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纽约年轻华人支持新市长理念,老一代华人则充满担忧。这场跨代分歧是华人社会内部价值观的碰撞,也是美国社会撕裂的缩影。”
![]()
▲ 纽约市长马姆达尼在孔子大厦前与华人支持者合照
34岁的印度裔马姆达尼当选纽约市长,创下该市史上最年轻、首位穆斯林市长的纪录。这位自称「民主社会主义者」的政坛新星提出免费公交、提高最低工资、对富人加税等政策,以及鲜明的反特朗普立场,在选举中以9%的优势胜出。然而,在纽约华人小区,这一结果却撕裂了不同世代。
纽约年轻华人纷纷为其理念摇旗呐喊,老一代华人则充满质疑与担忧。这场横跨代际的分歧不仅是华人社会内部价值观的碰撞,更成为美国社会深层撕裂的缩影。
新一代华人的支持,源于对进步理念的认同与反特朗普共识的凝聚。出生于美国或幼年移民美国的年轻华人大多在多元化教育环境中成长,与美国主流年轻群体共享相似的价值要求。马姆达尼针对纽约民生困境提出的政策主张精准击中了年轻华人的痛点——纽约房租中位数已突破4000美元,四分之一市民难以负担基本生活必需品,年轻华人无论是就业创业还是安家立业,都面临巨大经济压力。他承诺的免费托育、冻结房租、新建经济适用房等政策,为年轻人提供了切实可感的希望。
更重要的是,马姆达尼的移民背景引发了年轻华人的强烈共鸣,这位7岁随家人移居纽约、2018年才获得美国国籍的「新美国人」,其奋斗历程被视为少数族裔追寻美国梦的现代写照。
反特朗普立场成为年轻华人支持马姆达尼的另一核心驱动力。特朗普时代的移民限制、种族撕裂政策,让年轻华人深切感受到少数族裔面临的系统性不公。马姆达尼在竞选中明确反对特朗普的极右翼路线,强化纽约「庇护城市」地位的主张,与年轻华人追求的多元包容价值高度契合。他们通过社交媒体积极传播马姆达尼的竞选理念,组织华人青年投票团体,认为这位年轻市长能带来更开放、公平的社会环境。
在他们看来,马姆达尼的穆斯林身份并非障碍,反而象征着美国多元文化的真正落地,其「90后」的年龄优势更让他能理解年轻一代的生存困境,这种跨族裔、跨宗教的共识构成了年轻华人支持的坚实基础。
与年轻一代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老一代华人对马姆达尼的当选充满焦虑与反对。这些华侨大多经历过艰辛的移民创业过程,凭借勤劳工作积累了一定财富,形成了保守务实的价值观。马姆达尼主张对富人加税、削减警察经费等「极左」政策,让他们担心自身财产安全与生活稳定受到冲击。
在老一代华人看来,美国的成功基础在于利伯维尔场与法律秩序,马姆达尼的政策过于激进,可能导致企业撤离、税收减少,最终影响公共服务质量。此前纽约市长取消资优班的举动已引发华裔家长大规模抗议,他们担心马姆达尼的教育政策会进一步削弱华裔子女通过教育实现阶层流动的通道,这种对教育资源分配的忧虑加剧了对其执政的不信任。
穆斯林背景成为老一代华人反对马姆达尼的重要心理障碍,尤其来自东南亚的华人,对大马和印度尼西亚的排华事件记忆犹新。尽管马姆达尼的政策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且他一贯主张宗教包容,但老一代华人仍难以摆脱固有印象,担心其执政会忽视华人社区的利益要求。
更有甚者,受特朗普支持者宣传的影响,部分老华侨质疑马姆达尼的入籍合法性,对其「反犹」争议、支持巴勒斯坦的立场心存芥蒂,这些担忧虽有被放大之嫌,却真实反映了老一代华人与主流社会之间的信息鸿沟。
华人社会的世代撕裂,本质上是美国社会深层矛盾的缩影。马姆达尼的当选本身就体现了美国社会的分裂:他得到桑德斯(Bernie Sanders)等左派人士鼎力支持,却遭到特朗普政府的公开反对,联邦政府甚至威胁将仅提供最低限度的财政支持。
这种左右对决的政治格局在华人小区内部形成了清晰的代际映射:年轻人倾向于民主党的进步路线,老年人则更认同共和党的保守价值,这种分歧不仅仅是对单一政客的态度差异,更是对财富分配、种族关系、移民政策、宗教包容等核心议题的价值对决。老一代华人的保守倾向,与美国乡村地区、中老年白人的价值观相呼应;年轻华人的进步立场,则与美国城市年轻人、少数族裔的要求相一致。这种跨族群的价值联结使得华人社会的撕裂不再是孤立现象,而是深度嵌入美国社会的大分裂之中。
本文刊载于亚洲周刊2025年第46期
文章与杂志内容相比有删节
策划:邱立本
编辑:王可心
审核:宋阳标
出品:香港 亚洲周刊有限公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