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评为何总遭人恨?
不是员工抗拒考评,而是人类本能抗拒被错误地衡量
我们总以为员工反感绩效考评是执行问题:管理者不会谈、标准不公平、结果不透明,但其实这不是执行问题,而是绩效考评这个工具本身在设计上就存在致命缺陷。
![]()
绩效考评的三大原罪
缺陷一:强迫管理者关注缺点,而非长处
现代管理大师德鲁克曾明确指出:“任何组织要产生成果,唯一的途径就是发挥人的长处。我们能衡量的只有绩效,我们应该衡量的也只有绩效。”
然而,在传统的绩效考评流程中,管理者为了完成评估表,必须找出员工的“待改进项”,必须指出不足。这导致一场本该是关于“如何更好发挥你优势”的对话,不可避免地变成了“你到底哪里不行”的追问。
当一个人的贡献没有被首先看见,缺点却被优先审视时,任何形式的抵触和防御都是最正常的人性反应。
缺陷二:奖励内部顺从,而非外部成果
企业所有的成果都发生在外部,由客户决定。企业内部只有成本和努力。
但绩效考评作为内部管理工具,衡量的绝大多数是内部行为:流程遵守好不好、报告写规不规范、是否按时打卡......
这就造成了普遍的管理荒谬:
一个为公司拿下关键客户的销售冠军,可能因为不擅长写周报而得到低分;一个总能解决技术难题的工程师,可能因为不爱开会而被认为“缺乏团队精神”。
![]()
当一个工具系统性地奖励那些让内部看起来井井有条的行为,而不是为外部创造真实价值的行为时,它就在事实上惩罚了那些真正做出贡献的人。
缺陷三:诱导管理者扮演上帝
评估员工过去的工作成果,这是管理的职责。但传统绩效考评中关于“发展潜能”的部分,却诱导管理者去评判一个人的内在品格和未来可能性。
当管理者开始基于有限信息,去裁决一个下属的潜能高低时,这已经超出了管理范畴,变成了一种越界的、冒犯性的行为,他评估的不再是事,而是人。
根源解药:从“考核”转向“激励”
理解了绩效考评为何失效,我们再来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
在企业里,谁是最努力、最操心的人?
几乎所有人都会回答:“是老板。”
那为什么老板是企业最拼命的一个?答案很简单:因为企业是老板的!
员工不会像老板一样拼命,不是因为员工懒惰,而是因为传统的薪酬绩效制度没有让员工为自己干。
![]()
经营企业的本质,就是经营人心、顺应人性, 要让员工自动自发地工作,根源在于实现利益的统一。
人性是自私的,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好处才会持续地付出,老板要做的不是“发钱”,而是“分钱”——建立一种机制,让员工能够通过创造价值,自己为自己加薪。
KSF模式:让员工为自己干的绩效新范式
KSF(关键成功因子)薪酬全绩效模式,正是对这一管理困境的破局之作,它与传统KPI有根本区别:
表:KSF与KPI的核心区别
![]()
KSF实操案例:生产经理的薪酬变革
一个企业的生产经理,在传统薪酬模式下,可能是固定工资+绩效工资,由于工资稳定,他只需保证不出大问题,对成本、效率、人才流失等并不真正关心。
如果采用KSF模式,他会有6-8个加工资的渠道:
![]()
在设定好的平衡点上(通常取历史平均值):
- 总产值:每超3000元,奖励5.3元;每少3000元,少发5.3元
- 报废率:每降0.05%,奖励2.5元;每上升0.05%,少发2.5元
- 毛利润:每增加10000元,奖励31元;每减少10000元,少发31元
- 及时交货率:每上升0.05%,奖励2元;每下降0.05%,少发2元
- 员工流失率:满员奖励50元;每流失1人,少发250元
KSF模式下的薪酬变化:
传统模式:固定工资10000元KSF模式:基础工资6000元 + 绩效工资4000元(浮动空间4000-12000元)实际月薪:可能在8000-18000元之间浮动
KSF的五大优势
- 加薪透明化:标准明确,员工清楚如何为自己加薪,减少不满和猜疑
- 企业成本可控:员工薪资越高,意味着企业利润越高,实现双赢
- 留住核心人才:提供别处难寻的加薪空间,有效降低流失率
- 激发内生动力:收入上不封顶,完全取决于个人创造的价值
- 聚焦真实贡献:驱动员工关注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行为
结语:从管理悖论到人性共识
对绩效考评的普遍反感,并非简单的情绪问题,而是对一个设计拙劣的工具的正常反应。
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如何更好地执行绩效考评”,而是管理者是否能深刻认识到:一个有效组织的核心责任,不是去修补人的短板,而是建立一个能让每个人的长处都得以充分发挥,并直接转化为成果的系统。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命运负责,同时在为自已奋斗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成就组织。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