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星标 关注,从此你的世界多点科学~
![]()
关注养生的朋友们多少都听过些免疫力提高指南。比如,感冒了就吃维C,好得快;没感冒也吃维C,防感冒。又比如,姜黄素补剂取自天然,强化免疫力消炎防病。
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免疫学家丹尼尔·戴维斯(Daniel Davis)看来,这些经验之谈约等于谬论。人体免疫系统太过复杂,复杂到让“增强免疫力”这个说法都显得大而无当。
戴维斯致力于用最细腻的视角洞察免疫细胞内外的机制奥秘,呈现免疫系统令人惊叹的复杂性。此外,他也在不断纠正大众关于免疫健康的错误认知。
近期,戴维斯接受《新科学家》杂志的采访,在对谈中探讨了所谓免疫力“强”的本质以及免疫系统、炎症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由此延伸出十分迷人的话题: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能不能改善免疫?优化免疫的药物又能不能治疗心理疾病?
Q:我们不妨从免疫健康这个概念谈起。市面上有许多产品宣称自己能增强免疫力。这种健康理念是否值得商榷?更强的免疫不等于更好的免疫,对吗?
A:
确实如此。大家都在鼓吹“增强免疫”,但这种说法并不妥当,我们当然需要免疫系统强有力地对抗感染,但如果只是盲目地增强,反而可能导致它攻击人体自身健康细胞,引发自身免疫疾病或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必须规范而又聪明地运转,才能不断做出恰当反应。
Q:那能不能这样说,让免疫系统变好约等于让它变得更“聪明”?
A:
大众关于免疫健康的很多表述都不准确。要知道,每个人的免疫系统都独一无二,从基因层面看,它是我们身上最独特的部分。因此当我们讨论免疫健康时,只能在平均水平上认可某因素有益健康,而难以针对具体某个人判断他/她可否受益于该因素。
Q:有一项重要发现:免疫系统并非独立运作,而受到饮食、运动和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那能不能明确哪种生活方式因素对免疫健康的影响最显著?
A:
目前最明确的影响因素是长期压力。至于其他因素,虽有不少证据支持,但仍很难明确因果关系。而针对压力,我们已能从分子层面理解其作用机制。
Q:具体机制如何?
A:
人体感知到威胁时,会启动“战斗或逃跑”反应:信号从下丘脑传至脑垂体,再到肾上腺,肾上腺产生压力激素,包括肾上腺素和皮质醇,从而使身体准备应对危机。
这种状态对免疫系统活动有抑制作用。短期无大碍,以跳伞为例,跳伞者着陆后,其血液中免疫细胞数量会在大约1小时内显著波动,过后恢复正常。但若长期处于慢性压力状态,皮质醇水平持续偏高,这就会长时间削弱免疫系统,最终引发健康问题。
我们之所以能自信介绍上述理论,是因为实验证据相当充分。
假设现在有一些人类免疫细胞生长于实验室培养皿中,我往里加入皮质醇后,可以观察到什么效果?效果就是它们针对那些病毒感染细胞或癌细胞的杀伤能力减弱。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一些相关性现象,比如长期承受压力者对疫苗反应较差,或更易受感染。综合而言,有理由认为长期压力确会损害免疫系统。
![]()
橙汁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能增强免疫力
Q:假如我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为自己减压,这是否也意味着我的免疫力得到了提升?
A:
这个思路很合理,但要想证实免疫问题可通过缓解长期压力的方法来改善,目前来说太难了。
医院通常以白细胞计数作为免疫健康的参考指标,但它过于单薄了,因为人体内免疫细胞种类众多,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人体细胞其实都算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验证解压法是否利免疫的前提在于建立评判指标,而这又难度极大。
Q:我常听人说某某东西能增强免疫力。您如何看待这些说法?
A:
不妨以橙汁举例。我从小就被灌输感冒时该喝橙汁的观念,也从未质疑过其合理性。但事实证明这并无科学依据。
两获诺贝尔奖的传奇化学家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当年经常在电台发表观点,社会影响力很大。1970年,他撰写的《维生素C与普通感冒》(Vitamin C and the Common Cold )一书出版,后迅速成为畅销读物。再往后,大众对维生素C的需求甚至催生了相关工厂新建。然而,书中内容很多都基于刻意筛选的数据和个案经验,传播时也免不了媒体包装。
事实上,大剂量补充维生素C对预防感冒毫无作用。诚然,长期服用维C者的感冒持续时间确实缩短了约8%,但此数据不足以揭示因果,因为这类人群不光偏爱维C,也保持着其他良好生活习惯——可能那些才是缩短病程的真正原因。
一位科学大家如布道般向全社会推广一项并不科学的理念,结果谬误成了共识。
维C与感冒的故事很有警示意义:我们应尊重专业而不迷信权威,以科学精神对待科学观点。
Q:近年来,免疫系统、炎症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越发受到关注。
A:
的确,免疫系统与心理健康的联系是令人兴奋的前沿课题。
最早期线索来自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他们服用抗炎药物后,在躯体症状尚未缓解时,精神状态竟先变得更好了。针对那些由免疫细胞分泌、发挥信息传递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即细胞因子,抗炎药物可阻断其作用。
另有证据显示,部分心理疾病患者血液内的炎症标志物水平升高。此外,科学家还观察发现:如果一个9岁儿童体内白细胞介素-6(一种细胞因子)的水平高于正常范围,那么当他/她长到18岁后,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更高。
更关键的发现来自动物实验:给动物注射白细胞介素-6后,它们会更多待在笼中暗处,不愿探索与社交,似有心理健康问题。
不过上述发现难以更进一步。
多项小型试验告诉我们,服用阿司匹林或布洛芬等常见抗炎药并无治疗抑郁症的效果。现阶段我们也无法确定,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有用的细胞因子阻断疗法,能否在有心理问题而无关节炎的病人身上奏效——已有的试验结果给不出肯定答案。
鉴于此,未来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是寻找“配对”:受何种心理问题折磨、呈现何种健康特征的病人能从何种疗法中受益。如果一名心理疾病患者还表现出血液细胞因子水平超标等其他特征,那么针对细胞因子的疗法是否就对他显著有效了?
![]()
肠道微生物群对健康的免疫系统很重要
Q:如果别人追问您关于增强免疫力的秘诀,您会如何答复?
A:
我确实有一些建议,但我也想说,健康建议从来不是标准答案。长期压力很危险,充足睡眠很关键,那具体多少小时、几点钟入眠的睡眠才算好睡眠呢?个体有差异,答案不绝对。大家也都知道人体微生物组很重要,但没有专家能写出精准改善菌群的标准方案。
免疫机制太复杂太精妙了,总有更多深刻的细节,细微的差别。若问我研究免疫系统的最大收获,我想其中一定包括对这份复杂性的敬畏。
资料来源:
![]()
《世界科学》杂志版在售中 欢迎订阅
月刊定价
15元/期
全年订阅价
180元
点击左侧图片或以下方订阅方式选购
方式一:
扫描二维码,“杂志铺”订阅有折扣~
方式二:
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4-263
方式三:
机构订阅,请拨打
021-53300839;
021-5330083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