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9年秋,长安城佛学辩论场上,南北高僧为《瑜伽师地论》的“佛性”释义争执不休,经卷被撕得粉碎——这是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最尖锐的危机。28岁的玄奘法师在翻检三大译场经书时,发现同一段经文竟有三种译法,甚至将“般若”误作“波若”。更让他震惊的是,天竺(印度)僧人波颇透露:“那烂陀寺藏有梵文原典十万颂,戒贤论师掌握《瑜伽师地论》真义。”
![]()
此时大唐初立,太宗皇帝虽崇佛,但西域道路被突厥势力封锁。玄奘三次申请“过关”遭拒,终于在贞观三年(629年)趁关中饥荒“敕许道俗四出就食”之机,带着两名弟子混入灾民队伍离开长安。行至凉州(今甘肃武威)时,都督李大亮发出缉拿文书,弟子之一因惧怕追捕中途折返,只剩另一弟子誓死相随。在瓜州(今甘肃酒泉)寺院,玄奘发现鸠摩罗什译本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简译为“无上正觉”,当即痛心疾首:“核心教义岂能削足适履!”
玉门关外,玄奘与弟子穿越莫贺延碛沙漠(今玉门关与罗布泊之间),失手打翻的水囊让二人干渴五昼夜。濒死之际,悟空以《般若心经》诵经声引路,最终找到野马泉获救。抵达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时,麹文泰王发现他们携带的《大涅槃经》将“菩提”误译为“鬼道”,立即赠予黄金百两、骏马三十匹,另派四名弟子、二十五名役夫加入队伍,并修书二十四封嘱托西域诸国予以关照。
![]()
这支时而扩充时而减员的队伍穿越一百三十八国,历时四年抵达印度那烂陀寺。戒贤论师见到汉地错译经卷时泪如雨下:“这些谬误本该由我去纠正。”玄奘在此精修五年,通晓梵文经论五千余部,在曲女城无遮大会上以《制恶见论》折服五千僧众,被大乘僧尊为“大乘天”。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历时17年,行程五万余里,玄奘带着弟子们护送657部梵文真经重返长安。二十四匹白马驮载的经卷铺满洛阳宫前广场时,太宗皇帝抚摸着贝叶经惊叹:“法师所求,非为个人功德,实为天下苍生开智慧眼!”当即下诏修建大慈恩寺,用以保存和翻译经书。公元646年,玄奘主持编撰的《大唐西域记》成书。公元652年,唐高宗李治下诏在大慈恩寺西院修建大雁塔——这座由玄奘亲自设计、高六十米的砖塔,采用天竺窣堵坡形制,地宫珍藏贝叶经原本,塔身设有防水、防虫、防火三重保护系统。
![]()
在回到长安之后的十九年间,玄奘带领弟子在大慈恩寺内共翻译75部1335卷经书,字数约1300万字。他确立的“五不翻”翻译原则,使汉传佛教终结三百年教义纷争。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圆寂前,最后校译的正是当年西行途中发现错漏的《心经》梵本。如今大雁塔地宫仍保存着部分原始经卷。当我们在大雁塔下抬头仰望时,看到的不仅是砖石结构的古塔,更是一个民族对知识、对真理最纯粹的敬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