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结果很直接:2019年年底,考古队在山西阳泉平坦垴古城遗址里,完整揭露出一口保存良好的九边形木构水井。井深约9米,上口内径约4.5米,井壁由38层柏木叠筑,榫卯结构依然清晰可见。经碳十四测年,建造与使用主要集中在战国时期,这口井被认定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大、结构最完整的战国——西汉时期木构水井实物之一。
![]()
接下来讲点背景。挖出井口没多久,考古人员把井底的淤泥清穿,地下水就开始渗出来,半小时左右水位抬升了大约半米。这事儿用地质常识能解释:平坦垴古城处在桃河和温河汇合的黄土台塬带,井底坐落在一层原始砂砾上,地层透水性和蓄水性都还行。地下水靠周边降水和浅层含水层补给,千年埋着也没全干。阳泉市文物管理中心副主任郑海伟把话说得很直白:水文条件没被破坏,水就会再出来,和老城的记忆一样,一揭开就冒出来。
这口井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木料被做成九边形的圈体,每圈木板端头相互扣合,榫头和凹槽配合紧密,一层叠一层,把圈体往上撑稳。考古记录里能看清两类关键的接合手法:一类是在构件端开凹槽,配合凸出的榫头;另一类像梯形的榫头,安装后有单向卡锁的效果,一旦就位就不容易松动。总体上看,施工并非随意挖个坑往下放木头,而是分段下挖、分段支护——挖一点、衬一点,既能防塌方,也给工匠留下操作空间。
![]()
出土器物把古井的使用场景勾勒得更生动。大量的筒瓦、板瓦残片和拼合出的木构件显示,上方应有井栏或井亭,说明当时对水口有专门的建筑防护,既是取水方便,也是对井体的保护。井里还找到铁制工具,像铁锛这种,刃口磨损明显,边缘还有修补痕迹,说明工具天天用、修修补补在继续。细节看着不再像远古博物馆里的静物,而像能听到刃口敲削声、能闻到木屑味儿的劳动场景。
说到九边形,这点学者们还在讨论。结构上,九边形比圆形要容易用直木板拼合,力学上有利于把压力分散。文化上,有人猜跟当时的宇宙观、数术或风水观念有关,但证据还不足,暂时只能把它当作既讲实用又可能带象征意味的做法来研究。
![]()
时间线方面,碳十四校正显示这口井建造和使用的大头落在公元前595年至公元前203年之间,主要集中在战国时期。少量偏早的数据可能和局部修整或早期试挖有关。这个年代和平坦垴古城的兴衰期相吻合,也把阳泉一带的城市供水历史往前推了一大截——在学术界,这样的实物证据弥补了过去资料上的空白。
从技术演进看,井里的榫卯、槽口甚至燕尾式接合手法,与后世一些木构建筑的连接方式有影子可寻。学者们把这些形态拿去和五台南禅寺唐代榫卯对比,认为这口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物样本,证明战国时期的木工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不是后世才突然出现的东西。
![]()
发掘现场的记录很细致:每清一层淤泥就拍照、登记,每圈木构的接合状态都逐层记录,出土木材表面未完全炭化,纤维仍显柔韧,说明长期浸水保存条件相对稳定。铁器上那些磨痕、修补的痕迹,一点点拼凑出当时人们平时如何保养工具、维持井的可用性。那些生活里的小动作,比单纯的数据更能让人感到接近历史。
现场保护处理也有讲究。发现后先做了应急保护,后来为了长期保存决定把古井原址回填,让木构和原始沉积层继续呆在稳定的环境里,避免暴露在空气中导致加速劣化。现在在博物馆地下展厅里展出的,是按照出土构件和形制复原的模型。游客从上往下看,能把井的结构、木圈叠置和榫卯细节一次性看明白,比单看散落的构件更直观。
![]()
这次发掘也把研究的焦点往几个方向推去。第一是九边形设计的来由:纯结构性、象征性还是两者兼具?第二是施工组织问题:动用多少人力、多久能完成、木材和工具从哪儿来?第三是井与古城其他功能区的关系:井旁是不是有公共取水区、商贸活动区或住宅区?这些问题都需要更细的发掘资料和文献对照才能说清楚。
考古队还把许多细节资料陆续整理出来:出土木构件的接合位置、每一层木圈的尺寸、铁器上的微损与修补方式、瓦片的烧制特征等。每一项数据都像拼图的一块,和其它材料合在一起,能把平坦垴古城的面貌拼得更完整些。关于劳动力来源和物资调配,研究者也在考虑,农村自给式的木工群体、城市里的专门工匠或者跨区域的技术交流都有可能。
![]()
这里面有一点值得一说:井不是孤立的。井周围出土的构件和瓦片表明,上方有配套建筑,取水并不是随便拎个桶下去,而是有规矩有设施的公共行为。想象一下古人排队打水、互相递工具、修补井栏的小场景,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发掘和研究仍在继续,专家们会根据更多样品、更多测年结果和更细的记录发表系列报告。与此同时,复原模型已经对公众开放,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那套工艺细节:榫卯的啮合、木圈的叠压、井内发现的小工具,都是把课本里的文字变成可看可摸的实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