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的一场国际历史学术研讨会上,一名美国史学教授面对中西方媒体,突然抛出一句颇具挑衅意味的话:
“长城害惨了欧洲。”
会场一片哗然。
当时坐在场边的一位中国学者面露愠色,却没有反驳。他回国后查阅大量史料,在一篇期刊文章中,才写下了自己的三个字回应:
“非无道理。”
这不是一句简单的辩论,而是一个横跨2000年的历史谜题:长城,究竟是护国神器,还是妨碍历史进程的另一面?
![]()
公元前7世纪,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为了防御戎狄入侵,陆续修筑边防工事。
当秦统一六国后,嬴政下令将原有的燕、赵、秦旧长城连接、加固,构成了史上第一道“大一统”长城。
它的长度在当时超过一万里 ,而非今天所谓的“万里长城”的象征性说法,而是真正约合如今6000多公里 ,横穿了整个北方大地。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地缘工程。
但它的战略意义,并不是绝对抵御敌人,而是——将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硬生生切开。
这一“对撞模式”持续了上千年。
游牧民族无法南下,逐渐向西方迁徙。
而这种被迫西迁的游牧浪潮,最终改变了整个欧亚大陆的政治走向。
美国学者罗伯特·加兰曾在《文明冲突中的地理》一书中提及:“长城像一面土地的盾牌,把东方扛下的压力转到了西方。欧洲不堪负载,由此动荡。 ”
这就是那“长城害惨了欧洲”所指的深意。
![]()
在公元4世纪的一次巨大气候异动后,阿兰人、萨尔马特人、匈奴人等部族逐渐西徙 。
他们从青海草原、蒙古高原出发,本打算南下中原,但长城横亘其前,将他们一道道拒之门外。
据《魏书·序纪》记载:
"赫连勃勃尝言:中华以重垣列塞,不敢轻启其门。"
也就是说——这些游牧骑兵知道东边的“通道”,受到了人为阻断。
没有办法再继续南下,匈奴被迫西移,最终席卷了东欧草原,冲击了东罗马边疆。
这场民族大迁徙的直接结果便是:
-西罗马帝国灭亡
-日耳曼部族南下建立法兰克王国
-中世纪欧洲陷入漫长黑暗
只因数十个原本应当向东压迫中原的部族,转而向西倾泻到欧洲腹地。
据今日学者复盘推测,如果没有长城的阻隔,匈奴、鲜卑、柔然甚至突厥,或许都会选择“熟悉的狮子肉,而非陌生的硬奶酪”。
换句话说,欧亚草原的洪流原本该向东冲,但长城把它导向了西方。
—— “被困住的游牧者,把灾难带去了西方。”
![]()
但我们不能单纯用“害欧洲益中国”这么简单的逻辑去评价长城。
长城不仅隔绝了北方的铁骑,更强化了“中原乃世界核心”的文化自觉。
秦之后的历朝中华王朝,从西汉、北魏、隋唐、宋明,都以“防守长城”为政权正当性的一部分。
汉武帝曾亲率军队北上,派遣卫青、霍去病深入匈奴。
张骞凿空西域,汉帝国开始了“边关互市—威慑游牧”的双轨策略。
但即便如此,史书仍频频记载:
“胡骑越塞而来,夜袭并州。”
很显然,长城并非百战百胜之墙。
唐代之后,尤其是辽金元三朝,都源自塞北民族,他们不仅越过长城,甚至建都长安、汴梁、北京。
明代的重修长城——包括今天我们看到的“八达岭”等段——便是朱元璋子孙在北元压力下的再次“围城”。
这一切最终形成一个讽刺——
那堵本为防敌所建的墙,最终也挡住了朝廷向草原的目光和退路。
![]()
而“长城害惨欧洲”的第二层含义,不止是战争,而是文明扩张的路线变化。
长城切断了中原与草原的互动,也人为地堵住了与欧洲的民间路经与文化渗透。
这使中国的外交、外贸逐渐集中于朝贡体制的海陆节点 ,例如广州、泉州、登州,却忽视了西北边疆的多样接触。
14世纪后,张士诚封锁通西口,蒙古残部西退,直接打开草原丝路 的西通道,促进了奥斯曼、波斯、维吾尔等地的再融合。
中国却从这一进程中退离。
18世纪时,清朝已闭关自守,而欧洲正因不断接纳来自东方的技术与轴心元素,进入启蒙时代。
这是美国著名历史地理学者本顿·戈登的研究焦点——他在《帝国的通道》一书中指出:
“明修长城,实铸围墙。”
他的判断是——长城不仅隔绝了外敌,也部分切断了思想、传教、语言的‘活水’。
这一次,不是中国“通不出去”,而是帝国选择了“锁门而居”。
而从世界史角度看,这一步,令中国进入闭合式循环系统,而欧洲却突破封闭,走向世界。
![]()
更细思的是,在战争意义上,长城的阻挡效果也在不断递减。
当火炮和铁骑变得主导战场后,石墙的作用已经日渐式微。
公元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在山海关前摧毁关口,明朝守军四散。
吴三桂开关引清,清军越长城而入,结束了汉人统治的大明王朝。
这一次,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不是“越墙而来”的蒙古铁骑,而是“被墙内打开大门”的自己人。
——长城终究挡得住敌人,却挡不住内耗。
![]()
长城是中国文明面对地缘危机做出的最早响应之一。它固然阻止了无数次边疆入侵,保护了农耕社会免遭毁灭性打击。但也确实将中国逐步引向了“大内循环”的封闭体——固守而不拓、维稳而不变、重农轻商、跋涉艰难。
而正如那位美国历史学者说的,“它的存在扭转了欧洲数百年命运,这是一堵改变世界史的墙。 ”
但这堵墙究竟是“屏障”,还是“牢笼”?恐怕,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答案。
参考资料: 1. 《史记·匈奴列传》 2. 《汉书·张骞传》 3. 本顿·戈登:《帝国的通道》(Empire's Pathways),2020年版 4.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长城》系列 5. 罗伯特·加兰:《文明冲突中的地理》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