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潮生”之前一周,我密集跟徐远、冯仑、管清友和何帆做了四场直播。几天下来,像跑了一场思想的马拉松。
最后一晚,关掉镜头,让团队小朋友先走,我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倒了杯他们喝剩的白酒,小口小口抿着,有点辣,正好刺激一下疲倦的脑子。头天晚上清友那句“你这是幸存者偏差”,和帆哥那句“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在我的脑海里来回激荡——
01
戳破幻象——
你的朋友圈,可能会骗你
很多讨论,都是从“消费”这个最安全,也最磨人的话题开始的。
和清友谈到“茅台”的股价是否见底。清友不算乐观,说年轻人真不喝白酒了,我则比较乐观—— 小登们总有一天会变成中登,老登,我也是中年之后开始爱上白酒的辛辣灼热的。另外,可能也是到了这个年龄吧,身边朋友还是喝茅台的。
我话音未落,清友几乎是立刻就打断了我,带着他那一贯的、有点扎人的清醒,他说:“你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我知道他在说什么,也不太能反驳。确实我们都会被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社交媒体上的“表演”所迷惑。那些说走就走的旅行,那些新品发布会上的衣鬓香影,多少会带来一些“世界如旧”的感受。
但清友说,这几年,他用草根观察者的世界在看世界,这个世界的B面,可能有点冷。他说,他刚从长沙回来,那些曾经人头攒动的网红打卡地,现在“客单价和总量下滑得非常明显”。假期的旅游数据再亮眼,也无法掩盖“穷游”成为主流的事实,大家捂着钱包,小心翼翼地计算着每一笔开销。
“你看一个店,不要看它的总量,要去看它的客单价。”——
这句话,比任何宏观数据都来得更直接,更有体感。
话说到这里,又回到了那个过去几年我们已经聊到快要麻木的词:收入和收入预期。
清友和我不同在于,他仍然希望呼吁政策变化,实现宏观的优化,我则将这个词当作给定的现实变量,希望在这个约束条件下去找个体的答案。
对此,帆哥用一句话做了总结,“我们不可能再回去了。”
02
生存游戏——“草甸”如何活下去?
我们不可能再回去了。
规则变了,牌桌上的玩家怎么办?尤其是那些没有太多筹码的中小企业。
清友给了一个比喻。他说,当下的企业生态,可以分为三种:
● 雨林:像阿里、腾讯、华为这样的大平台。它们的生态系统极其繁复,触角伸向四面八方,内部物种多样,创新和资本开支巨大,像一片真正的热带雨林,能自我循环,孵化万物。
● 绿洲:像京东、美团、拼多多这样的垂直领域巨头。它们在自己的领域里称王,规模庞大,自成一体,像沙漠中的一片富饶绿洲。
● 草甸:而我们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只是“草甸”。我们可能有一两款不错的产品,有一小片市场,但同质化严重,竞争惨烈,风一吹就倒,雨一淋就烂。
那么,作为脆弱“草甸”的小微企业,出路在哪里?
清友说——
要么,往深里扎,“成为你这个领域里头不可替代的那一小撮人之一”,或者“有足够内卷的能力,我能苟住”。说白了,就是熬,熬死所有对手。
要么,往外连。要想尽办法,“跟绿洲型的和雨林型的这个企业,这些大的生态能够发生某种勾连,成为它其中的一部分。”
”外连,跟绿洲或者雨林发生关系”——这其实也就是我们说了很多年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也是今年在企业调研时候感受最深的一个点:当下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对“数据”的留存和使用,将会是未来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门。当年很多小微企业老板还觉得,这是个“虚”词,到今天,数据已经基本成为生产要素,直接会体现在成本,利润上。
不过,“卷数据”也是卷,而且是红海式的卷。那怎么办呢?
清友和帆哥,跟我一样,都不约而同的将眼光投向“出海”——给定今天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全球市场理应进入视野。
出海有很多方式。除了大家熟知的出口外,“品牌出海,叙事重置”也是一个路子。帆哥讲了“杨国福麻辣烫”的出海故事,还挺逗的。
麻辣烫,几块钱一串,20块一碗的街头小吃,被开到伦敦,开到亚特兰大后,做了点“升级”,店面装修得小资情调,对标日本拉面、烧鸟,客单价也上来了,一个转身,成了海外具有异国情调的“中产消费”。
某种意义上,这就是品牌的“叙事重置”——人类是故事,视觉的动物,一个国内卷到极致的品类,换个场景,是可以重新讲述品牌故事,重新定义自己目标客群的。
03
人的迁徙——
“躺平”的后浪与“夹心”的前浪
时代的水温变了,最先感受到的,永远是水里的鱼。
记得2020年的《钱从哪里来2》那本书里,我写过一句话,“生于1980年左右的人,前半生和后半生,是完全不同的世界”。那一年,80年生人是40岁,今年已经45岁。1985年出生的,今年也40岁了。
和帆哥聊起来,都有点感慨:
80后的中国人,是人类历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代,既幸运又悲哀。
赶上了最严厉计划生育政策,经历了中国从计划到市场的完整转型,从物质价值观到后物质价值观的变迁,青少年时期进入互联网时代,属于互联网时代的早期移民,但也在买下了高价的房子,而且,将在中国老龄化最严重的时候进入退休时期——前面是“从未如此上心子女教育”的父母,后面是“从未如此需要精心呵护的孩子”;而自己的职业生涯,恰好在中年时期又正好撞上了AI革命和经济换挡的双重冲击——
无比夹心。
这意味着,80后和之前世代的人生规划,可能需要“重置”。
帆哥给了个挺佛系,但也挺实在的建议——
“教育支出在家庭支出里面现在明显的占得太多,你的收益又不大。”
“与其把金钱和焦虑都投给下一代,不如把资源重新配置。一部分,投资自己的健康。因为我们大概率会活到100岁。60岁后还有40年的退休生活,没有好身体,一切都是空谈。另一部分,投资一个能陪伴终身的爱好。”
帆哥说,“你想后面40多年,你要是连一个爱好都没有,真的是太可怕的事情。”
我深以为然。一个,两个,三个能让自己沉浸其中的爱好,不仅是抵御漫长岁月里虚无感的盾牌,甚至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你开启第二人生的那把钥匙。
04
未来已来——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其实聊来聊去,我发现,大家真关心的,最后都指向那个终极问题: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到底需要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我很喜欢帆哥的答案——
那些“软”的,跟内在自己更自洽的技能。
他讲了个故事——有家护工学校,为了让年轻护工能跟老人聊天,专门开了一门课——教唱红歌,还按历史年代排好顺序——这算技能吗?似乎不算。可是你想想,一个老龄化的社会里,如果你需要做上一代的生意,是否需要学会和他们沟通?而沟通靠什么?靠对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的理解——这叫“共同语言”。未来这种沟通,比送鸡蛋送菜油富有竞争力多了。
还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不是大词,帆哥说,他今年在写的《变量8》就在研究“生活美学”,他发现,未来最好的商业模式,就是“玩”。创始人自己是头号玩家,因为热爱,所以能把产品打磨到极致,这种热爱,是任何营销话术都无法比拟的——
这个线索,也印证了我今年的一个观察:过去5年,真正成为现象级企业/产品的,85后的企业家占绝大多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具有“后物质价值观”的企业家,虽然“积极,善于学习,创新冒险”等企业家精神内核仍然一样,但和之前几代企业家的事业观大多来自“宏大叙事”不同,这批企业家的事业观,更多是个人价值观的投射。他们,更松弛,更自我。
大人,时代变了。
想到这里的时候,我感觉,清友那粗粝的“体感”和帆哥那清醒的“大局”,像两条并行的线,最终交汇于此。在一个宏大叙事正在变得模糊、坚硬的技能随时可能被颠覆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种“双重视野”:看清未来大局,也尊重现实体感。
帆哥说,“越是在不确定性的大年代,你其实能做的,就是把你身边的小环境,把你周围的小世界能够搞好。”
或许,这就是在今天这个拧巴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最好的自处之道。
祝福你,也祝福我们,抬头看天,也低头认路。看清潮水的方向,更稳地、更清醒地,驾驭好自己的那艘小船。
点个在看支持一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