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
新疆阿克苏的阳光格外炽热
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
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
现场交流活动在这里举行
来自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的
光荣上榜
这位83岁的民间艺术家
用77年光阴将自己“化”成了
“保德民歌活化石”
更以12年免费教学、培养万余名学员的坚守
让黄河之滨的古老歌声在新时代唱响
![]()
从“秧歌娃”到“民歌王”:用生命唱响黄土情
“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一马马平川望北京……”在保德县东关镇的民歌教室里,杨仲清握着磨得发亮的铁皮哨子,为学员们示范《那是个谁》的唱腔。哨声穿过窗棂,与远处黄河的涛声交织——这是他免费授课的第12个年头,也是他与民歌相守的第77年。
1943年出生的杨仲清,6岁便跟着父亲在秧歌队里唱《大红公鸡窗台上卧》。晋陕蒙的风沙与黄河水与他为伴,让他早早在心里就埋下了民歌的种子。中学时他参演《刘胡兰》《洪湖赤卫队》崭露头角,1965年参军后在边防哨所教战士唱军歌,1972年一曲《走西口》让他在保德县家喻户晓。此后数十年,他带着保德民歌走过全国各大文艺舞台,捧回60余个奖杯,中国唱片社为其录制的《三天路程两天到》《难活不过人想人》等民歌,成为研究晋西北民间音乐的“活教材”。
“民歌不是唱技巧,是唱日子、唱骨头缝里的滋味。”为抢救即将失传的《水刮西包头》,他三赴内蒙古准格尔旗,找老牧民对唱求证,嗓子唱哑了含冰糖,脚走肿了用布条缠紧。在冯家川村的枣林里,他望着漫山红枣创作出了《夸夸俺保德的大红枣》。500余首凝结着其心血的民歌被收入了《中国民歌集成》,其中的《那是个谁》更是风靡全国,成为阿宝、龚琳娜等歌手专程求学的“民歌宝典”。
退而不休育桃李:让“土疙瘩”艺术走进万家
2013年,退休后的杨仲清在县里支持下办起了免费民歌培训班。教室的门永远敞开,学员从30岁到70岁不等,有时他还要骑着自己的旧自行车上门辅导五音不全的学员,用“咬字如啃骨头”“换气像拉风箱”的土办法教学。重庆学员赵侯宁初学时总是跑调,杨仲清每周三次发微信音频示范,半年后对方荣获香港民歌赛一等奖;保德放羊娃陈彦凤在他的指导下,成为全国煤炭系统声乐冠军。
![]()
“年龄小的当娃教,年龄大的当兄妹待。”12年间,杨仲清累计培训学员超万人次,来自晋陕蒙各地的学员带着《想亲亲》《满村村就数妹妹好》的调子回到家乡,斩获多个奖项。更有学员将民歌融入婚庆、庙会,让“土疙瘩”里的艺术成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名片”。
黄河不息歌不止:把传承刻进生命里
“只要黄河水还在流,保德的调子就不能断。”这是杨仲清常挂在嘴边的话。如今,他的办公桌上仍摞着30多本泛黄的笔记本,记满自己从晋陕蒙各地搜集的民歌。课堂上,他教唱的不仅是曲调,更是“隔山隔水不隔音”的乡土情怀。
![]()
从化肥厂工人到“黄河歌王”,从军营歌手到非遗传承人,杨仲清用一生诠释了“中国好人”的真谛:以热爱坚守初心,以行动传承文脉。当他带着学员唱起改编的新民歌时,阳光照射着墙上“省级非遗传承人”的牌匾,也映照着一位老人对文化最深沉的告白——民歌是他的命,而他,是民歌的魂。(乔龙飞)
来源:忻州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