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当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我们便迎来了这个富有诗意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如此阐释:"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这个时节,大自然正在完成从秋到冬的华丽转身。霜降并非意味着天降白霜,而是指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加大。从气候学角度看,霜降时节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期,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南方则仍沉浸在深秋的余韵中。
有趣的是,"霜"并非从天而降,而是地面水汽因温差变化遇冷空气后凝结的产物。当近地面温度降至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在植物、地面等物体表面凝华成白色的冰晶,这就是我们见到的霜。
霜降·观物候:大自然的无声告白
![]()
![]()
![]()
霜降时节,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气,它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
古人智慧地将霜降分为三候,每五天为一候,细致观察着物候的微妙变化:
一候豺乃祭兽。豺狼开始大量捕猎,并将猎物整齐摆放,仿佛在进行一场庄严的祭祀仪式。这既是动物为越冬储备食物的本能行为,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二候草木黄落。随着寒气加深,草木普遍枯黄,落叶纷飞。北宋欧阳修在《秋声赋》中描绘的"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正是此时景象的生动写照。
三候蜇虫咸俯。冬眠的动物纷纷藏入洞穴,垂下头来,准备进入冬眠状态。大自然的生灵们以这种静默的方式,迎接即将到来的寒冬。
这三候完整呈现了生命从活跃到静默的过渡过程,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季节变换的奥秘。
霜降·品习俗:穿越千年的文化记忆
霜降的习俗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吃萝卜、吃柿子、登高望远、喝菊花、送芋鬼、扫墓等,这个时候农忙已经结束了,人们有充足的时间来迎接霜降。
![]()
吃柿子:自然的甜蜜馈赠
"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此时节的柿子完全成熟,皮薄肉鲜,味美香甜。在南方许多地区,至今仍流传着"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的俗语。
柿子不仅美味,更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物质,有清热润肺、生津止渴的功效。智慧的中国人还将柿子制成柿饼、柿子酱等食品,让这份秋日的甜蜜得以延续。
赏菊登高:与秋的深情告别
"霜打菊花开",霜降时节正值秋菊盛开。自古便有登高望远、赏菊饮酒的雅趣。这个传统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人们在秋日登高祈福,寄托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进补养生:冬日能量的储备期
民间素有"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此时宜温补,北方人喜爱羊肉汤、火锅,南方人则偏好鸭肉、牛肉。这些温补食物能为身体储备足够能量,以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寒。
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秋思
在部分地区,霜降时节有扫墓祭祖的习俗,称为"挂坟"。人们通过这个仪式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传承着孝道文化,也让这个节气多了几分人文的温度。
霜降·话养生:顺时而养的智慧
![]()
饮食调养:润燥健脾正当时
霜降时节饮食应以"平补"为原则,注重健脾养胃、滋阴润燥。推荐食物包括:
时令果蔬:柿子、秋梨、苹果、荸荠,这些自然成熟的果实最具润燥功效
根茎类食物:山药、红薯、萝卜,健脾补气的佳品
温补肉类:羊肉、牛肉、鸭肉,补充优质蛋白,增强御寒能力
推荐食谱:白果萝卜粥、山药排骨汤、冰糖炖雪梨,都是此时节的养生佳品。
起居有常:顺应自然的节奏
睡眠调整: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
适度运动:晨练不宜过早,避免大汗淋漓。推荐太极、慢跑、散步等温和运动
防寒保暖:特别注意脚部、腹部、颈部的保暖。"寒从脚起",睡前可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
情志调摄:保持内心的宁静
深秋时节,草木凋零,容易引人忧思。此时应保持积极心态,多参与户外活动,与朋友聚会交流,培养乐观情绪。听舒缓音乐、练习书法等都是调节心情的好方法。
霜降·赏诗词:文字里的秋日情怀
![]()
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气,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在诗词的长河中,霜降时节以其独特的萧瑟与静美,激发了无数诗人的创作灵感。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品味那些流传千古的秋日诗篇。
《赋得九月尽》
唐·元稹
"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
玄阴迎落日,凉魄尽残钩。
半夜灰移琯,明朝帝御裘。
潘安过今夕,休咏赋中愁。"
元稹的这首诗精准地捕捉了霜降时节的物候特征。"玄阴迎落日,凉魄尽残钩"两句,将秋日傍晚的阴凉与月缺的凄清巧妙结合,营造出深秋特有的寂寥氛围。诗中"半夜灰移琯"指的是古代用葭灰测定节气的方法,展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精准把握。
《岁晚》
唐·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
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
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
白居易在这首诗中,以"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开篇,形象地描绘出霜降时节水流归壑、落叶归根的自然景象。诗人由物及人,借景抒情,在岁末时节抒发思乡之情,却又表现出随遇而安的豁达心境。这种将个人情感与自然节气相融合的写法,正是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抒情方式。
《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宋·叶梦得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
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
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
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
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
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叶梦得的这首词以"霜降碧天静"开篇,勾勒出秋高气爽的明净天空。"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细腻地描写了秋声的渐入,极具画面感。词人在霜降时节感怀身世,既有"平生豪气安在"的感慨,也有"老矣真堪愧"的无奈,将节气与人生感悟完美结合。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宋·苏轼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的这首词写于霜降后的重阳节。"霜降水痕收"形象地描绘出水位下降的秋日江景,"浅碧鳞鳞露远洲"则展现出水落石出后的清丽景致。词人以"万事到头都是梦"的哲思,表达了对人生、对季节的深刻感悟,既有超脱的智慧,又不失文人的雅致。
《舟中杂纪 其十》
元·王冕
"老树转斜晖,人家水竹围。
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
沽酒心何壮,看山思欲飞。
操舟有吴女,双桨唱新归。"
王冕的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霜降民俗画卷。"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不仅对仗工整,更点出了霜降时节最令人期待的美食——螃蟹。诗中既有自然景物的描写,又有市井生活的刻画,最后以"双桨唱新归"作结,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霜降,是秋的终章,也是冬的序曲。在这个过渡的时节里,大自然以其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生命的丰盈,不仅在于繁华与热烈,也在于沉静与内敛。
让我们放慢脚步,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感受大地的馈赠,积蓄内心的力量,以饱满的姿态迎接冬日的到来。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你家乡的霜降习俗
秋末冬初的美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