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经说,“一个人的才华能不能成为救命稻草,就看他能把手艺玩到多绝。” 今天,我们单一说说书法的事情,古时候科举制度延续千年不堕,很大程度上看重书法、特别重视书法人才的发掘、提升和重用。就算你出身贫寒,家境不好,但只要书法写得好,很容易就能得到上司的欣赏,因此,历史上从这一管道走出的名人雅士可谓是灿若星辰。
![]()
因为在古人眼里,书法能磨练心性,得有胸怀和文化底蕴,不仅体现一个人心境和毅力,更能体现悟性,在没有电脑、打印机,更没有互联网的年代,全靠一本一本古帖、碑文,在砖头瓦砾中淘金,还要融会贯通,练出自己的味道,得以专心致志地沉浸于书法艺术之中方可,所以书法历来被看作是书家内在精神的一种外化,书法作品与书家的精神境界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尽管各个时期不同书家都有不同的人品评价标准,但都认同人品对书法作品的品评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字如其人”说的就是这层意思。
![]()
不过,别以为只有科举才能发现书法人才,历史上也有一些奇人,既没考入进士,也没召入翰林,却凭写字做到礼部左侍郎这样的大官,着实是不简单,此人便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上海人张电。张电,字文光,号宾山,从小热衷于练字,虽然没有考中当官的资格,但他写得一手枯润飞动,气韵不凡的好字,从而被上司看中,随后引入京城,专门负责书写朝廷门额之类,张电所写的字,有太庙额、金殿额、仁寿永福宫额的慈献皇后神主、恭上皇天车册表、九庙神主、九庙灾治,又有圣谕字贰、御制碑文宝轴、平边告祖文、庚戌科进士题名记等,都已经刻在石头上并颁布天下,举足轻重,反响巨大。从此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官越当越大,到礼部左侍郎,这一点,连三朝元老、大学士也自愧不如,的确是无限风光。
![]()
我们知道,明朝嘉靖年的最后一年是1566年,就在这名靠书法走上高位的张电之后整整四百年的1966年6月12日这天,在上海的东北角杨树浦的第十七棉厂厂医务室旁的大字报栏贴出一张大字报,标题为《剥开画皮看真相》,竟然在十七棉厂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并引起了上级的高度关注,还派出工作组进行调查,说起墙壁上张贴大字报,在那个年代可以算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我们别开它方面不谈,单一说书法的事情,原因是这张大字报的字非常了得。
![]()
再看看下面的署名,是第十七棉厂保卫科干事、基干民兵连连长,平日里看过去文质彬彬的王洪文。在工人们的眼中,当年那小伙子倒长得眉清目秀,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从口音里听得出是北方人,进进出出,他总是穿一件没有领章、肩章的军装,褪色的军装,头戴翻过来的海虎绒帽,胸前别着领导像章,一副复员军人的朴素模样,可以说在厂里是处处谨小慎微。
![]()
从外表看一望而知是个复员军人,同时,他军服肩上有一根挂肩章用的布条,这小小的布条表明他退伍之前是个军官,他也看上去很随和,经常笑容满面,每每见到领导或同事时介绍自己的“简历”称,他幼年贫苦,放过猪牛,农村没有条件只读过三个月的书,参军后因文化水平较低未能晋升,转业到上海国棉十七厂当了一名保全工,因为经常给机械添加机油而被工友戏称为“小加油”。人们都喊他“小王”,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他能写出如此出色的大字报。
![]()
俗话说,字怕上墙,人怕躺床。再细细品味这张贴在墙上的字,乍一看非常像当年领导人的字体,我们不说其它,单一贴在墙上这幅字,就是非常的不错,你平辅再好的字,挂墙上因视角变化会使笔画细节弱化、结构问题凸显,容易发现败笔,暴露书写缺陷的特征,但他的这字在墙上更有立体感,更显“精、气、神”,单纯从字迹来看,第一眼就能让人感受到下笔有力,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笔尖流淌。而且字里行间充满了洒脱和豪迈之情,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
更为他书写的风格独具特色,笔法自由奔放,充满了力量感与艺术感染力,虽然乍一看像领导的字,但仔细端详,就会发现其中大有乾坤,他特别注重将领导书法的精髓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这种融合可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经过了对领导人书法结构、笔法与意境的深入研究之后,再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样一来,他的作品既保留了领导书法的庄重大气,又不失个人的灵动与细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
据与他有过接触的人回忆,王洪文的书法能够得到领导人的肯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早年极为聪明的一种做法——善于模仿学习领导人的书法。初看王洪文的书法,或许并不会觉得有太多特别出彩的地方,他的笔迹与领导的笔调极为相似,这绝非偶然。王洪文早年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模仿领导人的书法风格,从一笔一划到整体的布局结构,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揣摩。
另外据他妻子崔根娣公开的回忆,虽然他文化程度不高,但在几个方面有些天赋,比如在乐器方面,他却有着相当不错的天赋。在抗美援朝那段时期,王洪文常常会给战士们吹奏黑管。而且,他可不光只会这一样,口琴他能吹,手风琴他也拉得起来。哪怕是碰到那种他之前没怎么接触过的陌生乐器,用不了几天的工夫,他也能让那乐器吹出个调调来。其次是书法方面,在国棉十七厂上班的十年间,是从事没有间断过琢磨写字的,几乎是天天都进行练习书法,拿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娱自乐。
![]()
从这些片段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确是下过一番功夫的,否则根本就写不出来这样的字。王洪文在书法模仿上的这种努力和成就,一方面显示了他对领导的敬仰和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在追求艺术和自我提升方面的积极性。如果能将这种精神用在正道上,专注于为国家和人民做实事,或许他的人生会是另一番景象,至于他后来的结局,人们只能是一声叹息。
到后来这张大字报就成了他的引爆点。那么,他的书法总体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水平,他是如何走上模仿再到后来的位置呢?
开源村
![]()
王洪文1935年12月出生在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西新乡开源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叫王国胜,母亲姓杨。作为家中的老大,他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大弟王洪武在老家务农;二弟王洪双1958年参军,1962年退伍后在陕西省武功县的飞机修配厂上班;三弟王洪全也在西新乡百家屯种地,1996年因肺结核去世。妹妹王桂兰是吉林市的一名普通家庭主妇。由于家境困难,王洪文从小就给有钱人家放猪,只上过三个月的私塾。
![]()
东北农村放猪这事,村里人称他为“猪倌”,活虽然不重,但也并不轻松,每天天刚麻麻亮,扛着用柳条棍拴上粗麻绳的大鞭子,赶着一群大大小小的老母猪、小猪羔子、半大猪,这些猪左跑右颠,互相掐架,东跑西钻,毫无组织性和纪律性,倘若不机灵一点,一不小心便把人家的庄稼地给糟踏了,那得负责任。所以,放猪得得到离村子比较远的大草甸子上,猪是不挑食动物,什么菜都吃,车轱辘菜,扁猪芽,灰菜,苣荬菜更喜欢吃。
![]()
要是找到一个茂盛的野草甸子,可以说是猪倌最惬意的时光,大片的麦地,一望无际,可以看清楚猪跑的去向,防止丢猪。小麦收割后,落地里很多麦穗,加上小草青青,猪贪吃,也不东跑西蹿,猪倌可以悠闲地遛哒,也可以躺在阴凉的树荫下,望天空上白云,看路边来来往往屯嫂屯姑们的倩影。
![]()
当然,那时的“猪倌”王洪文,毕竟读过几个月的私塾,念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比起村里那些一天学也没上的,也算是文化人了,觉得很时髦的事情就是写字,便有一个特殊的爱好,那就是喜欢写写划划练字,买不起笔、墨、纸、砚这些书写工具,他就到村边砍来细竹自己制笔,捡来红粉石加水磨成“红墨水”,或用黄土和红土调成泥浆,在石板上练字,邻里用过的染布水,他也提回家用来练字。练字最简便的方法是蕨根树枝在地上划字,写了抹,抹了写,真是“树作笔,地当纸”,取不尽,用不绝。放猪回家的时候,一有空就用右手食指在左手掌心不停地比划,渐入古人所谓“口如诵,心如闻”的境地,这也许是他最初练字的初衷。
![]()
不过,孩子时放猪也并不都是顺心事,猪倌最闹心是刮风、下雨、下雪天,一遇上这种恶劣天气,那些猪就闹圈,要上山找吃的,等把猪赶上山,猪倌比猪还埋汰。特别是家做的鞋,进水以后,鞋尖当鞋后跟穿,不穿还扎脚,穿又穿不住,猪还往庄稼地里钻,哭的心都有。在村里来说,当猪倌地位甚至让人瞧不起,但王洪文从来没有感觉有失脸面,每次跟同事谈起自己的经历时,常把放过猪挂在嘴边,大概是他这时练习书法开始有心得体会。
![]()
王洪文当猪倌几年之后,14岁的那一年,他家那个屯子获得了解放,他家也分到了田,苦了几辈子的屯里人终于有了好日子过,所以周围的乡亲们都说解放军好,王洪文的父母也非常拥戴先进组织,解放军在老百姓的心中就是天,那个时候,没有现在的什么明星呀、网红呀这么多偶像,大家一致的偶像就是解放军战士,男孩要是当了兵,全家都光荣。女孩要是嫁给了解放军,那也是“支援革命”。这就促使王洪文产生了参加人民解放军的想法,回去和父母一商量,他得到了的父母也支持。
![]()
但他去一体检,因为年纪尚小,高度不够被打了回来,当兵不成,只好回家种地,由于他是长子,便成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并承担起了家里大小事务,加上屯子里互助组的帮助,田里的农活也没耽误,到秋天收成也很好,一家人在解放的头一年就吃饱穿暖了。那时小小年纪的王洪文给村里人和兄弟姐妹的印象,就是能吃苦耐劳,嘴巴比较甜,能说会道,有礼貌,比较聪明、懂事,村里的一帮孩子对他都有些崇拜。
![]()
就在这个时候,朝鲜战争爆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很快在全国各地传开了,当时我军有一支部队即27军80师作为第先遣部队,由山东启程,火速北上,奔赴朝鲜战场,此时,部队进入东北之后,正值初冬已至,气温骤降至零下20度。尽管部队进行了冬装补充,但物资依旧匮乏,许多战士仍缺少棉衣、棉鞋和棉手套等御寒装备。凛冽寒风裹挟着冰雪,道路泥泞不堪,极度严寒下,一名战士不幸冻亡,三百余名官兵不同程度冻伤,部队深入,冻伤人数持续攀升,上级不得不下令集结待命。
![]()
经分析,部队大部是南方人,不适合北方的环境,重要的一项任务,便是在东北就地征兵,毕竟这里的气候环境和朝鲜一样,于是东北各地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征兵宣传工作,大家都抢着当兵。前些日子因为没有当上兵而不乐的王洪文听说不远的长春市正在征兵,也没有和父母商量,就坐着马车,跑去报了名。这回终于当上了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成为27军80师的一名新兵,屯子里的互助组也决定开展拥军拥属活动,帮助王家干地里的活儿,王洪文也就放心去当兵了。
![]()
王洪文要走了,他的父母流着泪送到屯子边上,他的弟弟妹妹们都拉着他的手不放,王洪文心里也很难过,但他却没有流泪。80师进入朝鲜后,很快就投入了著名的长津湖之战,担任主攻的80师首先向新兴里地区的敌军发起进攻。部队采取近战夜战传统战法,出敌不意、攻其不备,连续不断向新兴里地区之敌发起攻击,在兄弟部队配合下,将美军第7师的一个加强步兵团(北极熊团)3191人全歼于新兴里地区,创造了志愿军唯一一次全歼敌团级建制部队的纪录。
![]()
但这仗打得非常艰难,志愿军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王洪文那时作为师部的一名通信兵,其实这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经常要冒着枪林弹雨跑到阵地上去传达上级的命令和指示,由于他很机灵,又是东北人适应这里的气候条件,每次都能完成任务,而且在这过程中也没有负过伤,算是比较幸运的了,为此得到了领导的表扬,80师是享誉全军的老牌主力,一向以打硬仗、恶仗著称,前身系许世友的警备第4旅。先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朝鲜东海岸防御任务,王洪文在这样的部队里得到了非常好的磨练。
![]()
接下来,朝鲜战局渐渐稳定,志愿军为了丰富志愿军的业余生活,决定组织一支乐队。按照部队首长的决定,王洪文去了乐队,学习吹号,他自己称是吹黑管,此后王洪文便经常随乐队到前线演出,和前方战士一起搞联欢活动。在这些方面,王洪文表现得很积极,工作也很努力。王洪文很爱学习,不懂的,就向文化水平高的人请教。这样,几年下来,王洪文倒也积累了许多文化、历史知识。
![]()
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相当艰苦,王洪文一待就是三年,总体来说,爬冰卧雪,冲锋陷阵,毕竟坚持下来了,受到了严峻的考验,虽说没有什么战功,在战场上的表现大体上是可以的,组织上见王洪文表现很好,就吸收他加入先进组织,不久,又提拔他当上了副排级干部,从朝鲜战场凯旋归来之后,直到1956年9月,历经五年半部队生活的锻炼又上过战场的他,以副排长级别转业,被分配在当年人人羡慕的上海滩,那年月人们一提起上海,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要么是高楼耸立、车水马龙的外滩,要么是摩肩接踵、五光十色的南京路……其实,那只是上海的一部分,上海并非都是那样的。
当年十七棉厂大门
![]()
那时他穿着军官服,手里拿着转业军人证件和组织转关系的介绍信,踌躇满志,跨入上海的东北角的工业区杨树浦,国棉十七厂那大门时,他颇有点郁郁不得志,因为那时部队副排级的他,根据规定转业到地方得降个一级半级,这样的级别再一降,那就成平头百姓了,并没有他想象的坐办公室的官,安排在厂里当一名保全工,他不得不脱下心爱的军官服,穿上蓝色工作服,成天跟满是油泥的纺织机打交道。具体工作就是给机器加油,因此,工友们都称他为“小加油”,真名倒被人遗忘了。
![]()
在大上海有一份工作,而且在定海路194号那10平方米的平房作为栖身之处,这间小房子上面有一个小阁楼。泥地,竹篱笆墙上抹了点石灰,在屋里吃柿子,隔壁都听得见。没有煤气,用的是煤球炉。没有自来水——要到“给水站”去一桶一桶拎水,虽然小屋那么简陋,但毕竟有了自己的家。王洪文总结了一下自己之所以混得不咋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因此,深刻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深知没有文化那可真是寸步难行。于是,他开启了加倍努力学习的模式,积极加入了厂里开办的夜校。
![]()
那段日子里,他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这一点他的认识是相当地清晰。通过努力,他终于拿到了初中毕业证,这还不算,他每一天定个时间练习自己喜爱的毛笔字。要知道,从1956年进国棉十七厂,到他的毛笔字派上用场的1966年,整整十年时间,笔耕不辍,特别是模仿领导人的书法结构、笔法与意境,逐步形成兼具领导体神韵与个人风格的书法体系。其作品笔法奔放有力,融合了洒脱与豪迈,尤其在书写《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等诗词时,展现出下笔流畅、气势连贯的特点。
![]()
难怪他写的《剥开画皮看真相》大字报,一出来的关注度就有如此之高,人称字迹雄浑稳健,笔墨厚重而不失法度,显示出不㳀的功底,其用笔沉稳凝练,厚重遒劲,点画精致,揖让照应,字形势感明显,造型别致。运笔、章法、结字、结构等方面把握得相当到位,字势非常有气魄,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写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虽偶有飞白而无枯笔,古拙而灵动,苍劲而洒脱,给人一种平和大度、从容不迫之感。
![]()
因书法受到关注的他,在上海受到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见面后发现他外貌端庄,尤其是书法具有潜力,尤其是在特殊的年代,他的履历光鲜,当过兵、打过仗、提过干、做过工、务过农,算是把“工人、农民、士兵、干部”这些角色都轮了个遍,加之根正苗红,很快就开启了快速晋升模式,从而在众多人物中脱颖而出。随后身居高位,当然,后来他被权力冲昏了头脑,极度膨胀,迷失自我,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和责任,从高位跌落,最后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在此不述。但他书法经历更是与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紧密相连,留下了极为复杂且耐人寻味的一笔,让后人唏嘘感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