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铜川宜君县五里镇兴市村,一排排银灰色的智能大棚如珍珠般镶嵌在大地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是绿佳源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核心基地,更是郝艳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聚宝盆”。
![]()
郝艳是宜君县绿佳源蔬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她从2002 年的一座简易棚起步,到如今先后投资 179 万元,引进 10 种新品种果蔬、2 项新技术,新建 85 座联栋大棚,打造出现代观光采摘农业,成立绿佳源蔬菜专业合作社,这位 “新农人” 用 23 年的时间,书写了一部从屡败屡战到终获成功的创业史诗,更以实际行动与诚信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
一念起,从务工者到种菜人。2002 年,在西安务工的郝艳,看着超市里的西红柿和价格高昂的黄瓜,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我为何不能种出新鲜的蔬菜呢?” 说干就干,当年 9 月,郝艳和丈夫一起搭建了一个简易大棚,种上了西红柿和黄瓜。然而,由于缺乏技术,首个简易大棚因湿度过大,导致整棚西红柿烂根病死,给了她当头一棒。“当时村里人都说我瞎折腾,可我就不信这个邪!” 郝艳毅然踏上了求学之路,在泾阳、三原的蔬菜基地边打工边学习。半年后,她返乡试种,一个棚就收入 8000 元,这一成果让乡亲们刮目相看。
再出发,挫折中坚定前行。2008 年的一场暴雨,冲垮了郝艳的大棚,却没有冲垮她的决心。村民何俊海回忆道:“当时大棚倒了的时候,我感觉这个女娃一下子就被压垮了,吃了那么多苦,一下子功亏一篑。” 大棚的倒塌对郝艳打击巨大,就在她苦闷无助之际,她的创新之举早已在十里八乡传开,大家纷纷送来鼓励,还把自己的地租给她,这让她重新燃起了希望。随后,郝艳多方走访学习,还到农广校就读园艺专业,学习现代温室大棚种植技术。经过半年的用心学习与实践,她更加坚定了继续发展大棚产业的信心。回到村子后,无论严寒酷暑,她都全身心投入到大棚的重建与经营中。那一年,镇区首个高标准设施蔬菜大棚建成,第一批蔬菜长势喜人,郝艳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
领路人,铺就共同富裕路。2009 年,郝艳成立了绿佳源蔬菜专业合作社。2012 年以来,该合作社连续被评为 “全国优秀示范社”“陕西省百强示范社”;2017 年,她又成立了宜君县绿佳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合作社;2018 年,为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郝艳采取了“企业 + 村集体 + 农户” 的发展模式。绿佳源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 “1+2+3” 产业脱贫等运行模式,引导已脱贫户以土地、扶贫资金等入股,脱贫户除了年终领取分红外,有劳动能力的还可以到合作社务工,领取工资。通过采取联股、联业、联营的帮扶措施,带动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不仅如此,郝艳还积极盘活闲置资源,盘活兴市村 22 亩闲置设施农用地,打造陆基工厂化循环水生态养殖基地,年均增加村集体收入 5 万元;流转土地 195 亩,建设兴市村苗木繁育基地,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 3 万元。这两个基地与蔬菜合作社相互助力,年带动周边群众务工 100 人次,年务工收入人均过万元。同时,通过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的 “双增收”。“雷声村大棚种植的哈密瓜,再过十多天就要上市了。我们的蔬菜都是仿生态种植,不用化肥和农药,对大家的身体好。每隔一段时间,市上和县上还有高素质农民协会都会派专家来,对蔬菜水果的种植、管理进行现场授课和实地指导,市、县农广校也多次组织社员赴杨凌农高会参观学习。” 郝艳介绍道。
郝艳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奉献,先后荣获“陕西省最美巾帼奋斗者”“省级脱贫致富带头人”“陕西好人”“市级三八红旗手”“市级劳动模范” 等荣誉称号,还是 2023 年第一季度《陕西好人榜》上榜人选。近年来,她带领企业累计销售各类蔬菜水果450 余吨,年销售额达 400 余万元,带动 42 户脱贫户增收致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