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作者:常国梁、陈雪秋
通讯作者:孔志杰、王正军
通讯单位:郑州大学、温州大学
论文DOI: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5-01877-z
全文速览
电催化硝酸盐制氨技术兼具环境效益与可持续合成价值,既能将水体污染物硝酸盐(NO3-)转化为高价值氨(NH3),又可依托可再生电能驱动,替代传统高能耗、高碳排放的哈伯 - 博世法,是解决氮循环失衡与 “双碳” 目标矛盾的关键技术。然而,该技术产业化面临核心瓶颈 —— 缺乏低成本、高活性、高选择性的催化剂:贵金属催化剂成本高昂,非贵金属材料普遍存在反应动力学缓慢、氨选择性不足(易生成N2或副产物)、长期稳定性差等问题。
本综述聚焦钴基电催化剂这一理想候选(地壳丰度约 0.002%、固有催化活性优异、环境相容性良好),系统梳理通过维度调控(如纳米阵列、纳米片)、成分优化(合金化、 heteroatom 掺杂)及配位微环境调制(Co-O、Co-P、Co-N 等配位结构)等结构工程手段提升电催化硝酸盐还原反应(NO3RR)性能的研究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首次从配位环境视角,建立原子尺度结构特征与NO3RR催化性能的关联:通过分析金属钴、钴合金、钴化合物(氧化物、磷化物、硼化物等)、钴单原子及分子催化剂的构型差异,揭示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动态重构现象(如CoP表面生成Co(OH)2界面)对活性位点的影响机制。结合实验突破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进一步解码复杂水环境中竞争析氢反应(HER)的抑制机制(如通过调控钴的功函数与H吸附能)、中间体(*NO2、*NO 等)吸附能优化机制及催化剂稳定性提升机制(如晶相调控、载体复合)。
最后,总结并展望钴基催化剂的三大发展方向:一是借助机器学习加速高性能催化剂筛选,开发分级纳米结构与定制化配位环境;二是优化反应器构型,如膜电极组件(MEA)、锌- \硝酸盐电池;三是推动规模化应用,解决实际废水中共存离子(如 Cl-、Ca2+)干扰问题。这些内容搭建了表面科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为设计多功能电催化剂以可持续恢复氮循环平衡提供了系统性框架。
背景介绍
氮循环失衡引发的硝酸盐污染与传统氨合成高碳排问题,已成为制约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挑战。农业化肥过量施用、工业废水无序排放导致水体与土壤中硝酸盐(NO3-)浓度剧增,不仅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更通过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如高铁血红蛋白症)。同时,作为粮食生产与能源载体核心原料的氨(NH3),其主流合成方法哈伯-博世法需在高温高压下进行,消耗全球1-2%的能源并排放约1.4%的人为二氧化碳,与“双碳”目标严重冲突。在此背景下,NO3RR作为一种“变废为宝”的革新性技术应运而生:它既能将污染物硝酸盐高效转化为高价值氨,实现环境修复与资源回收的协同,又可依托可再生电能驱动,替代传统高能耗工艺,构建绿色氨合成新路径。然而,该技术的产业化面临核心瓶颈--缺乏低成本、高活性、高选择性的催化剂:现有贵金属催化剂成本高昂,而非贵金属材料普遍存在反应动力学缓慢、氨选择性不足(易生成 N2或副产物)、长期稳定性差等问题。
钴基材料因储量丰富(地壳丰度约0.002%)、固有催化活性优异且环境相容性良好,成为NO3RR催化剂的理想候选。但其结构与性能的构效关系尚未明确,动态反应过程中的活性位点演化机制缺乏系统解析,制约了高性能催化剂的理性设计。因此,亟需从结构工程角度系统梳理钴基电催化剂的设计策略与作用机理,为突破NO3RR技术瓶颈、推动氮循环平衡与可持续氨合成提供理论支撑。
本文亮点
1、本综述涵盖了几乎所有用于NO3RR的钴基电催化剂,包括金属钴、钴合金、钴化合物、钴单原子催化剂及分子催化剂等。
2、从电子结构与吸附行为的角度,探讨了通过抑制析氢反应以提升NO3RR性能的作用机制,以及催化剂的稳定性与降解过程。
3、分析了钴活性位点不同配位环境对NO3RR性能的影响,具体包括钴周围相同元素的不同同晶形式、不同类型的配位元素、微量元素掺杂及组成元素的原位演化等。
本文要点
要点一:核心突破--聚焦钴基催化剂的结构设计与机制创新
钴基材料因储量丰富、固有催化活性高、环境友好(可从废旧电池中回收),成为NO3RR催化剂的理想候选。但此前研究对钴基催化剂的系统性总结较少,且其反应动力学慢、产物选择性低、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尚未解决。该综述首次从钴活性位点配位环境视角,系统分类并分析了各类钴基电催化剂(金属钴、钴合金、钴化合物、钴单原子催化剂、分子催化剂等)的结构设计与催化性能关联,核心成果包括:
1、结构-性能关联明确:通过维度调控、成分优化与配位微环境调制,钴基催化剂的NO3RR性能显著提升。例如,金属钴纳米阵列在碱性条件下NH3产率达10.4 mmol・h-1・cm-2,法拉第效率(FE)超96%;Ru15Co85合金在0 V vs. RHE下即可实现97%的NH3选择性,大幅降低反应能耗。
2、催化机制深度解码:揭示了电子结构(功函数、d带中心)与吸附行为对NO3RR性能的调控机制。钴的功函数与H吸附能适中,既能抑制竞争的析氢反应(HER),又能促进中间产物(如* NO2、*NO)的吸附与解离,其NH3选择性超95%,优于铁、镍等其它过渡金属。
3、稳定性优化策略:阐明了钴基催化剂在反应中的自重构现象-适度重构(如CoP表面形成Co(OH)2界面)可促进水分子解离以提供活性H,而过度重构则会破坏活性位点。通过晶相调控(如非晶/晶态复合结构)、载体复合(如N掺杂碳、TiO2),可显著提升催化剂长期稳定性,部分材料在1000 mA・cm-2电流密度下可稳定运行超100小时。
要点二:未来方向--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落地
论文指出,未来钴基NO3RR催化剂研究需聚焦三大方向:
高效催化剂设计:开发分级纳米结构与定制化配位环境,结合机器学习加速催化剂筛选,探索尿素、甲胺等高价值含氮产物的合成路径。
稳定性提升:通过表面工程、动态操作策略(如脉冲电解)优化中间产物脱附性能,解决高电流密度下的催化剂降解问题。
产业化应用:开发膜电极组件(MEA)、锌-硝酸盐电池等新型电解装置,攻克实际废水中共存离子(如Cl⁻、Ca2+)的干扰问题,实现催化剂的规模化制备与系统集成。
总结与展望
钴基电催化剂凭借储量丰富、活性优异的优势,已成为NO3RR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本综述不仅填补了钴基电催化剂在NO3RR领域系统性研究的空白,更构建了“配位环境调控-电子结构优化-催化性能提升”的理性设计框架,为非贵金属电催化剂的开发提供新范式,未来通过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的深度融合,钴基电催化剂有望推动NO3RR技术实现“环境修复-资源回收-绿色能源”多赢目标,为氮循环平衡与“双碳”目标达成提供关键支撑。
![]()
图:钴基催化剂用于硝酸盐还原反应(NO3RR)的优势、机遇与挑战示意图
![]()
图:硝酸盐还原反应(NO3RR)的基础研究、产业化及应用示意图
文献信息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5-01877-z
作者介绍
王正军,博士,2022年6月加入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洪堡学者(资深)。依托温州大学碳能源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有机合成和电催化小分子高值化转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Adv. Mater.等顶刊发表论文30余篇。
孔志杰,博士,郑州大学化学学院硕士生导师,长期深耕催化领域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团簇电催化与热催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ACS Mater. Lett.等顶刊发表多篇论文,研究成果为高性能催化材料开发与反应机理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小编删除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