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吃生肉是日常,殊不知日本人有时候打牙祭也要吃生食,例如刺身,蘸点酱油芥末就往嘴里送,咋就没见多少日本人感染寄生虫生病住院的?
放在咱这儿,菜没熟透都怕拉肚子,弹丸岛国人倒好,三文鱼、金枪鱼、甜虾,珍珠鸡肉、鲸鱼肉、马肉、甚至是乌鸦肉统统生啃,看着都替他们捏把汗,要知道寄生虫感染可是要命的病。
可事实是日本的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率,比很多国家还低。这到底是咋回事呢?难道日本人天生肠胃比较狠?
![]()
其实日本人吃刺身安全,并不是因为他们胆儿大命硬,而是有一整套从源头到餐桌的严密防线。首先得说日本对食用海产品的管理,那叫一个“较真”。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和农林水产省的规定,凡是供人直接生食的鱼类,必须经过严格的冷冻处理。
![]()
这个规定不是摆设,是写进《食品卫生法》里的硬性规定。比如像异尖线虫这类常见于海鱼的寄生虫幼虫,常温下活蹦乱跳,可一旦遭遇零下20摄氏度以下的低温冷冻,连续冻上7天,或者零下35度冻15小时以上,这些小玩意儿基本就得“凉凉”。
这项标准也跟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接轨,确保了处理流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所以你在日本餐厅吃到的每一片刺身,甭管是蓝鳍金枪鱼还是北海道带子,大概率早就被“冰封”过,虫卵休想活着上桌。
![]()
再来说说源头管控,日本是个岛国,渔业资源丰富,但人家对捕捞、运输、储存每一个环节都盯得死紧。渔获一上岸,就得按用途分类,哪些能生吃,哪些只能熟食,分得明明白白。
能上刺身台的鱼,必须来自清洁海域,还得有完整的溯源记录。比如北海道产的鲑鱼,早就不靠野生捕捞撑场面了,大部分是人工养殖的。
你可能不知道,日本养殖三文鱼的过程中,饲料都是经过高温灭菌处理的,养殖用水也层层过滤,从根儿上断了寄生虫传播的路。这跟过去几十年比,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
以前日本人吃生鱼确实有过寄生虫高发期,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生食风潮兴起,异尖线虫感染病例一度上升。可也正是这些教训,逼着政府和行业迅速升级标准,这才有了今天这套滴水不漏的体系。
还有个关键点,很多人忽略了,日本人吃刺身,也不是纯粹“裸吃”。你以为就是蘸酱油?其实门道多了去了。山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芥末,可不是为了刺激鼻子好玩的。
![]()
日本产的本山葵含有异硫氰酸酯类物质,这种成分在实验室条件下已被证实具有一定的抑菌和抑制寄生虫活性的作用。虽然它不能直接杀死潜藏在鱼肉深处的寄生虫,但至少能在口腔和消化道初期形成一道辅助防线。
再加上酱油本身的盐分和轻微发酵环境,也不太适合微生物长时间存活。更别说日本人在处理刺身时,厨师的手法、刀具的消毒、砧板的分区使用,全都有一套近乎苛刻的操作规范。
东京一些高级寿司店,连切鱼的刀每天都要用酒精煮一遍,厨房空气都有净化系统,生怕一丝污染坏了食材本味。
![]()
再严谨的制度也有漏洞,偶尔也会听说谁吃了来路不明的河鱼或野捕海产后不舒服。但你要知道,日本明确禁止淡水鱼生食,因为淡水鱼体内的吸虫类寄生虫,比如华支睾吸虫,抗寒能力更强,常规冷冻搞不定,风险太高。
所以你在正规餐厅根本点不到生鲫鱼、生鲤鱼这类菜。普通人想吃刺身,基本只会接触经过合规处理的海水鱼,自然大大降低了中招概率。
![]()
而且日本人从小就被教育食品安全意识,买鱼要看标签,餐厅要查资质,发现问题直接上报,整个社会形成了良性监督循环。
日本人能安心吃刺身,靠的不是运气,也不是体质特殊,而是一整套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食品安全体系。从立法到执行,从养殖到餐桌,每个环节都像齿轮一样严丝合缝地咬合着。
咱们看着新鲜,觉得他们“玩命”,其实是人家用百年的经验教训换来的底气。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