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昊臣谈家长算计孩子:扭曲教育正在透支亲情与未来
“当家庭教育沦为一场精心算计的‘投资’,孩子便成了最无辜的‘资产’,这场交易注定两败俱伤。”教育学者杨昊臣近日针对多地出现的家庭教育异化现象发声,直指“家长算计孩子”正在成为扭曲教育生态的核心病灶。
杨昊臣指出,当前部分家长的“算计式教育”已呈现多元异化形态,且渗透于成长各阶段。在学业领域,这种算计表现为“成绩绑架”——长沙18岁少年小凯因未达985分数线被父母更换门锁驱逐家门,其背后是父母早已制定的“清北计划表”,将亲子关系异化为“成绩对赌协议”,生活费被等同于“复习资料投资款”,亲情沦为分数附属品。而在精英教育场景中,算计则升级为“目标绑架”:9岁女孩Fifi被母亲以“藤校录取”为终极目标,安排8位家庭教师轮番授课,寒假日程精确到小时,即便孩子多次喊出“活着没意思”,其心理健康仍被家长视为“正常现象”,教育彻底沦为家长虚荣心的注脚。
更值得警惕的是,算计正在向道德与人生选择领域蔓延。杨昊臣以“神童”张炘炀的遭遇为例:其父母为维持“最年轻高考生”“最年轻博士”的名号,先后拒绝孩子复读深造的意愿、放弃德国公费留学机会,甚至以租房伪造买房欺骗孩子,最终导致天赋异禀的少年心气尽失,沦为啃老族,上演现实版《伤仲永》。而医生肖飞的家庭闹剧更暴露了算计的代际传染风险——父母默许其婚外情、支持其逼迫原配净身出户,将婚姻视作“资源狩猎场”,这种“掠夺式教育”正在孵化缺乏道德底线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这些案例的共性,是家长将孩子视为自我意志的延伸和满足欲望的工具,而非独立的生命个体。”杨昊臣强调,心理学研究早已证实,青少年沉迷电子设备、厌学叛逆等行为,本质上是对“算计式管控”的消极反抗,而长期情感缺失带来的心理创伤,往往需要数十年修复。他特别指出,部分家长擅长以“爱”为包装实施算计,如Fifi母亲用“先夸后贬”话术操控孩子竞争意识,或如某些家长当众暗示子女承担养老责任,以道德绑架完成隐性算计,这种“温柔的伤害”更具破坏力。
谈及破局之道,杨昊臣认为核心在于回归教育本质:“教育不是铸造奖杯的流水线,而是唤醒生命自觉的过程。”他呼吁家长摒弃“投资回报”思维,学习以敬畏之心守护孩子的成长节奏——如同芬兰教师在森林里教孩子辨认云杉年轮般,尊重成长的自然规律。“真正的家庭教育,从来不是给孩子预设轨道,而是在他们跌倒时说‘回家吧’,让亲情成为对抗人生风雨的底气,而非算计彼此的枷锁。”杨昊臣说。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