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 11 点 20 分,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和平小学的食堂飘出阵阵番茄牛腩的香气。三年级(2)班的周子轩端着餐盘,熟门熟路地走到校长彭子桐那一桌坐下,小声念叨:“彭校长,今天的米饭比昨天软乎,我能再添半碗吗?” 彭子桐笑着点头,顺手帮他接过餐盘,目光扫过桌上的清炒时蔬:“蔬菜要多吃,你看这西兰花,早上刚从冷链车卸下来的,新鲜着呢。”
![]()
这样的画面,在树人和平小学早已不是新鲜事。食堂里,穿着蓝色校服的学生与身着便装的老师、家长代表错落在各个餐桌,打饭窗口前师生有序排队,后厨的操作场景通过电子屏实时滚动播放。家长李女士站在食堂角落,看着手机里同步直播的后厨画面,指尖划过食材溯源记录,嘴角忍不住上扬:“以前总担心孩子在学校吃得不放心,现在就算不来现场,打开手机就能‘盯梢’,这才是真的踏实。”
![]()
近年来,树人和平小学以陪餐制度为切口,用 “制度 + 科技” 织密校园食品安全网,不仅让食堂成为守护健康的 “堡垒”,更架起了家校共育的 “连心桥”。这所学校的实践,藏着中国校园食品安全治理的 “幸福密码”。
![]()
一、从校长到家长:陪餐不是形式,是 “贴身监督”
“叮铃铃” 的下课铃声刚落,树人和平小学的老师们便放下教案,陆续走向食堂。语文老师王敏换好防尘服,径直走到打饭窗口,和学生们一起排起了队。“以前总听说老师有专门的备餐间,直到亲眼看见王老师和我们吃一样的菜,才知道学校真的做到了‘师生同餐’。” 学生家长刘先生作为本周的轮值陪餐家长,拿着餐具全程观察,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
![]()
树人和平小学的陪餐制度,早已跳出 “象征性陪同” 的范畴,构建起一张全方位的监督网络。彭子桐校长介绍,学校不仅要求校领导班子和教师每日陪餐,更创新推行 “家长轮值陪餐” 制度,每个班级每月推选 2 名家长代表,提前通过膳食委员会报名,经身份核实后进入食堂陪餐。陪餐结束后,家长需填写包含 “菜品温度”“食材新鲜度”“卫生状况” 等 10 项指标的评价表,这些意见会在当天的食堂管理例会上逐一落实。
![]()
去年 10 月,一位家长在陪餐时发现番茄炒蛋的汤汁偏咸,还提到孩子反映 “有时菜量不够”。当天下午,食堂就调整了调味比例,同时在打饭窗口增设 “加餐台”,配备专人负责为学生添菜。“以前觉得家长提意见是‘挑刺’,现在发现他们的视角特别珍贵。” 食堂负责人张师傅坦言,家长们总能注意到学校忽略的细节,比如 “汤碗太烫孩子拿不住”“餐后水果切得太大块”,这些建议让食堂服务越来越贴心。
![]()
更深入的参与藏在食材采购的源头。树人和平小学联合辖区内 5 所学校,组建了由家长、教师、学校管理方、供货商代表组成的 “四方询价小组”,每月定期前往大型商超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对米面粮油、肉禽蛋奶等食材进行比价。家长代表全程参与样品检测和价格谈判,确保食材 “质优价廉”。“上次我们发现供货商的青菜农药残留检测报告不完整,当场就要求更换供应商。” 膳食委员会家长代表陈女士说,这种 “看得见的监督”,让每一分餐费都花得明明白白。
![]()
这种多元陪餐模式,本质上是将食品安全的 “监督权” 还给了最关心的人。从校长观察餐食温度,到老师留意学生口味,再到家长紧盯食材源头,每个环节的参与者都成为食品安全的 “哨兵”。正如彭子桐所说:“陪餐不是简单的‘同吃一碗饭’,而是让每个人都成为食堂管理的一份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
二、AI 盯后厨,手机查溯源:智慧监管的 “硬核守护”
中午 11 点 35 分,树人和平小学后厨的 AI 摄像头突然发出 “滴滴” 的警示声,屏幕上弹出 “操作人员未规范佩戴口罩” 的提示。正在巡查的食堂管理员李姐立刻赶到凉菜间,提醒师傅规范着装。“以前全靠人工巡查,难免有疏漏,现在有了智能系统,违规操作根本藏不住。” 李姐指着墙上的监控屏幕介绍,这就是学校推行的 “互联网 + 明厨亮灶” 系统,也是食品安全的 “数字防线”。
![]()
作为重庆市 “阳光餐饮” 工程的试点学校,树人和平小学的 6 个校园食堂已实现 “明厨亮灶” 全覆盖。后厨的洗菜池、切配台、烹饪区、留样柜等 16 个关键位置都安装了高清摄像头,实时画面不仅在食堂前厅的电子屏滚动播放,还同步接入 “重庆阳光餐饮” 平台。家长只需在手机上登录平台,就能随时查看后厨操作的全过程,甚至能清晰看到厨师切菜的动作、餐具消毒的流程。
![]()
这套系统的 “智慧” 之处,远不止于 “直播”。市市场监管局餐饮处工作人员介绍,平台搭载的 AI 智能识别系统能自动检测 11 类风险隐患,包括操作人员未戴口罩、生熟食材混放、垃圾桶未加盖等,一旦发现违规行为,会立即抓拍并向学校管理员和监管部门发送预警。自系统启用以来,树人和平小学已收到 23 次智能预警,全部在 10 分钟内完成整改,后厨操作规范率从原来的 92% 提升至 100%。
![]()
食材溯源更是让家长吃下定心丸。每天清晨,冷链车抵达学校时,送货员都会用 PDA 终端扫描食材包装上的溯源码,将检测报告、产地信息、运输温度等数据同步上传至平台。家长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看到孩子当天吃的青菜来自哪个农场、猪肉有没有检疫合格证明。去年冬天,一批土豆的运输过程中出现短暂温控异常,系统立刻发出预警,学校当即拒收这批食材,避免了安全风险。
![]()
“以前总问孩子‘今天吃的菜新鲜吗’,孩子说不清楚,我们也没法核实。” 家长邓女士打开手机展示溯源记录,语气里满是放心,“现在每样食材都有‘身份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就算有问题也能立刻找到原因,这种安全感是以前没有的。”
![]()
智慧监管的魅力,在于用科技手段打通了 “信息壁垒”。过去,家长对食堂的了解仅限于孩子的只言片语,学校的管理也依赖人工巡查的 “笨功夫”;如今,AI 摄像头 24 小时值守,数字化系统全程追溯,不仅让监管更高效,更让食品安全 “看得见、摸得着”。正如万盛经开区教育局食安专班负责人石发均所说:“从冷链物流的智能温控到 AI 巡检的毫米级精度,科技正在让校园食品安全从‘被动监管’转向‘主动预防’。”
![]()
三、从 “挑毛病” 到 “共治理”:家校协同的 “暖心密码”
“我建议增加粗粮的比例,现在的孩子精细粮吃太多了。”“食堂的取餐口有点高,低年级孩子容易洒出来,能不能加个台阶?” 在树人和平小学每月一次的膳食委员会会议上,家长代表们畅所欲言,学校领导和食堂管理人员认真记录,不时回应提问。这样的场景,正是该校家校协同治理的生动体现。
![]()
为让家长从 “旁观者” 变为 “参与者”,树人和平小学专门成立了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成员由各班级民主推选产生,涵盖医生、营养师、企业管理者等不同职业背景的家长。委员会不仅参与食材询价、陪餐监督,还能直接参与食堂管理制度的修订、新菜品的研发。去年秋季,家长代表提出 “午餐菜品过于单一” 的问题,委员会随即联合学校营养师,共同设计了包含 “每周一杂粮日”“每月特色菜” 的膳食方案,推出的重庆小面、蔬菜丸子等菜品深受学生喜爱。
![]()
食堂开放日更是拉近家校距离的 “纽带”。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三,学校都会邀请家长走进后厨,实地查看食材储存、菜品制作的全过程。戴上发帽、穿上鞋套的家长们穿梭在后厨,有的翻看留样柜里的餐品样本,有的检查餐具消毒记录,有的向厨师请教菜品做法。“以前总觉得后厨是‘神秘地带’,亲自看过才知道,比家里的厨房还干净规范。” 第一次参加开放日的家长周先生感慨道,这种 “零距离接触”,彻底打消了他的顾虑。
![]()
家校协同的价值,不仅在于发现问题,更在于凝聚共识。有家长曾提出 “食堂菜量太大容易浪费”,学校随即推出 “小份菜” 选项;有老师反映 “部分学生挑食不吃蔬菜”,膳食委员会便联合营养师设计了 “蔬菜创意拼盘”,将胡萝卜、黄瓜切成卡通形状,让孩子爱上吃菜。这些看似细小的改变,都是家校沟通的成果。
![]()
“校园食品安全从来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支持。” 彭子桐说,刚开始推行家长陪餐时,有人担心 “家长太挑剔会添乱”,但实践证明,只要打开沟通的大门,家长的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反而能成为食堂管理的 “宝藏”。如今,树人和平小学的家长满意度从 2023 年的 92% 提升至 98.6%,越来越多的家长主动为食堂建言献策,形成了 “家校一心护食安” 的良好氛围。
![]()
这种协同模式,正在重庆多个区县推广。万盛经开区推行的 “三同三公开” 改革,就明确提出 “公开采购、公开食谱、公开过程”,让家长全程参与校园餐管理;沈家门中学更是将家长代表纳入供应商比选评审小组,从源头筑牢食品安全防线。正如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观察到的,这场始于舌尖的改革,正在让家校关系从 “相互猜疑” 变为 “彼此信任”。
![]()
四、食育融日常:食堂里的 “隐形课堂”
中午 12 点,树人和平小学的食堂里响起轻柔的音乐,墙上的文化标语格外醒目:“少盐少油少添加,健康饮食伴成长”。四年级的学生们正拿着 “营养搭配手册”,互相交流着当天的菜品:“今天有鸡肉和西兰花,是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好搭档。” 这一幕,是学校将食育融入日常的生动写照。
在树人和平小学看来,食堂不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是育人的课堂。学校联合沙坪坝区教委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共同研制了 “色标带量食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营养需求,将每日菜品分为 “红色(蛋白质)”“绿色(维生素)”“黄色(碳水化合物)” 三类,确保营养均衡。每周一的班会课上,老师还会结合食谱讲解健康知识,比如 “为什么早餐不能不吃鸡蛋”“多吃蔬菜有什么好处”。
更贴心的是,学校还为特殊需求的学生定制餐食。一年级学生乐乐对牛奶过敏,食堂每天专门为他准备豆浆;有糖尿病的学生,厨师会减少菜品中的糖分,增加粗粮比例。“以前总担心孩子在学校吃不好,现在食堂连过敏问题都考虑到了,太周到了。” 乐乐妈妈感动地说。
食育的渗透,让学生们慢慢变成了 “营养小专家”。三年级学生陈雨桐会主动提醒同学 “少吃油炸食品”,五年级的王浩宇能说出 “每天要吃够五种蔬菜”。食堂管理员张师傅发现,自从推行食育以来,学生们的浪费现象明显减少,“以前每餐要剩两大桶饭菜,现在基本能做到‘光盘’,有的孩子还会把没吃完的水果带回家,说要‘不浪费粮食’。”
这种 “润物细无声” 的教育,正是校园食堂的更高价值。万盛经开区教育局局长陈永禄曾说:“校园餐不止是‘果腹之物’,更是育人的载体。从营养搭配到节约粮食,从食品安全到健康习惯,每一个细节都在传递教育的温度。” 树人和平小学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点 —— 当孩子们学会识别健康食材、懂得珍惜粮食,食品安全就从 “外部监督” 变成了 “内在自觉”。
五、从一餐饭看教育:食品安全的 “中国答卷”
下午 1 点,树人和平小学的食堂渐渐安静下来,工作人员开始清理餐桌、消毒餐具,AI 系统仍在默默值守,溯源平台上的食材信息已更新完毕。这一天的校园餐服务画上句号,但食品安全的守护从未停歇。
从校长陪餐的温情,到家长参与的较真;从 AI 监管的精准,到食育渗透的细致,树人和平小学的 “阳光食堂” 实践,折射出中国校园食品安全治理的进阶之路。过去,校园食品安全依赖 “上级检查 + 学校自查” 的单向管理模式,容易出现 “监管盲区”;如今,“政府监管 + 学校负责 + 家长参与 + 科技赋能” 的多元共治体系正在形成,让食品安全的防线越筑越牢。
重庆市的实践更具代表性。目前,全市 9000 余所学校已实现 “明厨亮灶” 全覆盖,“重庆阳光餐饮” 平台上每天有 3 万多个直播间实时监控后厨,累计处理智能预警 60 余万条。从万盛经开区的 “三同三公开” 改革,到沙坪坝区的家校协同监督,这些探索正在形成可复制的经验,让 “阳光食堂” 的光芒照进更多校园。
这场变革的背后,是对 “教育无小事” 的深刻诠释。一餐饭的温度,不仅关乎孩子的身体健康,更关乎家长的信任、社会的安心。当学校把食堂管理当成 “民心工程”,把陪餐制度做成 “沟通桥梁”,把智慧监管化为 “安全屏障”,教育的温度就会渗透到每一粒米、每一片菜中。
正如一位家长在膳食委员会会议上说的:“以前总觉得食品安全是‘底线要求’,现在才发现,它能成为教育的‘加分项’。看到孩子在学校吃得健康、学得知识,我们做家长的才真正放心。”
夕阳西下,树人和平小学的食堂灯光渐暗,但 “阳光食堂” 的故事仍在继续。在重庆,在全国,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用制度、科技与温情,守护着孩子们的 “舌尖上的安全”,也书写着家校共育的温暖篇章。这一餐饭里的安心与幸福,正是教育最美的模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