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最近发了一份研究报告,说的是个挺扎心的事儿,
咱们现在脑子越来越不够用,不是因为年纪大了,是因为太依赖AI了。
他们管这个叫"认知债务",听着挺玄乎,说白了就是:你本来该自己想的事儿,全让AI代劳了,大脑跟着就退化了。
这事儿微软之前也研究过,发现AI用多了,创造力和分析能力都会下降。
MIT这次研究的人不多,就9个人完完整整做完了四个阶段的实验。
![]()
人少归人少,结果还挺有意思。他们发现,那些一会儿自己想、一会儿用AI帮忙的人,脑子保持得挺好。反倒是那些一直用AI的人,脑子真的在退化。
这个发现让研究人员想到了健身房里那种"高强度间歇训练",就是HIIT。
跑步机上冲刺30秒,休息30秒,再冲刺,再休息,这么来回折腾,比你匀速跑一小时效果还好。
他们就琢磨:这办法能不能用在大脑上?
高强度间歇训练在健身圈火了好多年了,原理很简单:短时间拼命练,然后休息一下,再拼命练。这比你慢悠悠练一整天效果好,还省时间。
可这训练法的好处不止是减肥增肌。运动科学家发现,坚持做六个月跑步机HIIT训练,大脑里负责记忆的海马体会变大。不是开玩笑,是真的长大了。停止训练之后,这个变化还能保持好几年。
海马体是干什么的?就是管记忆和学习的。它变大了,记东西就更容易,学新知识也更快。这说明间歇训练不只是练肌肉,连脑子都能一起练了。
2025年3月有人发了一篇综合分析,把好多研究放一起看,结论是\:HIIT确实能提升成年人的执行功能。什么叫执行功能?就是工作记忆、控制冲动、在不同任务之间切换这些能力。
你工作的时候需要同时记住好几件事,需要忍住刷手机的冲动,需要从写报告切换到开会,这些都靠执行功能。
既然间歇训练能练出好身体,还能练出好脑子,那能不能直接用在脑力活上?
![]()
MIT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概念:认知HIIT,简称CHIIT。意思是像训练运动员那样训练大脑——一会儿高强度动脑子,一会儿让AI帮忙干点轻松的活,这么来回切换。
你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块肌肉。你每次遇到问题就问AI,等于每次该走路的时候都坐轮椅。时间长了,腿就废了。脑子也一样,你不用它,它就退化。
CHIIT的训练方法很具体。每天拿出30分钟,别嫌少,关键是坚持。
先把手机调静音,关掉所有AI工具,拿出纸和笔。对,就是那种真实的纸和笔,不是iPad。
然后做几分钟深呼吸。吸气数四下,憋气,呼气数四下,憋气,这么循环几次,让脑子清醒过来。
接着写下一个具体问题。不要写"我想提高效率"这种大而空的东西,要写"我怎么优化团队的周会流程"这种能操作的问题。
现在开始第一个"冲刺"。计时5分钟,在这5分钟里,只能用纸笔思考,不能搜索,不能用AI,不能问任何人。就你和这个问题,硬刚。
这5分钟会很难受。你的手会本能地想去拿手机,脑子会不停地说"我去查一下就知道了"。别理它,继续想。这种难受感,就是脑子在锻炼的感觉。
5分钟到了,进入"恢复期"。现在可以打开AI了,可以搜索了。用4分钟时间收集信息,看看别人怎么解决类似问题的,记录下有用的内容。注意,这些信息是补充,不是答案。
4分钟之后,关掉AI,回到纸笔。开始第二个"冲刺",继续想5分钟。这次你有了更多信息,可以想得更深入。
最后再来一次AI"恢复期",用来核对事实,整理内容。然后关掉所有工具,用自己的话总结一遍你学到了什么。
这里有个关键问题:如果不看AI给的答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事儿说清楚?如果说不清楚,说明你还没真正想明白。
跟健身一样,不能一上来就玩命练。
![]()
第一周,每天练一次,目标只是养成习惯。别嫌少,先把这个习惯建立起来再说。
第二周,加到两次。两次训练之间可以出去走走,活动活动,让脑子休息一下。
第三周,提高难度。"冲刺"的时间延长到7分钟,AI"恢复期"缩短到3分钟。
第四周,可以加点变化。比如把某次AI恢复期换成跟同事聊5分钟。真人讨论有时候比AI更有启发。
这个训练法的核心不是提高效率,是重建思考能力。
你在没有AI的"冲刺"阶段会很难受,这种难受是有价值的。心理学家把这叫"有益的困难"——正是这种困难,让大脑真正记住东西,真正学会思考。
几天之后,你会注意到一个变化:你开始下意识地想找捷径,想马上问AI。这时候你就明白了,自己对AI的依赖有多深。
慢慢地,你会养成一个新习惯:先自己想,想不出来再问。这个顺序很重要。
大脑是个很奇怪的器官,你怎么用它,它就长成什么样。
你天天让AI代劳,大脑就觉得"反正不用我想",慢慢就懒了。你天天逼着它自己想,它就会变得更灵活,更能解决问题。
运动科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了,海马体会因为间歇训练而变大。现在我们只是把同样的原理用在脑力工作上——让大脑经历"冲刺"和"恢复",让它在这种交替中变强。
CHIIT训练法不花钱,只要30分钟,可培养出来的思考能力,是AI没法替代的。
我们活在一个什么都能秒搜到答案的时代。想知道什么,问AI就行。想写什么,让AI帮忙就行。这很方便,可也很危险。
方便在哪儿?省时间,省力气。危险在哪儿?你会忘记怎么自己开门,因为已经习惯了用万能钥匙。
等待和挣扎,在今天看起来像是一种过时的品质。大家都想要快速的答案,最好是即时的答案。可最有价值的思考,往往来自那些安静的时刻——就你一个人,对着一张白纸,没有任何工具可以依靠。
认知HIIT的价值,不是让你工作效率提高多少,是让你重新学会"有益的困难"。它提醒你,最好的想法不是来自最快的提示词,是来自你独自面对问题时那几分钟的挣扎。
这不只是训练大脑,这是在守住人类思考的主权。当机器越来越聪明,人类越来越依赖机器的时候,你需要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的思考能力。
MIT这个研究只有9个人参加,样本确实不大。可它指出了一个很多人都感觉到却说不清的问题:我们的脑子好像没以前好使了。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是去问AI,不是自己想。写东西的时候先让AI起个头,然后自己改改。做决定的时候先看看AI怎么建议,然后觉得"哦,有道理"。
这些习惯看起来无害,积累起来就是问题。你的大脑在慢慢变懒,因为它发现反正有AI兜底。
每天30分钟的认知HIIT,听起来不多,坚持起来不容易。可这30分钟,可能是你一天里唯一真正动脑子的时间。
未来的你会感谢现在开始锻炼认知肌肉的自己。就像现在的你会感谢当年开始健身的自己一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