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3100+字,含6图表,阅读时间较长,建议收藏阅读。
内容节选自《农小蜂:2025年中国梨产业数据分析报告》,报告全文约9100+字,含21图表。
![]()
核心观点
1.从全国来看,近年来我国梨产业保持稳定发展,种植面积持续维持在1300万亩以上,总产量已超过2000万吨。过去十年间,产业整体呈现出“面积趋稳、单产驱动增产”的态势。自2022年起,平均单产突破1400公斤/亩,得益于品种改良、管理优化与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单产水平提升,梨产量整体保持正增长,至2024年已达2098.79万吨。同时,梨产业农业产值也持续处于高位,2022至2023连续两年保持在700亿元以上。目前,主要栽培品种包括砀山酥梨、鸭梨、雪花梨、库尔勒香梨、翠冠梨等。
2.从国内主要梨产区来看,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除海南以外,其余30个省域均具备梨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其中,河北在梨种植面积和产量上均稳居全国首位。从生产规模来看,2023年梨种植面积排名前十的省份依次为:河北、辽宁、新疆、四川、河南、云南、山西、陕西、安徽和贵州——这十大主产省的梨种植面积合计占全国总面积的69.08%,超过三分之二;产量排名前十的省份则依次为:河北、新疆、山西、河南、安徽、山东、辽宁、陕西、四川、云南——这十大主产省的梨产量合计占全国总产量的78.24%,接近五分之四。
3.从消费市场看,2019年至2024年间,中国梨表观消费量保持逐年增长。在价格方面,雪花梨、鸭梨、库尔勒香梨、黄冠梨等主要鲜梨品种的批发市场价格走势基本同步:春节前相对平稳,春节后至3月底4月初出现短期快速上涨;进入7月后,随着早熟梨陆续上市,价格逐步回落。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因产量下降,库尔勒香梨价格呈现显著上涨趋势。
4.从对外贸易看,2024年,中国梨类产品进口量为1.04万吨,远低于出口量(75.14万吨),净出口量达74.1万吨;进口金额为0.21亿美元,出口金额为7.36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7.15亿美元;主要进、出口商品均为“其他鲜梨”;最大进口来源地为南非,最大出口外销市场为印度尼西亚。
前言
梨作为全球主要水果之一,凭借其树种对气候与土壤的广泛适应性,已在全球88个国家和地区成功种植与生产。中国作为梨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拥有超过三千年的梨栽培历史。梨在中国被誉为“百果之宗”,遍植于全国各省市区,是中国南北各地种植最为普遍的果树,长期以来,一直深深植根于中华饮食文化与农业经济之中。如今,中国梨的种植面积与产量均稳居世界首位,是全球梨产业当之无愧的核心。其产量、消费量与贸易动态,不仅关乎亿万果农的生计与国内市场的稳定,更对全球梨产业的格局与发展方向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基于农小蜂平台运营中积累的全国梨产业数据,涵盖种植规模、优势产区及进出口贸易等多个维度。通过对种植面积、区域产量、品种结构、市场价格、消费偏好及进出口贸易的系统性梳理与深度解析,旨在为梨产业价值链上游的科研、育种与种植,至中下游的加工、流通与销售等各类主体及相关服务机构,提供具备参考价值的行业洞察与决策支持。
1.生产情况分析
1.1.生产规模
1.1.1.面积常年稳定在1300万亩以上
在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与化肥大量使用的背景下,梨树生长环境受到一定程度影响。近十年来,中国梨树种植面积呈现波动下降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梨种植面积为1338.6万亩,约占果园总面积(19107.09万亩)的7.01%。
图表1:中国梨种植面积变化趋势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制图:农小蜂abeedata.com)
1.1.2.年产量突破2000万吨
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品种的优化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带来的单产水平的提升,虽然梨种植面积在减少但是产量在波动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梨产量达到2098.79万吨——在2024年全国水果产量(33965.81万吨)中所占的比重约6.18%。
图表2:中国梨产量变化趋势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制图:农小蜂abeedata.com)
1.1.3.农业产值连续2年保持在700亿元以上
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3年~2023年,中国梨农业产值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其间仅在2016、2018、2019及2023年,因气候异常与市场行情变化等因素影响,出现阶段性小幅回落。自2022年首次突破800亿元大关后,产业规模已稳固在较高水平,2022至2023年连续两年产值维持在700亿元以上。2023年,中国梨农业产值为766.9亿元,同比较2022年的816亿元减少了49.1亿元,降幅约为6.02%。
图表3:中国梨农业产值变化趋势
![]()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制图:农小蜂abeedata.com)
1.2.主要产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除“海南”外,其余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涉及梨的规模化生产。其中,“河北”梨种植面积和产量规模稳居全国首位。
从种植规模来看,2023年梨种植面积排在前十位的省域依次是:河北(166.2万亩)、辽宁(118.95万亩)、新疆(102.3万亩)、四川(92.7万亩)、河南(88.8万亩)、云南(86.85万亩)、山西(80.4万亩)、陕西(66.3万亩)、安徽(61.35万亩)、贵州(60.9万亩)——这十个省域2023年梨种植面积合计超过全国梨种植总面积的三分之二(69.08%)。
2023年梨产量位居全国前十位的省域依次是:河北(395.68万吨)、新疆(160.92万吨)、山西(152.62万吨)、河南(150.3万吨)、安徽(141.72万吨)、山东(136.56万吨)、辽宁(126.36万吨)、陕西(112.3万吨)、四川(93.28万吨)、云南(83.46万吨)——这十个省域2023年梨产量合计接近全国梨总产量的五分之四(78.24%)。
图表4:2023年中国梨种植面积与梨产量在各省分布情况对比
![]()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制图:农小蜂abeedata.com)
2.国内消费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产量数据以及中国海关的进出口数据综合测算,2019~2024年,中国梨表观消费量逐年增长。2024年,中国梨表观消费量达2053.52万吨,同比增长了122.05万吨,增幅约为6.32%。
图表5:2019~2024年中国梨表观消费量及增长率情况
![]()
(信息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海关制图:农小蜂abeedata.com)
3.对外贸易分析
3.1.贸易规模:呈净出口格局,顺差态势明显
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梨相关产品的进口量为1.04万吨,远低于出口量(75.14万吨),净出口量达74.1万吨。在金额方面,进口金额为0.21亿美元,仅占当年全国农产品进口总金额(2151.55亿美元)的0.01%;出口金额则达到7.36亿美元,约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金额(1030亿美元)的0.72%,全年实现贸易顺差7.15亿美元。
3.2.贸易商品:以“其他鲜梨”为主
2024年,中国梨主要进口商品为“其他鲜梨”、“未列名制作或保藏的梨”、“梨汁”、“梨罐头”4类,进口规模最大的商品为“其他鲜梨”——2024年进口量达10307.97吨(约合1.03万吨),进口金额达2080.42万美元(约合0.21亿美元),在2024年中国梨相关商品进口量及进口金额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98.75%、98.9%。
主要出口商品为“其他鲜梨”、“梨罐头”、“梨汁”、“鲜鸭梨、雪梨”、“鲜香梨”、“未列名制作或保藏的梨”6类,出口规模最大的商品也为“其他鲜梨”——2024年出口量为612300.98吨(约合61.23万吨),出口金额为58160.09万美元(约合5.82亿美元),在2024年中国梨相关商品出口量及出口金额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81.49%、78.97%;从贸易单价来看,除“未列名制作或保藏的梨”外,中国梨相关商品的平均进口单价均远高于平均出口单价。
图表6:2024年中国梨相关商品进、出口规模对比
![]()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制图:农小蜂abeedata.com)
3.3.贸易伙伴
2024年,中国梨相关商品主要进口自南非、比利时、智利等15个国家/地区,进口量最大的进口来源地为“南非”,具体进口量达3297.27吨、进口金额达545.8万美元——在2024年中国梨相关商品进口量(10438.22吨)和进口金额(2103.47万美元)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1.59%、25.95%,平均进口单价约1.66美元/公斤,进口商品全部为“其他鲜梨”。
2024年,中国梨相关商品出口外销市场较为分散,涉及“印度尼西亚、越南、美国”等114个国家/地区,最大外销市场为“印度尼西亚”,具体出口量达20.96万吨、出口金额达1.43亿美元——其在2024年中国梨相关产品出口量(75.14万吨)及出口金额(7.36亿美元)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7.89%、19.43%,出口商品由3096.52吨“梨罐头”、799.33吨“其他鲜梨”、23.22吨“鲜鸭梨、雪梨”构成。
内容节选自《农小蜂:2025年中国梨产业数据分析报告》,报告全文约9100+字,含21图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