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决定独立修建莫斯科至圣彼得堡高铁,中俄曾计划合作莫斯科 - 喀山高铁,该项目一度被视作中国高铁 “走出去” 的关键一步。
![]()
莫斯科至圣彼得堡高铁
现在这一项目却变成俄罗斯本土化、自主化的全面转向。中国方案未参与莫圣高铁,欧盟标准也未引入,俄罗斯选择完全靠本土力量推进,这种转身背后有深层考量。
合作破局
最早的合作始于 2014 年,那时中俄关系进入 “高光期”,双方签署备忘录,准备共同推进莫斯科 - 喀山高铁,甚至视作中国高铁 “走出去” 的关键一步。
![]()
中方团队参与了莫斯科 - 喀山高铁的线路勘探、初步设计,双方沟通频繁。俄铁高层曾高度评价中国高铁的综合能力,称其 “成熟可靠、性价比突出”。
但从理想到现实,短短几年,莫斯科 - 喀山高铁合作热度迅速降温。项目反复延期,资金迟迟不到位,中国方案虽优,却始终未能落地。
2024 年 3 月,俄罗斯宣布动工莫斯科至圣彼得堡高铁,项目彻底由本土企业主导,锡纳拉集团拿下全部核心任务,仅西班牙塔尔戈公司提供少量设计咨询,明确排除外方深度参与。
![]()
这不是偶然,而是一次系统性战略调整。俄方的理由没有多解释,但方向清晰自主化优先于一切,这不是对中国技术的否定,而是对 “控制权” 的重视。
在当前国际局势下,哪怕是性价比再高的外国方案,都可能成为未来博弈中的风险点。俄罗斯要的不是技术最优解,而是政治最稳解。
这种选择的背后,是一国基础设施被上升为国家战略资产的现实判断,体现了俄罗斯对核心领域自主可控的坚定态度。
技术标准背后的国家安全逻辑
这条高铁技术指标不低,全长 679 公里,目标时速 400 公里,计划 2028 年通车,届时莫斯科到圣彼得堡将只需 2 小时 15 分钟。
![]()
总投资约 2.1 万亿卢布(含列车采购),部分来自国家福利基金低息贷款,并非坊间流传的 1.7 万亿,虽已足够庞大,但每公里造价高有客观原因。
每公里成本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建设压力不小,但俄方仍坚持核心技术自主,这种决心背后有深层原因,关乎国家技术主权与长远安全。
高铁不是普通交通工具,在俄罗斯,它被赋予更高的安全和主权价值。俄总理米舒斯京在官方表态中,将高铁定义为 “国家技术主权项目”,同时提及允许有限度国际技术合作。
![]()
普京也为此项目开了绿灯,明确表示需 “优先采用国产设备,同时允许有限度国际技术合作”,例如与西班牙塔尔戈公司的设计咨询协议,表明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回看历史,俄罗斯 1520 毫米宽轨标准始于 19 世纪中叶,由英国工程师设计,主要为适应本土复杂地形,并非源于防御思维,现代沿用更多是技术惯性与成本考量。
如今高铁技术标准的独立化,是这一技术传统在现代条件下的延伸。俄媒强调 “技术依赖即战略风险”,充分反映了俄方的底层认知。
![]()
面对西方制裁,原本合作的德国西门子退出市场,原有的 “游隼” 列车停运,迫使俄方加速国产替代。
俄罗斯推出 “白色海东青” 列车,目标时速 400 公里,目前处于测试阶段,最高时速达 360 公里,是基于本土技术研发的新型号,这既是技术应对,也是政治宣誓。
从选择困难到战略孤注
俄方规划 2035 年前建成 7000 公里高铁网络,覆盖主要城市,计划成为欧洲高铁里程最长的国家。但眼下挑战重重。俄罗斯虽然具备一定的轨道交通制造能力,但要独立完成一套高铁系统,从列车、轨道,到信号、控制,再到维护运营,部分环节仍需完善。
![]()
尤其是系统集成能力、运营效率和安全控制,这些并非短期内靠投资就能补齐的短板,需要长期技术积累与实践打磨。
更现实的是成本问题。目前估算,莫圣高铁每公里成本约 26.7 亿卢布,与中国高铁海外项目平均成本(约 28-33 亿卢布)基本持平,成本较高主要因高寒地区施工难度大,几乎完全依赖政府财政支持。
![]()
这种负担放在当下经济增速极为有限的俄罗斯身上,无疑是一种财政压力。能源出口收入虽尚可,但对高铁这种长期回本的项目而言,持续投入仍存在不确定性。
尽管如此,俄罗斯依然选择了这条高风险路径。原因很明确:这是一次工业体系重构的机会,在全面制裁之下,俄方想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本土产业链。
俄方想要的不只是修一条铁路,更是通过高铁建设拉动本土制造、材料、工程等一整套产业链,让高铁项目成为工业升级的引擎,而非仅作为交通工程。
![]()
这与中国当年 “市场换技术” 的发展路径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通过引进、消化、再创新,逐步建立起全球领先的高铁体系。
而俄罗斯则选择了 “闭环自主” 的方式,哪怕代价更高、周期更长,也要保留所有话语权。这种路径并不常见,但在当前俄的国际处境下,是符合其需求的选择。
外界常误读这场转变为 “转投欧盟标准”,但事实并非如此。俄罗斯并没有使用欧洲标准,核心技术也未引入欧盟企业,仅西班牙塔尔戈公司提供少量设计咨询,整体走向完全自主化。
这更像是一次聚焦本土的技术攻坚,而非 “锁门造车”。中方技术方案未参与莫圣高铁,欧方供应链因制裁受限,俄罗斯最终选择自主搭建高铁核心体系。
![]()
在国际技术竞争日趋敏感的今天,俄罗斯的选择并不孤立。许多国家在关键基础设施上都在考虑 “去依赖化”,只不过俄罗斯走得更坚定。
即便中俄关系稳定,他国国家级工程决策仍会以主权优先,中俄在高铁领域的合作仍聚焦技术标准对接(如中吉乌铁路)。这提醒中国产业出海时,要更加理解对方政治与安全考量,不能单纯依赖技术优势,需兼顾合作方的核心关切。成败虽需时间验证,但自主化的方向已经明确。
现在国家意志与工业实力共同构筑的发展轨道上,见证着俄罗斯在技术自主道路上的探索。
信息来源:
莫斯科—圣彼得堡高速铁路项目----俄国家铁路公司(RZD)年度项目报告(2024年)
白色海东青”列车发布(Белый Стриж) 俄罗斯交通部、锡纳拉集团2024年技术发布会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