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抖音创作者@跨行买手凭借“卷尺哥”系列视频爆红网络,相关话题强势登上热榜。这位深圳市民随身携带卷尺,行走于城市街头,用精准实测记录下人行道限宽柱过窄、井盖凸起、危墙松动等民生痛点,短视频一经发布便引发广泛关注。令人暖心的是,深圳相关部门闻令而动、迅速整改,让“还得是深圳速度”从经济领域延伸至民生场景,勾勒出群众监督与政府善治双向奔赴的生动图景。
城市治理的成色,不只在高楼大厦与宏大规划中,更藏在街头巷尾的细微处。对步履蹒跚的老年人而言,一块松动的井盖可能是暗藏的“陷阱”;对依赖轮椅出行的残障人士来说,一段陡峭的斜坡足以成为出行的“拦路虎”;即便是对普通市民,脱落的墙皮、误导的标语,也会悄悄拉低生活的幸福感。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实则是民生感知的“晴雨表”,直接关乎群众的生活品质,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
面对城市治理微短板,“卷尺哥”不做空泛抱怨,而是化身“民生观察员”,用数据说话、用画面佐证,让隐性问题显性化、抽象诉求具体化,生动诠释了“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治理内涵。网友戏称其为“多管局局长”,这一调侃的背后,是公众对全民参与城市治理模式的由衷认可与热情点赞。
“卷尺哥”的走红,既是个体担当的彰显,也离不开平台赋能的加持,更印证了“流量向善”的社会价值。短视频平台打破了传统公共事务参与的专业壁垒与渠道限制,让普通人仅凭一部手机、一段视频,即可成为城市治理的参与者、监督者。精准的算法推送,让民生诉求突破地域与圈层束缚,快速触达社会公众与相关部门,既扩大了问题解决的可见度,更凝聚了倒逼整改的合力。从引发社会关注到推动部门响应,“卷尺哥”的视频让“流量”成功转化为破解民生痛点的“能量”,彰显了新媒体平台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既为市民表达诉求搭建了便捷桥梁,也让城市治理更透明、更具公信力。
倘若说“卷尺哥”的监督是城市治理的“民意探针”,那么深圳相关部门的快速响应就是治理效能的“试金石”。从首条视频发布后迅速拓宽限宽柱间距,到后续逐一消除井盖平整、危墙加固等隐患,一系列整改动作打破了投诉难、整改慢的刻板印象,更形成了群众反馈、平台传播、部门整改、公众监督的正向循环。整改后的现场画面通过“卷尺哥”的后续视频发布,网友全程见证了从问题提出到解决的治理全过程,强化社会监督的同时,使民生实效穿透屏幕传递给更多人。
“秒整改”的速度背后,是治理理念的升级与治理能力的跃升。城市治理者深知,群众反映的“小事”,正是治理工作的“大事”。相较于耗资巨大的重大项目,修复一块路面、加固一个井盖、改建一段斜坡的成本不高,却能让群众直接感受到治理的温度与成效,从而凝聚起城市发展的强大向心力。更可贵的是,此番整改并未止步于“就事论事”,而是以个案为突破口,同步开展公共设施“拉网式排查”,推动问题整改从点上解决向面上覆盖延伸,真正实现了解决一个问题、带动一类整改的系统治理成效。
“卷尺哥”与深圳市政的良性互动,为新时代城市治理提供了深刻启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精细化治理离不开全民参与的广度,更需要搭建高效畅通桥梁,激活社会参与热情,让市民找茬有门、反馈有声;也需要完善正向激励机制,让“卷尺哥”们的公共精神得到认可与弘扬;更需要治理部门强化责任担当,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尺,让每一个合理诉求都能被快速回应。
一座城市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硬实力,更体现在治理软实力上。期待更多城市从深圳的实践中汲取经验,让“流量向善”成为社会共识,让全民共治成为治理潮流,在对每一个民生细节的打磨中,淬炼城市的温暖底色,浸润治理的民生温度。(文/孔德淇)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