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8日,武汉酒博会期间,第五届“问酒”论坛把“科普”二字做成了大型拆台现场:协会领导、工程院院士、酿酒大师、技术大拿,一起把消费者最熟悉却最讲不清的饮酒现象与“酒桌常识”逐条过堂。
三个半小时,没有广告、没有套话,只有“谣言—提问—打脸—重建”的循环。散场时,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们喝了多年的酒,竟有那么多“默认设置”是错的。
![]()
1
开场放大招:酒度之争与香型之辩
论坛上,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针对近期行业内关于酒度的争议,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解析。他首先辟谣了先前“要更改标准,25度以上为高度”的传言,随后他从什么是酒度、历史酒度、发展过程、标准规范及未来趋势五个维度,全面阐述了酒度的本质与多样性。
![]()
“中国白酒不是简单的水和乙醇的混合,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混合物。”宋书玉直指业内流行的一种谬误——有人以乙醇和水混合形成的最小体积推断“最佳酒度”,认为此酒度口感最为柔和。他明确表示,这种观点忽视了白酒中超过几千种化合物的复杂构成,包括呈香呈味物质、活性物质、无机元素和金属离子等。
从历史维度看,中国白酒的酒度本就多元。西汉时期的蒸馏酒酒度在20度左右,宋元时期随着固态蒸馏技术的发展,出现了50度以上的烧酒。这两种酒度传统一直并存至今,如两广地区的20-23度白酒依然流行。
在标准层面,宋书玉澄清了一个重要命题:“中国白酒标准体系正在取消所谓高度酒和低度酒的划分。”目前,国标中除浓香型和芝麻香型外,其他9个香型标准已不再区分高度酒和低度酒,而是以酒度范围作为标准规范,从最低18度到最高72度不等。
面向未来,宋书玉强调:“高度、低度之分一定没有未来。未来每家企业都应该有自己最适宜的酒度,可以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度,也可以是多个。但无论哪个度,都必须以风味表达最大化为基准。”
而后关于白酒香型,宋书玉从历史、发展过程和未来三个维度分享了独到见解。
中国白酒原本没有香型之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汾型、茅型、泸型”等名酒品牌为风格表达。随着工艺总结和色谱分析技术的突破,特别是汾酒、茅台、泸州试点的科研成果,为香型划分奠定基础。第三届评酒会上,清香、浓香、酱香、米香四大香型应运而生。
截至目前,香型划分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白酒产品标准化体系,对产业技术规范和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香型划分的科学体系存在不够完整的问题。“有的以香气大小划分,有的以食品特征划分,有的以产品名称划分,有的以感官特点划分。划分原则不统一,难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宋书玉指出。
面对未来,宋书玉提出了“品牌+个性风味特点”的表达方式。洋河绵柔、古井烤麦、仰韶陶融等实践案例已证实这种表达方式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风味个性化,风味的丰富性,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但他同时强调:“香型表达和风味个性化表达并不矛盾,香型表达是基础,风味个性表达的是个性。不要人为制造对立,不要当产业各美其美的破坏者。”
2
权威对话:击碎谣言搭建信任桥梁
论坛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原校长、教授孙宝国,中国酿酒大师、贵州茅台集团原董事长、总工程师季克良,发酵工程博士、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南大学原常委、副校长徐岩,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酿酒大师张五九,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轻工业酒曲品质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韩北忠,工学博士、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毛健,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黄永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树文八位权威专家组成导师团,展开多轮深度问答。
![]()
现场最犀利的一句提问来自“勾兑是不是就是劣质?”
中国酿酒大师、贵州茅台集团原董事长季克良回忆道,早在20世纪60年代,茅台就已设立专业勾酒队伍。“白酒必须要‘勾’,如果产品的质量在市场上不稳定,那对一个企业、产品、品牌都会有影响,所以企业很重视这个工作。”
季克良也坦言,确实曾有不良商家将酒精、香精、水勾调后冒充好酒,严重扰乱市场。季克良回忆道:“我当时很生气,所以写了一幅字,‘茅台酒的勾兑是理论和实践的结果,是艺术和技术的融合’。”
消费者之所以有“勾兑”等于假酒的错误认知,宋书玉理事长也给出了原因:“在酒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有些为了营销的需求,为了让消费者明白,会运用一些词汇比如‘我的酒是酿造的,他的酒是勾兑的’,以此来标榜酒的优劣。其实这给消费者造成了很多误区。我们给消费者解释,‘以酒勾酒’和‘三精一水’是不一样的‘勾兑’,但是经过了很多努力、很多年并没有把‘此勾兑’与‘彼勾兑’讲清楚。”
而现在,经过很长时间的探讨,业内终于达成了共识:不去改变消费者,要改变自己。就是在标准体系中清晰定义“以酒勾酒”“酒体设计”,从而让消费者有一个清晰的辨识:“三精一水”是勾兑,“以酒勾酒”为勾调。
此外,随着新消费的崛起,年轻人的饮酒方式进入主流视野。他们追求个性化、多样性、可玩性,而“混饮”逐渐在新生代成为一种流行的饮酒方式。那么,“混饮是否科学”“有什么禁忌”也就成为消费者关心的话题。
对于混饮后为何容易不适的问题,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酿酒大师张五九率先回答到:酒企在产品上市前都会内部品评,觉得好喝才会推向市场,但不同酒类混合后,不同成分之间可能发生反应,导致身体不适。“混饮不适的感受因人而异。混饮本身是一种娱乐方式,若消费者感到不适,建议停止饮用。”
江南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岩指出,带气泡的酒容易加快酒的吸收速度,“为什么会有这个‘深水炸弹’(啤酒+威士忌)?有时候是为了更快得到这种反应”。此外,高糖饮料与酒混饮会产生较高热量,加速身体发热与酒精吸收。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原校长、教授孙宝国表示:混饮最怕“三精一水”+气泡加速吸收。基于此他给出两条硬科普:二氧化碳会加快胃排空,乙醇提前“插队”进小肠,血液酒精峰值高、来得快,确实容易醉;真正危险的是“三精一水”劣质酒,本身杂质高,再叠加碳酸,迎来头痛、口渴、宿醉三重暴击。
从“勾兑与勾调”的认知误区,到“年轻人喜欢的混饮是否健康”的疑问,从“早酒是否养生”的科学真相到“酒是存放越久越好吗”等消费者关切的实际问题,导师们作了细致而生动的解答。
3
产业价值:以科学认知奔赴消费主权时代
其实,“问酒”论坛的意义远超一场科普活动。它既是行业对消费者信任的主动回应,也是酒业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导向的重要信号。
![]()
对消费者而言,将专业酒知识翻译为大众语言,让消费者从被动接受传言转向主动掌握科学认知,实现“购得放心、品得安心、喝得欢心、饮得舒心”。
对产业而言,以权威声音遏制行业内的错误言论与恶性竞争,推动酒企从比拼概念转向深耕风味,通过“品质+科普”建立消费信任,为产业健康发展扫清认知障碍。
在文化层面,让酒文化脱离酒桌应酬的单一标签,回归风味体验的本质,助力美酒产业从行业圈层走向大众生活,真正实现“消费者喜欢,产业才能发展”的良性循环。
当行业不再把“酒度”当玄学,不再把“香型”当图腾,不再把“勾兑”当原罪,中国酒业才真正走向价值增长。让酒回到“风味”本身,让消费者回到“选择”本身,这是“问酒”论坛留给我们最硬核的一课。
监制:王赫 美编:鲍志男
声明:
①酒说始终践行客观呈现、真实表达的新闻立场;
②酒说原创文章欢迎个人及公众平台转载、分享,但务必在显著位置标明文章来源酒说!否则,酒说有权追究法律责任。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