空中优势的项目却步履维艰。
![]()
可惜至今F-47的项目都还停留在了概念的设计和风洞的初步的试验阶段,3月特朗普就高调宣布了波音这家老牌的军机巨头赢得了这份几十亿的天价F-47的战机的合同了,美国空军参谋长戴维·阿尔文公开承认,F-47的首飞至少要等到2028年,形成战斗力恐怕得拖到2035年后。
但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更是深层的研发体系的代差所致。在近海战的日趋复杂化背景下,中国的歼击机也由此开始“双线并进”的战略发展,即沈飞的歼-50等一系以空优为主的歼击机与成飞的歼-36等一系以远程打击与平台节点能力为主的歼击机相继相成、相互促进地共同推进了我国的近海歼击机的现代化。
其中沈飞的歼-50等一系以空优为主的歼击机将会成为我国近海的主力歼击机,而成飞的歼-36等一系以远程打击与平台节点能力为主的歼击机将会为我国近海的歼击机的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两者的无垂尾飞翼布局又各具其特点,对其的气动设计都有着不同的探索与突破。
![]()
歼-50甚至在试飞九个月后就取消了机头空速管,这标志着分布式传感器技术和飞控系统已成熟到新高度,而美国F-47项目却深陷预算漩涡,单机成本预估从1.6亿美元飙升至3亿美元,国会为此一度冻结拨款。
六代机的核心竞争力早已超越单机性能,歼-36机头巨大的雷达罩暗示着它可能搭载直径超过1.5米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超400公里。
配合人工智能决策系统,它能同时指挥12架以上“暗剑”无人机集群作战,在超音速巡航中完成目标分配、电子压制和精准打击。这种“有人机+无人机”体系正是未来空战的颠覆性力量——一架歼-36就能充当小型空中指挥中心,传统空战模式在它面前显得过时。
这场竞赛的意义远超武器换代,美国智库报告指出,若中国在2028年前部署六代机,西太平洋的空中平衡将被彻底打破。
![]()
歼-36与歼-50的组合,搭配高超音速导弹和量子通信技术,或将重塑未来三十年全球空中力量格局,而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的高管们,此刻正对着中国新机的照片反复测算:这一次,领先优势究竟还剩几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