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农历九月初三,正值霜降节气。作为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的到来往往预示着冬季的临近。民间素有"霜降见霜,立冬见冰"的谚语,这个时节的气象变化确实牵动着人们对今冬天气走势的关注。那么,今年冬天究竟会是暖冬还是寒冬?让我们从气象学角度和传统农谚两方面来探讨。
从气象数据来看,今年入秋以来我国多地气温确实较常年偏低。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9月以来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0.5℃,特别是华北、黄淮等地偏低1-2℃。这种异常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正在发展的拉尼娜现象密切相关。拉尼娜会导致东亚冬季风增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易较常年同期偏低。目前多个国际气象机构预测,本次拉尼娜事件将持续到2025/2026年冬季,强度可能达到中等以上。这为今冬可能偏冷提供了科学依据。
![]()
霜降节气的天气表现也颇具参考价值。农谚云:"霜降晴,冬雪凌;霜降雨,冬雨多"。今年霜降期间,我国中东部地区普遍以晴好天气为主,华北、黄淮等地早晨已出现初霜。这种天气特征与"冬雪凌"的农谚相吻合,暗示今冬降雪可能较为频繁。值得注意的是,东北地区近期已迎来首场大范围降雪,比常年偏早10天左右,这种"秋雪早"现象往往预示着冷冬的可能性增大。
从历史数据来看,霜降节气与冬季气温确实存在一定关联性。气象专家分析发现,当霜降节气期间(10月23日前后)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明显降温过程时,随后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有70%的概率气温偏低。今年霜降前后,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国自北向南出现大幅降温,华北多地最低气温跌破0℃,这种强降温信号值得警惕。
![]()
不过,全球变暖背景下冬季气温预测变得更加复杂。虽然拉尼娜年易出现冷冬,但近年来暖冬频率明显增加。过去10年中,有6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偏高,特别是在城市热岛效应影响下,大城市冬季低温极值明显抬升。因此,即使今冬整体偏冷,出现类似2008年持续性极端低温的可能性仍然较低,更可能表现为"阶段性寒冷"特征。
从农业生产角度看,霜降时节的农事活动也能提供一些线索。今年北方冬小麦播种期间,多地反映土壤墒情较好但地温偏低,导致出苗期延长;南方晚稻收割也较常年偏晚。这种作物生长节奏的变化,反映出底层大气温度确实偏低,与冷冬预兆相呼应。农谚"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也提示今年蔬菜生长可能面临挑战。
不同地区的冬季预测也存在差异。预计今冬东北北部、内蒙古东部、华北、黄淮等地气温偏低幅度可能更为明显,而江南、华南等地气温接近常年或略偏高。降水方面,专家预测内蒙古东部、东北、华北、黄淮、西北地区东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偏多,可能出现阶段性雨雪天气,需防范对交通、能源供应的影响。
![]()
从生活准备角度,结合气象预测和传统经验,建议公众提前做好防寒准备:检查供暖设备,为老人儿童备好保暖衣物;农民朋友需做好设施农业的防风加固工作;南方地区虽然预测偏暖,但仍需防范阶段性低温对热带作物的危害。特别要提醒的是,冬季呼吸道疾病易发,今年在防范新冠的同时,也要注意流感等季节性疾病的预防。
综合来看,在拉尼娜事件和霜降节气天气特征的双重影响下,今年我国冬季整体偏冷的概率较大,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但受全球变暖影响,出现极端严寒的可能性较小,更可能是"冷而不酷"的天气格局。正如农谚所言:"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适度的低温对减少病虫害、保障来年丰收也有积极意义。无论如何,霜降时节提醒我们:冬天真的要来了,是时候做好准备迎接寒冷考验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