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提起杨振宁,都知道他是比肩爱因斯坦的物理学泰斗。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三弟杨振汉,用自己93年的人生,书写了另一段传奇。
![]()
同样出身书香世家、心系家国,这位深耕工业与政策领域的 "无名英雄",在大哥杨振宁10月24日八宝山遗体告别式前夕,终于走进公众视野。
在了解完杨振汉的一生经历后,才知道他是一位真正的国家栋梁,尤其是杨振汉曾为国家作出的四个大贡献,直到今天都影响深远,不愧是“杨门虎将”。
![]()
合肥杨家的育人之道
杨振宁与杨振汉兄弟俩的成长,离不开一个充满正气与学识的原生家庭。
父亲杨武之是我国著名数学家,早年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
他不仅学问深厚,更注重子女的品格与家国情怀培养。
而母亲罗孟华虽是传统女性,却通情达理、勤俭持家,为孩子们营造了温馨和睦的成长环境。
![]()
杨家共有五个子女,杨振宁排行老大,杨振汉是老三。
儿时的他们跟着父亲辗转北平、合肥等地,即便在战乱年代,杨武之也从未中断孩子们的教育。
尤其是家里的书房,简直是兄妹几人的乐园,书架上堆满了中外典籍,父亲常带着他们读书论道,教导他们 “学问要为国家所用”。
![]()
杨振宁自幼展现出过人的数理天赋,而杨振汉则对机械有着天然的痴迷。
小时候家里的闹钟、收音机坏了,他总偷偷拆开来研究,再摸索着装回去,即便弄得满手油污也乐此不疲。
父亲杨武之没有干涉他的兴趣,反而找来机械原理相关的书籍给他看,鼓励他 “凡事要钻进去,弄明白”。
![]()
本身就聪明,加上良好的教育环境,学生时代的杨振汉,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抗战时期,他跟着家人迁往昆明,在西南联大附中就读,受兄长杨振宁和身边学者的影响,他对 “工业救国” 的信念愈发坚定。
![]()
1949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当时的交大机械专业堪称国内顶尖,能考上的都是各地精英。
可杨振汉在班里始终名列前茅,扎实的专业功底,也为他日后的事业埋下伏笔。
![]()
杨振汉的 “传奇人生”
如果说杨振宁的成就在于颠覆物理界的理论突破,那么杨振汉的精彩,则在于扎根实践、推动国家发展的实干担当。
他从未借助大哥的名人光环,而是凭着自己的专业与魄力,在每个时代节点都交出了亮眼答卷。尤其是他做出的四个大贡献,更是没人能比。
![]()
1953 年,杨振汉从上海交大毕业,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主动申请进入冶金部工作,从基层设计岗位做起。
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薄弱,他每天泡在车间和图纸堆里,参与多项重点设备的设计与改造,经常加班到深夜。
后来调任上海柴油机厂,他从技术主任一步步做到厂长,始终坚守在生产一线,带领团队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他也因此当选全国科学大会代表。
![]()
网图
1982年,杨振汉迎来了事业的重要转折,担任上海市外经贸经委主任。
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外资项目寥寥无几,审批流程繁琐,动辄需要数月时间。
杨振汉上任后,大刀阔斧推进改革,提出 “既要守规矩,也要敢突破” 的工作理念。
他发现民航领域全是国营体制,百姓出行不便,便拍板创立上海航空公司,这也是国内第一家商业化航空公司,打破了行业垄断。
![]()
网图
创办初期困难重重,他带领团队收购闲置飞机,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硬生生闯出了一条民航商业化的新路,为后来的民航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在引进外资方面,杨振汉也是敢为人先。他主导谈判引进了花园酒店、哈根达斯等标志性项目,在 1984 年上海全年外资项目不足 30 个的背景下,花园酒店项目仅用一年就完成谈判落地,成为当时外资进入上海的典范。
![]()
很多人不知道,为了推动项目进展,他亲自带队跑审批、协调各方资源,常常一天要开好几场会,嗓子哑了也顾不上休息。
因为太优秀,1985年杨振汉又被国家派往香港工作,担任顾问一职,参与海南建省和香港回归的政策筹备。
在港期间,他深入研究土地管理问题,针对当时海南经济特区建设中出现的土地纠纷,提出 “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 的建议。
这一建议在当时极具前瞻性,被国家采纳后,成为内地房地产市场土地制度的基础逻辑,直接推动了城市建设中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影响深远。
![]()
网图
此外,他还深度参与中韩建交相关工作,为国家外交与经济合作牵线搭桥。
但难能可贵的是,杨振汉一生低调行事,即便做出了诸多改变城市与制度的大事,也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公开照片更是寥寥无几。
他从不提及自己的成就,更不会主动关联兄长的名气,始终坚守 “能干事、不出风头” 的信条。
![]()
晚年现状
如今 93 岁的杨振汉,身体状况依然良好,晚年生活也是低调而充实。
他和家人定居上海,平日里喜欢读书看报,关注国家发展动态,偶尔还会与亲友自驾参观上海的新桥、新隧道,感叹城市的日新月异。
2017 年接受采访时,他朴实的一句 “一生有幸跟上祖国阶段的每个步伐”,道出了这位老人的家国情怀。
![]()
在教育子女方面,杨振汉延续了杨家的家风,拒绝特殊化,坚持让孩子自主奋斗。
90 年代,他没有利用自身资源为儿子办理留学,而是鼓励孩子凭自己的能力考学。他还主动承担家族责任,协调兄弟姐妹之间的联系,维系着家族的团结和睦。
![]()
10 月 24 日,杨振宁的遗体告别式将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作为弟弟的杨振汉,大概率会现身送别兄长。
两位年过九旬的老人,一生都在为国家奉献,如今阴阳相隔,想来这位白发老人心中必然悲痛万分。
![]()
网友们得知杨振汉的事迹后,纷纷感叹:“杨家满门都是栋梁之才!杨振宁搞学术,杨振汉干实业,都是为国为民的大人物。”
杨振宁用理论照亮了科学的前路,杨振汉用实干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兄弟二人虽领域不同,却有着相同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他们的人生轨迹,正是中国百年发展历程的生动缩影。
![]()
信息来源:头条百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