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亿级卖家系列
当全球绿色出行理念蔚然成风,电动自行车(E-bike)赛道成新风口: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已突破800亿美元,年增速超20%,更有预测显示到2032年这一规模将攀升至1487亿美元。
与此同时,行业标杆大行科工的成功上市,为中国电动自行车品牌出海注入了强心剂。在这样的浪潮中,深圳星途创新旗下品牌Heybike从ODM代工起步,用四年时间完成了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蜕变,不仅连续三年实现盈利,更仅用两年跻身北美E-bike销量前三,成为全球用户信赖的头部品牌。
本期,南都《湾财出海观》对话Heybike品牌联合创始人兼集团副总经理李一帆。
![]()
精准起步
从代工到自主品牌
两年跻身北美前三
Heybike的出海之路,始于2018年的ODM代工业务,彼时团队为欧洲品牌、跨境企业提供生产支持。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深入洞察了全球电动自行车市场的痛点与机遇:欧美高端品牌占据1500美元以上的高端市场,而800-1200美元的中低端刚需市场存在明显缺口,普通消费者对高性价比、适配日常场景的电动自行车需求迫切。
![]()
2020年,Heybike果断转型自主品牌,将目光聚焦北美市场——当时这里的电动自行车覆盖率不足1%,市场规模仅十几万台车,主要集中在硬核极客的越野与竞速场景,但老年群体的轻松骑行需求、通勤者的便捷出行需求、宠物主人的遛宠场景需求均未被满足。
基于这一精准判断,Heybike摒弃多品类扩张的诱惑,选择“一米宽,百米深”的深耕策略,聚焦城市通勤与户外探险两大核心场景,快速构建多元化产品矩阵:30秒即可折叠、续航达80km的Helio系列通勤车,适配复杂路况、续航长达120km的Alpha系列全地形车,以及增设亲子座椅、储物篮的家庭场景车型,同时优化低温电池保温、大尺寸防滑车把等细节,每一款产品都精准击中用户痛点。
凭借对需求的深度挖掘与高性价比优势,Heybike的增长势如破竹:2021 年正式深耕北美市场,同年顺势开拓加拿大,2023年亚马逊店铺单月最高销量已超5000台,仅用两年时间便跻身北美E-bike销量前三,四年内收获几十万用户喜爱,更实现了连续三年盈利的稳健经营,用实打实的业绩证明了中国自主品牌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稳健拓展
慢即是快
四年磨一剑叩开欧洲大门
如果说北美市场的成功是顺势而为,那么开拓欧洲市场则彰显了Heybike 的战略定力。2022年,当北美业务高歌猛进时,李一帆团队已将目光投向成熟的欧洲市场,但他们并未急于入局,而是选择了“慢工出细活”的筹备之路。“慢即是快”,李一帆强调。
欧洲市场有着完善的法规体系、成熟的消费习惯和极高的产品标准,涉及电动自行车的安全认证、生产规范、运输物流、尾程交付等多个环节,每一项都需要精准适配。作为“前期高投入品类”,电动自行车的全球化布局离不开全链路的细致筹备。从2022年的市场调研、用户分析,到2023 年的产品研发准备,再到2024年的小范围测试,直到2025年正式亮相,四年时间里,团队逐一攻克法规壁垒、优化供应链适配、搭建本地化服务体系,最终以充分的准备赢得了欧洲市场的认可。
这种稳健不仅体现在市场拓展上,更贯穿于产品策略上。李一帆始终认为,电动自行车的终极形态是成为交通方式的替代品,就像汽车分为轿车、SUV、MPV一样,电动自行车也应覆盖更细分的场景。在欧洲市场,Heybike不仅推出了适配不同骑行距离的通勤车型,还打造了载人载货的 Cargo系列,细分出适配两岁以下婴幼儿和两至六岁儿童的专用款,甚至包括三轮车型和倒骑式等特殊骑行姿势的产品,以精细化布局满足欧洲用户的多元需求,延续了在北美市场的成功逻辑。
全渠道发力
线上线下闭环,构建品牌增长引擎
在品牌推广与渠道建设上,Heybike走出了一条“线上种草—线下体验 —复购转化”的全渠道之路,既借助主流平台的流量优势,也注重品牌自主阵地的搭建。
线上端,Heybike入驻亚马逊、沃尔玛等全球主流电商平台,其中亚马逊店铺成为核心销售阵地,2023年单月最高销量超5000台;同时深耕 TikTok、Instagram等社交平台,总粉丝量超50万,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达2000万次,通过场景化内容种草,加深用户对品牌的认知;独立站建设同样成效显著,月均访客达30万,直接订单占比近50%,构建起不依赖第三方平台的自主增长渠道。
![]()
线下端,Heybike通过与代理商合作、在洛杉矶、多伦多等核心城市开设品牌体验店的方式,让用户能够近距离接触产品、体验骑行效果,弥补了线上销售“摸不着、试不到”的短板。这种线上线下联动的模式,不仅提升了用户购买转化率,更通过真实体验积累了良好的口碑,为品牌的长期增长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Heybike始终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品牌注入情感价值与社会责任感。其Horizon折叠电动自行车获“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认证证书”,成为绿色出行的代表产品;品牌还计划在北美推出旧车回收换购及捐赠公益计划,传递绿色出行的生活方式,让品牌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智能赋能
AI驱动全链路效率与体验升级
出海进程中,Heybike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应用,生成式AI已成为品牌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户外场景产品,其营销素材需求规模大,传统海外实拍模式存在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AI工具的落地应用有效破解了这一痛点,通过AI生成产品详情页场景化展示素材、营销视频等内容,在降低制作成本的同时提升了素材迭代效率,为线上渠道的内容输出提供了稳定保障。
![]()
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随着全球多站点布局的推进,海运周期波动、跨市场库存调配等复杂问题逐渐凸显。此前依赖表格记录与人工算法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配全球化运营需求,而AI具备的实时数据分析能力让供应链决策更趋精准。通过整合海量用户消费数据与市场波动信息,AI模型可快速识别需求趋势变化,助力团队优化库存配置、缩短物流周转周期,保障全球业务的顺畅运转。
产品研发领域,AI同样发挥关键作用。此前骑行算法主要依赖工程师手动调试,存在主观性强、难以精准匹配多元用户需求的问题。目前,Heybike 已建立用户骑行数据收集体系,将大量实测数据输入AI模型,通过模型自主学习与参数标定,输出适配不同人群骑行习惯的个性化算法,进一步提升了产品体验的贴合度,强化了核心产品竞争力。
长期主义
坚守初心,稳健布局全球市场
回顾出海历程,李一帆表示,品牌建设始终是一条“难但正确的道路”。发展过程中,Heybike曾面临用户认知不足、前期投入与市场反馈不匹配等挑战,也遭遇过“降价一百块比产品创新更见效”的市场诱惑,但团队始终坚守“打造用户认可的电动助力自行车品牌”的核心定位,拒绝短期利益导向的经营决策。从早期的ODM代工业务,到转型自主品牌后跻身北美E-bike销量前三,再到实现连续三年盈利、构建线上线下全渠道生态,Heybike逐步完成了从追随者到行业参与者的进阶,每一步布局均以长期发展为导向。
对于未来出海格局,李一帆持乐观态度。当前全球“碳中和”趋势深化,绿色出行理念持续普及,电动自行车赛道的市场潜力将进一步释放。Heybike计划继续秉持长期主义战略,一方面深耕北美、欧洲、日本等已进入市场,持续优化产品性能与本地化服务;另一方面,将结合自身资源与市场调研情况,以稳健节奏探索新兴市场机会,依托中国成熟的产业链优势,持续拓展全球市场份额,推动品牌向更高质量的全球化发展迈进。
Heybike的出海实践,是中国制造业企业从“代工制造”向“智造与创新”转型的典型案例。依托产品创新、技术赋能与全渠道布局,这家以 “让出行更便捷、更美好”为使命的企业,正稳步拓展全球市场边界,在国际电动自行车赛道中构建中国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采访节选
南都湾财社:Heybike的全球化布局路径与核心逻辑是什么?
Heybike联合创始人李一帆:我们的全球化始终遵循“精准起步、稳健拓展”的核心逻辑,坚决拒绝盲目扩张。2021年,我们首先聚焦北美市场,当时这里的电动自行车渗透率不足1%,市场规模仅十几万台车,且主要集中在极客的越野场景,但普通消费者的通勤、养老、宠物出行等需求完全未被满足。这种“蓝海特质”让我们快速立足,同年同步开拓加拿大市场,四年内成长为北美头部品牌。
2022年我们将目光投向欧洲,但采取了“慢即是快”的策略。欧洲市场法规完善、消费成熟,电动自行车的安全认证、生产规范、物流交付等环节都有严苛标准,而我们的品类需要巨大前期投入,盲目入局风险极高。因此团队用了四年时间筹备:2022年做市场与用户调研,2023年推进产品研发适配,2024年小范围测试,直到2025年才正式亮相,逐一攻克了法规壁垒与本地化适配难题。
本质上,每个品牌、品类都有专属的全球化方法,关键是先分析用户、市场与自身能力,再确定节奏。我们始终聚焦电动自行车赛道,像汽车分轿车、SUV一样,细分出通勤(5公里内/5-15公里等)、载货、亲子等场景,用精细化产品匹配不同市场需求。
南都湾财社:如何理解“Glocalization(全球本土化)”,Heybike 在本地化运营上有哪些实践?
李一帆:“Glocalization”已经成为中国品牌出海的新范式,核心是 “中国供应链优势+本地化运营能力”的结合,这是一套难以复制的模型。早期大家总说中国品牌不会做品牌、不懂情感价值,但通过本地化部署,这个短板正在快速补足。
Heybike的本地化贯穿服务、交付、用户洞察全环节。比如在欧洲,针对不同国家的法规与消费习惯,我们不仅推出适配通勤场景的车型,还打造了细分到“2岁以下婴幼儿”和“2-6岁儿童”的载货系列,甚至包含三轮车型和特殊骑行姿势的产品,完全贴合当地用户的多元需求。所有本地化动作的核心,都是让全球用户感受到产品是“为他们量身打造” 的。
南都湾财社:Heybike的产品创新核心思路是什么?如何挖掘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
李一帆:我们的创新始终围绕“电动自行车替代传统交通方式”这一终极目标展开。观察到欧美市场尤其荷兰,电动自行车渗透率已超50%,且正逐步替代汽车,这让我们坚定了“场景细分”的创新路径。
创业初期的灵感就来自对用户需求的细微观察:疫情防控期间短距离出行需求激增,但市场上没有适配老年群体轻松骑行、宠物主人便捷遛宠的产品。比如针对宠物出行设计安全卡扣,比如为不同通勤距离优化续航,这些细节创新让我们快速获得用户认可。
现在我们的创新更聚焦“技术重构体验”,比如用AI优化骑行算法 ——过去依赖工程师手动调试,主观性强;现在收集海量用户骑行数据,让大模型自主学习标定参数,输出的设计数据更精准,能适配不同人群的骑行习惯。但必须强调,AI效果的前提是“高质量数据投喂”,只有积累足够多的真实用户数据,模型输出的结果才能真正落地到产品体验中。
现在AI通过实时分析全球市场数据和用户反馈,能精准预测库存需求、优化调配节奏,让物流周期缩短近30%,有效规避了缺货或积压风险。
南都湾财社:面对出海品牌的高端化趋势,Heybike如何制定定价策略?如何让用户接受高定价?
李一帆:定价的核心是“以创新价值为锚点”,而非单纯叠加成本。中国品牌要摆脱“低价制造”标签,关键在于让产品具备不可替代性,这自然决定了定价权。
我们的定价逻辑是平衡“用户价值、支付意愿与成本”:先测算产品为用户创造的实际价值,比如一款通勤车每年能为用户节省的交通成本约2000 美元;再通过调研确定用户愿意支付的价格(约1500美元);最后通过供应链优化和技术创新控制成本,让用户觉得“物超所值”。
用户接受高定价的前提是“感知到创新价值”。我们会通过营销清晰传递产品的独特优势,比如安全防盗设计、AI优化的骑行体验、宠物专属适配功能等,让用户明白高价背后是解决核心痛点的能力,而非品牌溢价。当产品能满足其他品牌无法覆盖的需求时,用户自然愿意为创新买单。
南都湾财社:在不需要“高举高打”的情况下,中小出海品牌该如何做品牌建设?
李一帆:做品牌从来不是“明星代言+大规模投放”的代名词,而是 “初心+细节+情感共鸣”的积累。Heybike早期没有任何华丽营销,而是从基础做起:团队亲自回复每一封用户邮件,打磨每一段产品文案,甚至反复测试安全卡扣的手感,这些细节里藏着品牌的诚意。
当有一定用户基础后,我们转向“情感化内容传递”,放弃硬广打法。比如周年庆时,我们拍摄了一位用户骑Heybike带狗狗游历各地的纪录片,还为他定制专属车型;圣诞节在纽约街头用产品为儿童送礼物;用户骑行达到一定距离可兑换植树名额。这些活动没有直接促销,却让用户感受到品牌的温度,建立了超越产品的情感连接。
品牌本质是“用户对产品与服务的信任总和”。只要让用户使用时感到自豪,让员工认可品牌价值,即便不做高举高打,品牌也会自然成长。
南都湾财社:中国出海品牌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何穿越市场周期?
李一帆:中国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是“制造优势+快速学习能力+情感价值创造”的组合。在消费电子、电动出行等领域,中国供应链的效率、成本控制和技术迭代速度全球领先,这是基础盘。更重要的是,我们正在快速补足“情感价值”的短板——通过本地化运营、用户故事营销,让产品从“功能载体”变成“情感符号”,这是过去中国品牌缺失的能力。
穿越市场周期的关键是“坚守长期主义,不被短期诱惑裹挟”。创业过程中,我们曾遇到“降价比创新更见效”的诱惑,也经历过投入与反馈不成正比的困境,但始终没有偏离“打造用户喜爱的电动助力自行车品牌” 的初心。做品牌是“难但正确的事”,只要方向对了,即便步伐慢一点,也能穿越市场波动,成为用户信赖的全球品牌。
南都湾财社:广东/深圳产业带对Heybike的出海提供了哪些核心支撑?
李一帆:深圳产业带的核心优势是“创新活力与快速响应能力”。电动自行车早期产业带在天津、上海,但深圳凭借电商时代的拼劲,倒逼产业链完成了技术升级——机加工精度、电机技术都更先进,且每天都有新的轻量化材料、智能中控技术出现,能快速适配海外市场的迭代需求。
比如我们为欧洲市场定制“防风雨电机”,深圳供应商1-2个月就能完成研发和样品生产,而传统产业带可能需要3-6个月。这种“从技术想法到量产落地”的高效转化能力,让我们能快速响应不同市场的法规与用户需求,这是出海竞争中至关重要的优势。
采写:南都·湾财社 记者陈盈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