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娃上了小学,最让我紧张的时刻之一,就是手机屏幕上突然跳出“班主任”的来电显示。
那一瞬间,脑子里飞速闪过各种“案情推测”:是孩子打架了?还是作业没交?或者……更糟?
等电话挂断,常常是问题没完全搞明白,反倒憋了一肚子委屈:明明想好好沟通,怎么话说出来就变了味儿?为什么别人家和老师有说有笑,我却连发条微信都要斟酌半小时?
我发现自己悄悄患上了“班主任沟通恐惧症”:既怕打扰老师工作,又怕说错话让老师对孩子有看法,更怕费尽心思沟通后,问题还是原封不动地摆在那里。
直到一次家长会,班主任一句无心的话点醒了我:“其实我们最希望的,是家长能和我们‘同频’,一起使劲。”
![]()
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我一直下意识地把老师放在了对立面。
我的沟通,要么是小心翼翼的“卑微请求”,要么是藏着小情绪的“隐晦质疑”,却从来没想过,我们本该是 “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想通这点后,我开始不再惧怕跟老师沟通了,尝试了三种方法,效果出乎意料。
第一,彻底扭转心态。 我不再是那个遇到问题才去“报案”的群众,而是要和老师并肩作战的“教练团队”。
第一次跟老师主动沟通是学校的运动会前夕,我知道儿子跑起来还挺快,便提前一周给班主任发了条微信。
“老师好!跟您分享个情况,我家XX在家和他爸赛跑,短跑爆发力好像还行。马上运动会了,如果班上这方面需要‘壮丁’,我们非常支持他多为班级出份力!顺便也想问问,有没有什么是我们可以提前帮他准备和练习的?”
这条信息,核心是“分享”和“支持”,没有一句是索取。
效果出奇地好,老师不仅感谢了我的提醒,在选拔时还真多关注了下孩子,最终让他入选了接力队。孩子为此骄傲了好久。
有效的沟通,始于你想为共同的目标贡献什么,而不是你单方面想索取什么。
![]()
第二,心态对了,方法更不能少。 比如,要选择合适的时间跟老师联系,不在老师上课、午休和下班后联系,重要的事先发微信预约时间。 用"三明治"技巧:提请求前,先垫一层“理解”,再夹一层“方法”。 比如:“老师,知道您带班特别辛苦(理解)。小乐最近写字总是拖拉,我们在家试了计时法,有点效果(方法)。想跟您了解下在校情况,看看咱们能不能方法同步,一起帮他改掉这个毛病?(合作)”
更重要的是,要做孩子的“情绪过滤网”。如果孩子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回家跟我们哭诉,我们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分清是偶然事件还是长期问题,再心平气和地向老师求证。
这些简单易行的方法,让我每一次沟通都目标清晰,确实帮了我不少忙,但我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
第三,找到“专业沟通”的钥匙。
一位孩子已经上初中的朋友推荐了张霞老师的《怎样和班主任有效沟通》,我才真正找到了通往"专业沟通"的那把钥匙。
![]()
这本书,几乎是为我量身定做的:
它懂我的“怕”: 书里开篇就分析了家长的各种沟通心理障碍,读着读着,你会觉得“原来大家都一样”,心里包袱瞬间轻了一半。
![]()
它有无数的“招”: 书里光是“如何向老师表达不同意见”就给出了五六种话术模板。
比如,关于孩子座位问题,我以前只会生硬地问“能不能调前排?”。
书里教的是:先明确提出需求(老师,我这次找您是为了孩子座位的事),然后给出充分理由(孩子说前面同学太高了,他看不见黑板上的字),最后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您看让孩子和前面的同学换一下座位行不行)。
它升华了“魂”: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是让我彻底明白了“家校共育”的真谛。
它系统地讲解了如何与老师建立“教育合伙人”关系,从第一次沟通到期中期末考试,到家长会、过年过节,每一个环节都有贴心指导。
![]()
这本书现在成了我的"救生手册",每次要和老师沟通前都会翻一翻。
说实话,现在的感觉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再也不会对着老师的微信对话框发呆了,打电话前也不用做半天心理建设了。
前几天,我还主动跟班主任商量着怎么帮孩子改掉粗心的毛病,你一言我一语的,特别顺畅。
最重要的是,孩子最近回家总乐呵呵的,说老师今天又表扬他了。看着孩子的笑脸,我就知道,这一切都值了。
说真的,要是你也在为怎么跟老师沟通发愁,不妨看看张霞老师这本《怎样和班主任有效沟通》。
这本书或许不能让你立刻成为沟通高手,但它确实能为你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你在家校沟通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和位置。
毕竟,我们跟老师沟通顺畅了,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的孩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