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伦敦有个叫“国际海事组织”(IMO)的地方,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全球海运的“联合国”。最近,这帮人聚在一起开了个四天的大会,准备给全球所有在海上跑的大船定个新规矩——征收“碳税”。
这是个什么概念?说白了,就是以后你家的船烧油,排出的二氧化碳超标了,对不起,请交钱。这钱收上来干嘛呢?也不是谁私吞了,而是放进一个大池子里,专门用来帮助发展中国家搞环保技术,也帮那些快被海水淹了的小岛国渡过难关。
你看,这事儿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件顺应潮流的好事吧?保护地球,人人有责嘛。而且,这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早在今年4月份,这个方案的草案就投过一次票了。当时,中国、欧盟、日本、印度这些航运大国,齐刷刷地领着63个国家投了赞成票。
反对的呢?也就沙特、俄罗斯那么十几个主要靠卖石油过日子的国家。按规矩,三分之二赞成就能通过,眼看着这事儿板上钉钉了。
![]()
可就在这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特朗普坐不住了。他直接甩出王炸,联合他的国务卿、交通部长、能源部长,发表了一份声明,话说得那叫一个狠:“谁敢支持这个方案,我们就制裁谁!”
怎么个制裁法?禁止你的船进美国港口,多收你的过路费,限制你国家相关人员的签证。这简直就是把刀架在人家脖子上了。末了,还倒打一耙,说这是欧盟搞的“新殖民主义”。好家伙,这帽子扣的,真是特朗普的风格。
特朗普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
你可能要问了,不就收个环保税吗?至于让特朗普这么大动肝火,不惜跟全世界翻脸?
朋友,你把这事儿想简单了。特朗普的愤怒,绝不是为了什么“自由航行”,而是这个“碳税”结结实实地戳到了他的痛处,动了他的奶酪。
首先,动的是美国石油大佬的奶酪。咱们都知道,特朗普和他背后的共和党,跟美国那些搞化石燃料的大亨们关系非常好。这些年,人家可是真金白银地支持他。现在你要在全球范围内限制烧油,这不是断人家的财路吗?金主不高兴了,他年底的大选还想不想要了?
![]()
其次,这个规矩让美国的“老破船”没法混了。这次“碳税”主要针对的是5000吨以上的大船,这些船看着数量不多,却贡献了全球海运碳排放的85%。美国的船队里,好多都是这种还在用高污染重油的老家伙。新规矩一出,这些船要么交天价罚款,要么就只能趴窝里生锈。据估算,这个税初期每年就能收上百亿美元,美国航运业得出多少血?
最关键的一点,是它直接打乱了特朗普“重振美国制造业”的大计。特朗普上台以来,天天喊着要让制造业回流,其中就包括造船业。可问题是,美国现在手里根本没有批量生产绿色船舶的先进技术。什么甲醇动力、氨燃料,这些时髦玩意儿他们搞不来。他要是真把造船业“重振”起来,造出来的也只能是一堆高排放的传统船只。
你想想,这边他辛辛苦苦刚造出新船,那边国际“碳税”就开始收了。买家一算账,买你美国的船,光每年交的环保税就比买中国的绿色船舶贵一大截,谁会当这个冤大头?
所以你看,特朗普这一通操作,看似蛮不讲理,背后其实都是赤裸裸的利益算计。他不是在反对环保,他是在拼命维护那个正在被时代抛弃的、以石油为基础的旧工业体系。
![]()
中国和欧洲,为什么这次站在一起?
有意思的是,这次支持“碳税”的阵营里,领头的是中国和欧盟,两个平时在很多问题上都有分歧的大玩家,这次却出奇地一致。
咱们先说中国。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中国也是制造业大国,碳排放量也不小,为啥要主动给自己上个“紧箍咒”?
嘿,这你就看到第二层了。原因有二。
第一,因为这是正确的事,是未来的方向。环保这个话题虽然常被西方拿来当枪使,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这件事本身绝对没错。中国现在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第二,也是最现实的一点,这件事对我们有利。在新能源和绿色技术这块,中国早就不是当年的“小学生”了。恰恰相反,我们现在是全球的领跑者。全球造船业的盘子里,中国已经切下了将近40%的份额。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能造出最先进的甲醇动力、氨燃料动力集装箱船。
![]()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旦全球“碳税”开始征收,我们造的绿色船舶就会成为全球市场上的抢手货。别人还在为高额的碳税发愁,我们的船却能帮船东省下一大笔钱。这不仅是卖产品,更是在输出我们自己的技术和标准。
说白了,我们手里已经有了最锋利的“矛”,现在要做的,就是和大家一起,建立一个最适合这支“矛”发挥威力的“战场规则”。我们不仅要做规则的遵守者,更要做规则的制定者。
再看欧洲。欧盟自己内部早就搞了一套碳关税(CBAM),对进口的高碳产品收费。他们这次积极推动全球航运“碳税”,一方面是想把自己的环保理念和规则推向世界,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的绿色产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所以你看,中欧这次联手,不是偶然,而是双方都看到了绿色转型这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并且都想在这场全球产业的重新洗牌中,抢占一个有利的位置。
博弈的结果与未来的走向
回到伦敦的会场。特朗普的极限施压,有没有用呢?
可以说,有,但也没完全有。
![]()
一些对美国依赖度比较高的小国,确实被吓住了。比如菲律宾,他们是世界上最大的船员输出国,特别怕美国拿签证开刀。还有加勒比海的一些岛国,经济基本就靠美国的邮轮旅游,自然不敢得罪财神爷。
这些国家的退缩和犹豫,导致最终的投票没能达到三分之二的通过门槛。会议最后以57票赞成、49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推迟一年再议”的决定。
特朗普算是暂时“胜利”了,成功把这颗“炸弹”的引信往后推了一年。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只是螳臂当车,拖延了时间,改变不了方向。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支持阵营的基本盘非常稳固。中、欧、日、印这些航运和造船大国,立场坚定。甚至连很多国际船东协会,代表着全球超过四分之一运力的船老大们,都公开呼吁赶紧通过这个方案。为啥?因为他们也要面向未来投资,需要一个明确的、稳定的规则来指导他们下一步是买燃油船还是绿色船。最怕的就是规则迟迟不定,让他们无所适从。
![]()
其次,国际海事组织的秘书长也说了,这个公约一旦生效,就算美国自己不加入,也没用。因为公约允许成员国在自己的港口检查外国船只,不符合环保规定的,照样可以扣留罚款。美国想关起门来自己玩,门儿都没有。
所以,特朗普的这次胜利,更像是一场虚张声势的表演。他可以靠着霸权暂时阻碍进程,但无法扭转全球航运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历史大势。
这场围绕“碳税”的博弈,表面上看是环保问题,是经济问题,但往深了看,它其实是一场关于未来全球产业主导权和规则制定权的激烈较量。
美国想拼命留住传统能源时代的最后一点红利,而中国、欧洲等力量,则着眼于未来,在清洁能源和绿色经济的新赛道上,悄悄地布好了局。
这个世界,终究是要向前发展的。逆流而行者,或许能激起一时的浪花,但最终还是会被时代的大潮所淹没。一年之后,当这个问题再次被摆上桌面时,结果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咱们走着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