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恢复繁体字的地名——瑷珲
![]()
瑷珲,这个地名,对大多数中国人都不陌生。
1858年5月28日(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沙皇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和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在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爱辉区瑷珲镇)签订了一个不平等条约,从而令中国完全失去了对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土地中俄共管,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放弃领土所有权最多的条约。这个条约便是《瑷珲条约》。该条约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清政府始予认可。
![]()
“瑷珲”是满语的汉语音译,满语本意为"母貂"(aihuu),蒙语意译“可畏的武士”。
清代瑷珲古城,汉语称"黑龙江城",满语称"萨哈连乌拉霍通"(sahaliyan ula hoton ),这里曾是黑龙江最早的省会所在,是清朝前期北部边疆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也就是《瑷珲条约》在此签订原因。
《瑷珲条约》原文签订只有俄、蒙、满三种语言文本,因此有艾浒""艾虎""艾呼""艾浑"等多种汉语音译。法定的“瑷珲”汉语地名应该是自民国二年(1913年)改接泽厅为瑷珲县开始。
![]()
1980年11月1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黑河市,以爱辉县的黑河镇、幸福公社和西岗子公社的西岗子煤矿、宋集屯煤矿、东方红煤矿为其行政区域。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爱辉县,将该县行政区域并入黑河市。2004年,原爱辉县撤销,设立了黑河市下辖爱辉区。
自1955年3月到1964年8月间,中国有8个省和自治区的35个地区和县因地名用字"生僻难认"而被改名。改名的方法多为使用普通话同音或近音字作为正规地理名称以替代原有名称,如和田(阗)、勉(沔)、铁骊(力)……这些修改必须报国务院批准更改和认可,甚至要发布公告。当然也不可避免很多历史悠久、意义确切的地名用字被更改,甚至一些属于常用字的地名也被认为"生僻难认"做出了修改。
![]()
![]()
根据有关资料,1956年12月国务院批准黑龙江省“报告”,将“瑷珲”改称为“爱辉”。从此,“瑷珲”二字从行政区划上正式告别历史舞台,成为历史地名,由“爱辉”取而代之。
为了永铭惨痛历史,旨在重新拾起历史记忆。黑河市爱辉区多次报告黑龙江省政府,申请将爱辉区复名为瑷珲区。依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第四条,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设立、撤销、更名等需要由国务院审批。从2009年起,黑龙江省政府多次向国务院“报告”,同时提出恢复“瑷珲”的四个原因,分别是历史传承、文化发展、经济繁荣和百姓期望。但国务院至今没有同意。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县(区)一级的改名需要国务院批复,而镇(乡)一级只需要省政府批复。2015年3月11日,黑龙江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讨论行政区划调整工作。这次会议议定,同意爱辉区爱辉镇更名(恢复)为爱辉区瑷珲镇。
因此现在“爱辉”用于区名不变,“爱辉”由于镇名为“瑷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