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载,腊月之所以被叫“腊月”,是与上古时期的一个古老祭祀仪式有关,这个仪式叫蜡(音:zhà)祭!而这个仪式正是由“三皇”之一的炎帝创建,后来蜡祭演变为腊祭,并因此形成了腊月之说,那么这个祭祀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何时演变为腊祭,并进一步形成了我们的“腊”月系列风俗呢?
![]()
炎帝陵腊祭
“腊”字的含义与起源
“腊”字最早见于《周易》《周礼》等古籍,本义为“干肉”!后引申为岁末的祭祀活动,而《风俗通义》记载:“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在汉字简化前,“臘”是专指祭祀和腊月的正字,从“肉”旁,明确表示与处理祭品(肉类)有关。
![]()
腊字解析
这个祭祀仪式,正是炎帝创立的上古失传的祭祀仪式——蜡祭。据《礼记》中有“岁十二月,天子八蜡”的记载,祭祀举行的月一般在年底,后蜡祭改为腊祭,这个月即为腊月。
不过这个古老的祭祀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聊一下。
上古炎帝与蜡祭
传说中,是炎帝首创了在年终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仪式,报答众神一年来的庇佑。东汉的经学大师蔡邕在《独断》中明确记载:“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周日蜡,秦日腊。腊之言猎也,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也。或曰:炎帝作火,死而为灶。”
![]()
2025年1月炎帝陵腊祭仪式
而蜡祭是腊祭的早期形式。《礼记·郊特牲》记载:“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意思是搜求万物之神,一同祭祀。核心是“合聚万物而索飨之”,即岁末酬谢自然神灵,由炎帝创立。
我国祭祀八蜡的历史非常悠久,《礼记·郊特牲》就有了“八蜡以祀四方”的记载。直到现在,炎帝陵每年的农历腊月都会举行腊祭仪式,拜谒始祖炎帝,同饮腊八粥,共同祈福等。
![]()
清朝修八蜡庙的记载
据《史记·补三皇本纪》和《路史》记载,炎帝神农氏“始教耕,于是始作蜡祭”,通过祭祀百神报答农业丰收,周朝以后,蜡祭所祭之神主要为以下八位农业之神:先啬(神农)、司啬(后稷)、田畯(田官之神)、邮表畷(农田规划与边界守护神)、猫虎(除害动物)、坊(水利神)、水庸(灌溉神)及昆虫(除蝗虫等)。
![]()
八腊神
后世称为“八蜡”民间也叫“八蜡神”!我们现在的京剧里也有一个剧目叫《八蜡庙》,还是京剧传统剧目,属“八大拿”系列之一。
![]()
京剧《八蜡庙》
秦汉以后,蜡祭正式定名为“腊祭”,并且日期被规范化。汉代《说文解字》明确记载:“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 即冬至过后第三个“戌日”举行腊祭。因为这项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固定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农历12月,也称腊月。
后世的腊祭对象广泛
腊祭的祭祀对象非常广泛,体现了“报恩”和“祈福”的双重目的,主要分为两大类:
![]()
腊祭成为民间祭祀
- 祭祀祖先:感谢祖先的福荫,祈求家族延续和兴旺。
- 祭祀百神:感谢所有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神灵。这其中包括:农业之神:如神农氏(炎帝)、后稷等。自然之神:如门神、户神、宅神、井神、土地神等家宅守护神。创造之神:如灶神(发明火带来熟食)。有功于民的动物:如猫神(吃了田鼠)、虎神(吃了野猪),感谢它们保护了庄稼。
这种“祭百神、报万恩”的特点,使得腊祭成为一种极具包容性和感恩性质的泛神祭祀。
![]()
炎帝
腊祭的遗留与影响
虽然作为国家典礼的腊祭已不复存在,但其精神和习俗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年俗文化中:
- “腊八节”:腊月最著名的节日,喝腊八粥的习俗可能源于古代腊祭的聚餐和祭祀仪式。
- “祭灶”: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正是腊祭中“祭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准备年货、腌制腊味:腊月里制作腊肉、腊肠的风俗,直接源于腊祭时处理祭品的方式。
- 年终的总结与感恩氛围:直到今天,中国人依然在年终抱有强烈的感恩、总结和祈福的心态,这正是腊祭文化基因的延续。
总结来说,腊祭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是理解“腊月”和许多春节习俗的文化钥匙。它不仅仅是一场仪式,更是古代中国人宇宙观、自然观和伦理观的集中体现。
而当人们在腊月里进行祭祀活动时,无论是在岁末的“大腊祭”中祭祀八神,还是在“祭灶”中祭祀灶神,其最终追溯的文化始祖,都指向了炎帝。
直到今天,提到腊月,我们想到的是年终的祭祀与迎新,使得腊月不仅仅是历法上的一个月份,更成为连接远古始祖与当下生活的一个文化时间节点。
大家怎么看,欢迎点评指正。
关注李李,华夏寻根系列持续更新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