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张长宁讲述编辑部的故事】九八翁磨不烂的笔——记老记者吴友松先生

0
分享至




  记者这行业有点像蜜蜂,职业记者一生都丢不了手中好笔。九八翁吴友松先生现在还在不停地写。

  南京老小区的晨光总比别处慢半拍,窗玻璃凝着的秋雾散去不久,吴友松已经坐在书桌前了。台灯拧开一小圈暖光,照见他手里那支派克钢笔。这是1956年工资改革时买的,当时由供给制改为薪金制,他增加的薪金幅度较大,除了买这支派克笔,还花九十多元买了一块“三多士”手表,又买了一件毛线衣,这三样是他平生第一次享用。他摩挲着笔杆,忽然想起当年那支破旧钢笔漏墨,把中山装口袋染成了蓝黑块,忍不住嘿嘿笑出声。笔尖在稿纸上沙沙作响,一个声音较响的呵欠惊飞了窗台上的麻雀。其时他才吃新闻饭六七年,他想把过往以及往后的新闻日子都留在纸上,遂决定把采访本保存起来。

  1927年腊月,吴友松生在宜兴一个农民家里。有趣的是,他是母亲跪在地板上,父亲抱着她的腰出生的。哇的一声,父亲拎着他的两条小腿出世,因他在孩子中排行老十,忍不住轻声地叹息道:“啊哟,你还来干什么,太迟了。”(意即他们年高照应不到他了)。谁也没想到他后来竟成了省报的记者,不仅不要他们养育,还能照应到他们。

  吴友松当记者是有来由的。他高中三年级的时候,区里开学生运动会,区长指明学校派两名“小记者”去采访出简报,老师派了作文写作好的两人,吴友松是其中之一。运动会结束,区长宴请裁判等人,两名“小记者”也身在其中。从此,吴友松萌发了当记者的念头。

  1948年,他考取了上海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翌年,在上海迎接解放。不久又考入我党举办的华东新闻学院,结业后被分配到泰州苏北日报社。报社在旧祠堂里,编辑们围着煤炉写稿改稿,吃着供给制的“大锅饭”,竟比家里的饭菜香。

  半年左右,领导叫他到苏北农村采访生产救灾(涝灾),到达湖荡地区高邮,第一次见到那种一片汪洋的情景,他坐着放鸭船在湖中游曳,吱吱呀呀地摇了两个多小时才到官垛区。区长吴越听说,暂停了会议出来迎接。船到目的地薛家舍村庄,住农民家,吃混浊水,喝糁子粥,夜晚在桐油灯下写稿,鼻孔熏得漆黑,他毫不在意,农民说:“吴记者哪像城里来的,比我们还扛造”。稿子见报那天,尽管是个“豆腐块”,他却比得了大奖还开心。

  在苏北日报社他兴趣广泛,是个多才多艺的多产记者,忙里偷闲翻译一些英文作品,又向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投稿,都能谋得一些稿费,赶忙寄给农村父母度日。当时的苏北广播电台,也曾邀他们去演播歌剧,他饶有兴味地拉着二胡。

  1952年,他调到省城新华日报社,地址在新街口中山路55号一座四层的老楼,原是国民党中央日报旧址。24岁的他,跑政法口,就得与公检法、纪监委打交道,同时又跑统战口。这种“软硬兼施”的日子倒也乐趣频频。有一次,省纪委副书记朱溪东带着省委处长、科长们到泰兴查办一个违法乱纪案件,临走的前一天晚上,讨论到对违法乱纪者要否开除党籍,朱书记还征求吴友松的意见,他真啼笑皆非,因为他还只是一个没有表决权的共青团员而已。

  198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霍英东先生率港澳代表团来南京。据吴友松说那次采访真叫费难。霍英东在南京只呆一天,吴友松对霍不熟,霍又是个大忙人,不可能坐下来与他交谈。怎么办?只能见缝插针,在霍爬上中山陵台阶以及马上去藏经楼的汽车里采访。想在他下榻的金陵饭店采访,他外出了,直到下午四时回来后,又在本店游泳,追到游泳池,只见他一人戴着防护镜在蛙泳,喊他吧,不礼貌,不喊吧,又采访不成,凭借他的智慧,让霍英东很乐意地停泳上岸,最终趁他换衣服和从泳池去下榻处的片刻边走边谈。当谈到中山先生在南京的遗迹时,引起了霍的兴趣,聊着聊着已到下榻处,许多记者蜂拥而上,可惜几分钟工夫,谒陵代表团秘书长来宣布,只能采访十五分钟。记者们面面相觑,十五分钟,又是大呼隆采访,即使字字珠玑,也采访不到什么。吴老心细、眼尖、手快,成功写出了《访霍英东先生》,刊登在第二天的《新华日报》上。

  1988年春天,吴友松趁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工作的间隙,听说福建省驻京办事处与住着江苏代表的江苏驻京办事处毗邻,连续两个晚上插空采访了陈景润。他屋里堆着演算纸,陈景润在埋头演算。他谈话很吃力,口齿也不清,他有病,而且不轻,但他两年多写作出版了《组合数论》《初学数论》等书,还带三个研究生。吴友松夸道:“你与王进喜一样是个铁人呀”。他谦逊地说:“不能比,不能比”。临走时,陈景润叫吴友松明日再来,还有话要说。吴才五十几岁,陈却一口一个“吴老”。他不谈《哥德巴赫猜想》,谈的是对党的感激之情,谈着谈着他从身边摸出两张照片说:“这是我与儿子陈由伟的合影,还有一张是新华社记者专为我拍的,送给吴老留个念想。”吴边听边说,这报道在《瞭望》海外版发表,海外华人来信说,从陈景润身上看到了中国科学家的轴。

  本想采访华罗庚,可他在1985年即仙逝了。吴友松连续四年在全国人大会议采访,都是1986年以后的事了。无奈,转而采访华罗庚的师母陈淑(王维克夫人)。

  人们只知道熊庆来是华罗庚的伯乐,不知道还有个王维克是华罗庚青少年时期的伯乐,并且是华的开导者、资助者、鼓励者。华家开的花席小店入不敷出,经济上困难,眼看初中都不得毕业,是王维克对他的父亲说:“你家罗罗是个人才,日后有大发达的,要继续给他读书”。学杂费不够,王先生资助,所以华罗庚享有盛誉后常说:“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是我的王老师栽培,也有王师母、淑老师的一份功劳。”

  王维克是著名的翻译家,陈淑老师早年就读于上海东吴女子大学专科,是当年金坛县初中的第一位女老师,华罗庚的夫人吴筱元和姐姐华青莲是她的学生。陈淑老师对华罗庚的资助、鼓励,华一直记在心里。王维克1952年就病故了,但华老对师母的尊敬从未减退。陈淑老师亲口说:“华先生成了名人,成了国家领导人,始终没有忘记我。”

  1980年5月,华老到江苏推广“优选法”与“统筹法”,又回到金坛故乡,他直率地对人说:“我这次回金坛,第一件事是看望陈淑师母,第二件是去母校看看”。他刚住下就托人把双目失明的师母请来,一见面就亲切地喊道:“师母好,淑老师好”。并扶着师母摄下了愉快的镜头……

  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华日报的电话响得勤。吴友松五十出头,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有时穿着毕挺的西装,领带打得十分优雅,身上带着党报记者的沉稳。

  有次他连续采访并写了三位著名的统战人士,总编辑樊发源值夜班看到他写的稿子,自言自语道:“这种稿子只有吴友松写得出来。因为他与他们(指统战人士)交朋友,知道他们的过往与今日,能抓得住紧要处。”

  采访赵朴初这位共产党员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时,他是到南京来为栖霞寺僧伽培训班讲课(是他倡议开办的)。据说他与南京栖霞寺住持茗山是好朋友,常常和诗,交流书法作品,而吴友松与茗山法师又是朋友,于是吴与赵慢慢熟悉起来。有次采访到赵朴初,他拿下吴的采访本写了四个字,是佛家语,吴说他已忘记。吴只记得赵回到北京后,给吴寄来了他自拟的诗书作品:“苍苍郁郁紫金山,意态何穷烟雨间,今日国中无鼠狗,神州到处是龙盘”。这幅精妙的作品,吴友松珍藏至今。

  那些年,他还采访过丁光训、吴贻芳、袁晓园,每次采访前,功课倒未做足,但采访时不抢话,就静静听、认真记。有人问:“见这么多大人物,不慌?”他说:“慌啥?他们也是普通人,你真心想听故事,他们就愿意说。”

  离休后,他干了件让大伙佩服的事——把四五十本采访笔记捐给新华日报报史陈列馆。那些本子,封面磨破的,纸页带茶渍墨渍的,记满见闻、感悟,还有随手学画的空心字,每一本封面上还记着提要。捐赠那天,他像送老朋友一样摸着那些采访本,深情地说:“这些本子跟着我跑了半个多世纪,当年我们咋跑新闻的,也算留点东西。”

  后来他开始写书,《人物春秋》《忆海腾波》(上下册)《耄耋记趣》《从心,所欲集》,听说最近又出版了第二本《人物春秋》,每本里都藏着新闻故事。写《人物春秋》时,他翻遍老笔记,为核实个细节,给外地老朋友打电话,等对方查清楚才罢休。有人说:“吴老师,这么大年纪,较啥真?”他说:“写东西就得较真,不然对不起读者,也对不起自个儿。”

  如今吴友松九十八了,耳朵背,眼不花,可有时还动动笔。身旁放着工艺大师送的紫砂壶。有年秋天,写宜兴紫砂壶,著名画家傅又新陪他回了趟老家。在工坊蹲大师身边,看揉泥、拉坯、刻花,手里还拿笔记本,时不时问几句。大师们见他这年纪还较真,感动了,特意送把小壶。他回来连夜整理素材,见报后,读者说从字里行间闻到了紫砂壶的喷香,也见着了老记者的执着。

  家里人怕他累,劝少写点,他不听:“只要还能握笔,就想写下去。这辈子没别的好,就爱写东西。把见的、听的故事写下来,传给后人,就是最大的福分。”

  吴友松最喜欢的事,是拿起自己的稿子读。声音不高,却有底气,像跟老朋友聊天,又像跟自己的新闻日子对话。纸墨香混着紫砂壶里飘出的茶香,成了最入耳的调儿。他这一辈子,就像张写满故事的旧报纸,每个字、每句话,都藏着对新闻的爱,对日子的热乎。这张“报纸”还在写着——只要笔尖不停,故事就没完。

张长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烧成骨架的残骸,开始反噬电车行业,吹牛造成的恶果

烧成骨架的残骸,开始反噬电车行业,吹牛造成的恶果

柏铭锐谈
2025-10-31 16:38:05
关于惠而浦因苏宁拖欠致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同志求助信的后续说明

关于惠而浦因苏宁拖欠致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同志求助信的后续说明

中城院要案中心官方
2025-11-05 09:39:56
很多人,都低估了30年房贷的杀伤力

很多人,都低估了30年房贷的杀伤力

亚哥谈古论今
2025-10-14 18:45:05
立即停用这种“厨房神器”,已致多人死亡,很多家庭还在用!

立即停用这种“厨房神器”,已致多人死亡,很多家庭还在用!

DrX说
2025-11-03 14:13:43
战灰熊火箭变阵!2主力出战成疑,饼皇迎表现机会,美媒支招补强

战灰熊火箭变阵!2主力出战成疑,饼皇迎表现机会,美媒支招补强

郝小小看体育
2025-11-05 09:15:19
石榴立大功!新发现:石榴竟能在36小时清除50%的肠道垃圾

石榴立大功!新发现:石榴竟能在36小时清除50%的肠道垃圾

原来仙女不讲理
2025-11-03 22:41:50
网传外卖小哥持刀捅伤两名站长,知情人透露原因,现场画面流出

网传外卖小哥持刀捅伤两名站长,知情人透露原因,现场画面流出

央小北
2025-11-05 00:31:18
山东菏泽发现尧帝墓,比秦始皇陵早两千多年,填补了历史考古空白

山东菏泽发现尧帝墓,比秦始皇陵早两千多年,填补了历史考古空白

小豫讲故事
2025-11-05 06:00:03
替补出场10分钟!阿诺德转会皇马疑似三输 但大家都有美好未来

替补出场10分钟!阿诺德转会皇马疑似三输 但大家都有美好未来

雪狼侃体育
2025-11-05 10:10:40
回顾:上海31岁美女博士,因无法接受丈夫身份,从23楼一跃而下

回顾:上海31岁美女博士,因无法接受丈夫身份,从23楼一跃而下

星宇共鸣
2025-03-07 11:41:25
声称航线变危险,澳防长抹黑中国

声称航线变危险,澳防长抹黑中国

环球时报国际
2025-11-05 10:13:44
抗战时,一个军阀手握20万重兵,却始终没动一兵一卒,这人是谁?

抗战时,一个军阀手握20万重兵,却始终没动一兵一卒,这人是谁?

刀刃故事
2025-03-13 01:02:11
原来升级矛盾就是解决的终极手段!网友分享绝了,以牙还牙最管用

原来升级矛盾就是解决的终极手段!网友分享绝了,以牙还牙最管用

夜深爱杂谈
2025-11-05 07:56:38
3:1!打出11:3!终结两连败阴霾!伊藤美诚宣告回归!

3:1!打出11:3!终结两连败阴霾!伊藤美诚宣告回归!

阿晞体育
2025-11-05 10:20:06
通背拳传人,差点被扇死?

通背拳传人,差点被扇死?

中国新闻周刊
2025-11-04 14:25:29
夺冠不到72小时,央视3次点名全红婵,释放2大信号,果然不简单

夺冠不到72小时,央视3次点名全红婵,释放2大信号,果然不简单

有范又有料
2025-11-04 15:20:52
南京大学发布情况说明

南京大学发布情况说明

新京报政事儿
2025-11-04 13:13:53
峰会刚结束,特朗普突然宣布四大重要决定,中美关系迎来新转折?

峰会刚结束,特朗普突然宣布四大重要决定,中美关系迎来新转折?

忠诚TALK
2025-11-05 09:42:27
中国4大长寿食物,红薯排第三,第一很多人想不到,中老年要常吃

中国4大长寿食物,红薯排第三,第一很多人想不到,中老年要常吃

阿天爱旅行
2025-11-05 09:11:37
学医后才明白,增强骨密度最好的运动,不是散步游泳,而是这个

学医后才明白,增强骨密度最好的运动,不是散步游泳,而是这个

周哥一影视
2025-10-23 12:39:17
2025-11-05 11:03:00
江南时报融媒体 incentive-icons
江南时报融媒体
江南时报社官方账号
22130文章数 322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牛弹琴:美国上演极致"流氓外交" 让西方媒体目瞪口呆

头条要闻

牛弹琴:美国上演极致"流氓外交" 让西方媒体目瞪口呆

体育要闻

贝克汉姆获封爵士 曼联官方祝贺

娱乐要闻

王家卫事件再次升级,可怜了这些明星

财经要闻

飞天跌破1700元 茅台迎来最不确定的冬天

科技要闻

马斯克万亿美元薪酬投票在即,大股东反对

汽车要闻

9系大六座旗舰SUV又添一员 智己LS9预售33.69万起

态度原创

艺术
亲子
时尚
房产
公开课

艺术要闻

56亿!381米!南宁第二高楼!网友:这朵“莲花”确实霸气!

亲子要闻

幼儿园有趣的秋季数学活动

2025羽绒服8大流行趋势,温暖时髦过冬天!

房产要闻

10亿网签官宣!中海|南海·叁號院刷爆海口楼市记录,新品加推在即!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