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
近日,市文化和旅游局完成了我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24年度传承活动评估工作。参与评估的32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长期付出,有力推动了相关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其中,津门法鼓(刘园祥音法鼓)第四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田文起,数十年如一日,为该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呕心沥血。在他与第五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玉新的同心协力下,这项民间艺术正不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田文起:法鼓融血脉 授艺破旧俗
刘园祥音法鼓起源于清代,是天津皇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非单纯的音乐表演,而是一项集音乐、舞蹈、武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艺术,更是研究中国北方民间信仰、社区文化与传统艺术的“活化石”。近年来该项目还频频受邀走出津城,提升了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
刘园祥音法鼓会传习所就像一个小型博物馆。鼓、钹、铙、铛铛和镲铬儿等乐器擦得锃亮,静置于案;灯箱、八方盒子、硬对、软对等会具陈列四周,它们不仅是表演工具,更是历史见证。“这边木雕的会具都是一辈辈传下来的,有200多年的历史。你看这雕工都是当年老师傅的手艺。这都是我们的宝贝,得把它们保护好。”田文起说:“这个鼓箱是2009年冯骥才先生给我们捐款后复制的。这不只是一个鼓箱,它承载着文化大家对民间艺术的尊重与呵护。我们现在‘出会’都用它,它见证了我们很多精彩的瞬间,也提醒着我们肩上的责任。”
今年78岁的田文起出身于法鼓世家,祖父、父亲都是技艺精湛的打铙手。8岁起,他便在父辈的熏陶下学习打铙技艺,16岁正式加入表演队伍。后拜第三代传承人丰振富为师,全面学习了鼓、钹、镲铬儿等乐器的击打技巧,以及“出会”前后繁杂而庄严的礼仪规矩。
1994年担任刘园祥音法鼓会会长后,田文起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传授技艺上。他打破“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旧俗广纳会员,只要真心热爱法鼓,他都倾囊相授。“我跟法鼓打了一辈子交道,它已经融入我的血液里。听不见这鼓铙声,心里就空落落的。令人欣慰的是,这几年法鼓会传承工作做得好,这些新的会具运输箱都是刘玉新找人设计的新样式,里面加了防撞层,外面用了轻便材料,既能保护会具,搬运又方便。当初我把接力棒交到他手里,算是选对了人。”田文起说。
刘玉新:接力担重任 传艺育新人
“很多人以为法鼓就是敲敲打打,其实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刘玉新介绍,刘园祥音法鼓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主要包括“设摆”和“行会”。设摆时,鼓被置于场地中央,左侧摆放铛铛,右侧则是镲铬儿,而钹和铙则分别在鼓的前方左右两侧或以八字形展开。“这种布局不仅美观,也彰显了法鼓表演内在的韵律感。”
为了做好传承,刘玉新坚持免费开设青少年培训班,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时间,在传习所里手把手地教。他还编撰通俗易懂的教材,示范演奏技巧,指导小学员掌握鼓、钹、铙等乐器的演奏方法。此外,他还积极带领法鼓会参与各类文化展演、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年轻一代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刘园祥音法鼓融合了民间音乐、舞蹈、武术、美术、雕塑以及独特的民风民俗,这么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应该被更多人看到、听到、喜欢。我们这代人要做的,就是搭好桥铺好路,让这古老的技艺,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