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总有一些人如同温暖的灯塔,以知识为光,以仁爱为火,默默照亮学子前行的道路。重庆市万州南京金陵中学的陈林、向国微、张亚希三位老师,便是这群“提灯者”中的杰出代表。她们以不同的教育智慧,共同书写“金陵之光”的动人篇章,今天,我们走近她们,感受那份平凡而伟大的教育坚守。
陈林:班级管理的“筑巢人”
在初三这片弥漫着焦虑与压力的“战场”上,身兼英语教师和班主任的陈林用爱与智慧为学生精心营造了一个名为“班级”的家。她深信,制度不是冰冷的条框,而应是温暖的共同约定。于是,她放下教师的权威,与孩子们一同召开“班规研讨会”,共同拟定那份属于“全体班级成员”的《班级公约》。这份公约里,既有对学习规范的坚守,更有“考试失利时给同学一个拥抱”的人情温度。
![]()
陈林(左三)。
![]()
陈林和学生合照。
陈林深知,制度的“骨架”需要情感的“心脏”才能鲜活。她巧妙地将教室后墙化作“梦想加油站”。“梦想墙”上,一个个升学心愿是青春的誓言;“时光胶囊”里,封存着对未来的稚嫩期许;“爱心补给箱”中,汇集着师生、家长无声的关爱。这里,不仅是教室,更是学生们可以卸下压力、汲取力量的港湾。
她的“家文化”更在活动中生根发芽。在每周的“夸夸会”上,陈林引导同学们互相说出对方身上的闪光点,通过正向反馈强化同伴间的认可与欣赏;大考前的“解压盲盒”活动,以轻松趣味的形式舒缓紧张情绪,让学生在互动中释放压力。在她的引领下,班级不再只是简单的人员集合,而是成为了携手共进的“家”。陈林,这位温暖的“筑巢人”,用“用爱筑巢,以文化人”的理念,让学生们坚信:前行路上,他们从不孤单。
向国微:学生成长的“同行者”
“想要把最好的都带给他们。”二十年前初登讲台时心底的这句话,至今仍是英语教师向国微教育生涯最温暖的底色。她用二十年如一日的陪伴,诠释了什么是教育“最长情的告白”。
![]()
向国微在课堂上。
在向国微眼中,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师生之间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那个名叫小诺(化名)的转学生,曾像一株怯生生的小苗,蜷缩在教室的角落。向国微没有急于催促她成长,而是用交换读书笔记的约定,叩响她的心门。当她看到小诺在日记中写下“老师,我怕自己融不进去……”时,心疼之余,陪伴有了更清晰的方向。随后,在课间耐心地补习、班级“事务管理员”的职责、每一次活动鼓励的眼神中,爱的种子悄然发芽。当那个曾经胆怯的女孩最终自信地站在班会主持的讲台上时,向国微欣慰地感到,自己付出的每一分陪伴,都已化作照亮孩子前路的一束微光。
![]()
向国微(右一)和学生在厨艺比赛现场。
为了这束光能更亮、照得更远,向国微从未停止自我成长。家校沟通的技巧、分层教学的设计、每一篇教育反思……都是她为“陪伴”注入的专业力量。她活跃在“14岁集体生日”的欢声笑语里,也珍藏着毕业季那一张张写满“谢谢您的陪伴”的贺卡。对向国微而言,教育无需轰轰烈烈,它就藏在每一次倾听、每一次并肩同行里。她的初心,永远是做学生成长路上最坚实、最温暖的“同行者”。
张亚希:物理课堂的“引路人”
在张亚希的物理课堂上,公式和定理不再是枯燥的符号。它们被赋予诗意的光芒,与生活产生了温暖的连接。张亚希,一位神奇的“引路人”,带领学生在科学的世界里,共赴一场探索与成长的美妙旅程。
为了让课堂“活”起来,张亚希大胆跨界,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灵感。讲解光学折射,她引用“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意境,带学生观察光影变幻;剖析复杂力学,她借用哲学的思维逻辑,将其拆解成引人入胜的“问题链”。生活更是她取之不尽的教材,从篮球运动到厨房热传导,信手拈来皆是学问。她的课堂,充满了情境之美与思维之趣,让学生们不仅学会知识,更学会如何思考,如何感知世界的奇妙。
![]()
张亚希(左三)和学生一起参加植树节活动。
![]()
张亚希(左二)到学生家进行家访。
对张亚希而言,传授知识仅是职责的一部分,塑造人格、培育科学精神才是教育的根本。当学生在科技竞赛中面对一组不完美的异常数据,并提议“修改”时,她没有简单否定,而是动情地讲述学校先辈科学家坚守“诚真勤仁”的故事。她告诉学生,科学的尊严在于那份不容玷污的求真精神。最终,学生们选择在论文中坦诚记录这份“不完美”。这份对真实的坚守,反而打动了竞赛评审,助力他们拿下了市级奖项。
张亚希常说,竞赛获奖只是教育的“副产品”,她真正期待的是守护住孩子们眼中对科学的好奇之火,点燃他们那份能够受益终身的探索热情。她的课堂,因而既有理性的严谨,更有人文的温度,真正为学生们的“诗意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林、向国微、张亚希,她们以“筑巢人”的温暖、“同行者”的坚守、“引路人”的智慧,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在万州南京金陵中学这片教育热土上,她们的光芒或许只是繁星一点,却足以照亮无数青春的梦想。这,正是“金陵之光”最动人的模样——平凡中见伟大,坚守中显初心,用一代代师者的传承,铸就教育最坚实的脊梁。(资讯)
文/杨晓玉 熊悦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