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里的突发喊停、电话中的斥责、一笔200万元的罚款,这些要素迅速让“辛巴罚款赵梦澈100万”登上热搜。
这究竟是严明纪律,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流量剧本?
10月19日,辛选团队“双十一”带货直播现场,主播赵梦澈在推销化妆品套盒时擅自大幅降价并加赠超量正装赠品,这一突发情况导致该商品链接迅速售出17万套。
辛巴得知后立即通过电话接通直播现场,当场宣布对赵梦澈及运营团队各罚款100万元,并取消其“双十一”分组比赛资格。妻子初瑞雪在现场仅表示此举是为“严肃团队纪律”,未对处罚决定发表更多意见。
直播事故背后的商业损失
2025年8月,辛巴以“肺病休养”为由第五次宣布退网,但最近他又因热搜回归到众人视野。
2025年“双十一”直播冲刺战火正酣,辛选团队内部正在进行分组竞赛。担任“三人组”组长的赵梦澈在推销一款化妆品套盒时,却做出惊人之举:未经批准,擅自大幅降价,并附赠超额正装产品。此举导致商品链接冲上17万套的销量,预估团队亏损近千万元。
随后,辛巴紧急电话叫停直播、撤下商品链接。
![]()
据悉,赵梦澈被罚当日直播销售额达17.63亿元。17.63亿的单日销售额与100万元罚款形成了对比,将直播行业颇具争议的问题再次推至前台。在社交平台上,有网友质疑这是在自己给自己找热点,也有人认为“又是剧本”。
辛选团队以高额罚款迅速平息风波,但此类事件不能仅停留在话题炒作层面。这场发生在“双十一”预售关键节点的直播事故,其风波的核心或许并非罚款金额本身,而是暴露了直播行业长期依赖“人治”而非制度的管理漏洞。
表面上给消费者带来了意外福利,实则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在中国商业联合会直播电商工作委员会副会长、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看来,如果这件事是真实的,将在企业经济损失、合同违约风险、主播信誉危机三方面造成影响。
他分析道,如果事件真实,那么事件中提到的“近千万损失”是实实在在的利润削减,也暴露了辛选在直播流程管控上的不足;此外,该行为可能违反辛选与品牌方的合作协议,破坏既定价格体系,品牌方就“乱价”行为提出索赔;赵梦澈个人职业信誉受损,既影响其在辛选公司内部的职业发展空间,也会降低品牌方未来与其个人合作的意愿。
百万罚单的法律争议
据辛选官网,其开创了成熟的主播选拔、培养、考核机制,打造了16位头部主播及15位腰部主播,建立千人主播矩阵。主播介绍页面展示了包括辛巴、初瑞雪、赵梦澈在内的30位主播。
新榜数据显示,辛巴的徒弟:蛋蛋、时大漂亮、赵梦澈、徐婕等都进入了2023年快手直播带货GMV(商品交易总额)前十名。
另据媒体报道,今年9月23日,从辛巴手里接管辛选集团后,初瑞雪在近日的直播中宣布了新的调整,将主播合作模式由签约制升级为合伙制。在新的模式下,辛选收取约5%的服务费,利润与主播四六分成。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字生活分析师陈礼腾向媒体表示,该模式可以降低公司成本、规避风险,并激发主播自主性。然而,主播需自负盈亏,面临更大挑战。
当时,媒体就此联系辛选集团,但当时辛选为对此事做出回应。
当前情况下,辛巴当场开出的200万元罚单,迅速引发法律层面的讨论,辛巴对主播开出的罚款是否合法?
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旻指出,从法律角度看,这一处罚存在一定争议性。关键问题在于赵梦澈与辛巴团队之间的法律关系。如果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罚款需有法律依据或双方约定,且不能违反劳动法律法规。100万元罚款大概率远超其月度工资,很可能被认定为违法罚款。
李旻表示,“除非辛巴公司能证明赵梦澈的失误给公司造成了直接且高达100万元的经济损失如品牌索赔、已支付的产品成本等等),否则这种高额罚款在法律上很难站住脚。”
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双方之间有明确的合同约定,规定了在出现类似重大失误时的罚款条款,且该合同条款符合法律规定,那么辛巴的罚款行为可以视为依据合同约定进行。
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则指出,辛巴对赵梦澈的罚款属于团队内部管理行为,其合法性取决于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或内部协议中是否有明确约定。如果协议中规定了因重大失误造成损失需承担赔偿责任,且罚款金额合理,则可能具备一定的合规性;若缺乏依据或处罚显失公平,则可能存在争议。
直播行业的合规之路
赵梦澈的擅自降价行为,为整个直播行业敲响了警钟。在流量为王的直播时代,如何平衡营销效果与合规管理,成为所有从业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直播电商行业近年来快速发展,但类似的“翻车”事件并不鲜见。据媒体报道,今年上半年,三只羊直播间售假、李佳琦直播间低价抢购扫地机器人被强制退款、与辉同行直播间所售阿胶茶被质疑未检验出驴源性成分等事件相继发生。
这些事件共同反映出直播行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管控漏洞。
曹磊认为,头部机构将不得不投入更多资源完善直播流程管控,例如:建立更严格的直播脚本审核机制、设置现场“风控”岗位、限制主播临场改价的权限、利用技术手段(如AI实时监控)防范违规行为。
李旻表示,直播机构首先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明确主播和运营团队的职责和权限,制定详细的直播流程和规范,确保直播活动的有序进行。其次,应定期对主播和运营团队进行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法律意识,使其熟悉直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平台规则。最后,在与主播和运营团队签订合同时,将直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判,以在合同中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有效地防范风险。
李旻补充表述,主播个人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熟悉直播产品的特点和卖点,确保在直播过程中能够准确、真实地介绍产品;要认真学习和了解直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平台规则,严格遵守法律规定,避免因违规行为而受到处罚;应严格遵守与直播机构签订的合同条款,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避免因违约行为而承担法律责任;主播要注重自身形象和声誉的维护,遵守职业道德,保持良好的直播秩序,避免出现不当言行。
若能借此推动行业责任制度化,明确主播权责边界,或许将成为直播电商从野蛮生长迈向规范运营的关键转折点。这场争议不仅关乎一家MCN的内部管理,更折射出整个行业的治理困境——在流量与利润的狂欢中,用制度、用透明来规范行业,才能更赢得信任。
未来,主播与机构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或将随着行业成熟而逐步明晰。随着监管趋严和行业自律加强,直播电商将逐步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发展。对于消费者而言,规范的直播环境意味着更可靠的购物体验;对于从业者而言,明确的行为边界将带来更可持续的职业发展道路。
综合自网经社、中国商报、红星资本局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