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最近是不是刷到不少 “楼市要回暖 10 年” 的消息?这事得从半夏投资的李蓓说起,就是那个管理着几百亿资金的女基金经理,她最近在访谈里放了个大招:“本轮房地产调整已经 4 年多了,接下来有望迎来长达 10 年的上升周期”。
可能有人会说 “又来一个唱多的”,但先别急着骂街。咱们先搞懂她这话不是拍脑袋说的,是有实打实的依据。李蓓自己也承认,2023 年说 “十年一遇机会” 时入场早了点,现在为啥敢再提这事?核心是她看到了供需两端的大变化。
先看需求端,这是最接地气的逻辑。黄奇帆之前算过一笔账,全国 500 亿平米的老房子,按 50 年折旧算,每年光换新房就得 10 亿平米。但你们知道吗?2024 年全国新房才卖了 9.7 亿平米,今年前 9 个月更是只卖了 6.5 亿平米,比正常需求差远了。而且咱们身边的老房子是真不行了,我老家那 2000 年的小区,墙皮掉渣、没电梯、停车位都没有,这种房子早晚得换。这就是李蓓说的 “向均值回归的需求”,不是炒出来的,是真得住。
更关键的是供给侧的变化,这才是行业的 “生死局”。2021 年那波调整前,房企多如牛毛,抢地、高杠杆、高周转玩得飞起。但现在呢?李蓓说 90% 的企业都退出了。咱们身边就能感受到,以前街上到处是中小房企的售楼处,现在剩下的不是央企就是少数优质民企。这带来啥好处?开发商拿地便宜了,一线城市好地块都没什么溢价;融资成本也降了,央企借钱利息才 2% 左右,比以前 10% 的高息债省老鼻子钱了。成本下来了,开发商才有心思做品质,不像以前只顾着赶工期。
那要是真像李蓓说的那样,这 10 年上升周期会带来啥变化?咱们普通人能感觉到的肯定不是房价一夜暴涨,而是行业慢慢 “回血” 的细节。
首先是房企活过来了,但不是以前的活法。现在已经有 11 家房企完成了债务重组,融创、龙光这些以前的巨头也在慢慢爬起来。但他们不敢再玩高杠杆了,旭辉老板都说要 “二次创业”,搞轻资产、做收租业务。这意味着以后烂尾楼会越来越少,新楼盘的品质会越来越好,我最近看的几个新盘,小区绿化、户型设计比前几年强太多了。
然后是上下游行业会跟着回暖。这几年房地产不行,建材、厨电行业惨得很,2024 年水泥产量跌了 10%,集成灶四小龙业绩全下滑。要是楼市真起来了,工地开工多了,卖水泥的、做装修的、卖家电的生意肯定会好起来。我楼下的装修师傅说,最近接的新房装修单比去年多了三成,这就是最实在的信号。
但别以为所有地方都会一样,分化才是关键。你看 9 月份的数据,一线城市二手房还在跌,北京、上海都降了 1% 左右,但核心区的新楼盘却有人抢。库存也是,一二线城市去化周期降到 12 个月以内了,三四线虽然也降了,但人口外流摆那儿,想涨起来难。所以这 10 年周期,可能是核心城市的 10 年,不是所有城市的 10 年。
说到这儿,我得跟大伙掏句实在话:李蓓的判断有道理,但别理解成 “闭眼买都赚”。
第一,这 10 年绝对不是直线上升,中间肯定有波动。开发商还有三分之一的高价地没消化完,得 1-2 年才能扛过去。而且 2025 年房企还要还 5342 亿的债,压力还没完全解除。就像人大病初愈,得慢慢养,不可能一下子跑马拉松。
第二,“产品力” 才是真王牌。以前开发商靠拿地、高周转就能赚钱,现在不行了。李蓓说以后能活下来的,是那些能把房子做好、给土地创造溢价的企业。我最近去看了个央企的新盘,户型南北通透,还配了社区食堂、老年活动中心,这种房子就算贵一点也有人买,这就是趋势。
第三,别被 “10 年” 这个数字忽悠了。李蓓自己也说,现在还得等二手房价格企稳,这个信号可能要等半年甚至更久。咱们普通人看楼市,别听大 V 喊口号,就看身边的工地是不是真开工了,中介门店是不是真热闹了,这些比任何预测都靠谱。
其实这几年楼市调整,对咱们普通人来说未必是坏事。以前开发商闭着眼造房子都能卖出去,现在倒逼他们做好产品;以前炒房客把房价炒得虚高,现在市场冷静了,真正的居住需求才能被满足。李蓓说的 10 年周期,本质上是行业 “洗心革面” 后的重生,不是回到以前的疯狂。
最后想说,不管周期来不来,房子最终是用来住的。那些喊着 “楼市要崩” 的和 “马上暴涨” 的,都太极端了。咱们就抱着平常心,看行业慢慢变好,看开发商做出更舒服的房子,这就够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