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不信,光看门牙,就能大概率认出这个人是不是中国人?这话听着有点扯,可全世界还真有不少科学家盯着中国人的门牙研究了数十年。
现在你把手伸进嘴里摸摸自己门牙的内侧,或者仔细瞧瞧身边人的门牙内侧,尤其是两颗上门牙,是不是边缘微微翘起、中间凹进去,活像个挖土的小铁锹?
![]()
外国人也有这样的牙形吗?为啥偏偏东亚人,特别是中国人,十有七八都长这样?今天就来唠唠这个话题。
这门牙的专业名字叫“铲形门齿”。国际牙科界早就有系统分类,根据牙齿舌侧面(就是靠舌头那面)的隆起程度,分成铲形、双铲形、弱铲形和非铲形。典型的铲形门齿,两边边缘高高隆起,中间凹下去,确实像极了小时候玩过的铁锹头。
![]()
这种牙形在东亚人群中特别常见,中国成年人里能有70%到90%的人都长成这样,韩国、日本也差不多。可你要跑到欧洲或者非洲看看,白人和黑人群体里,这个比例可能连10%都不到。
美洲原住民倒是个例外,因为他们祖先也是从亚洲跨白令海峡过去的,所以也保留了这一特征,比例也挺高。这说明啥?说明这牙不是偶然,而是跟血缘和演化路径密切相关。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人类学家魏敦瑞就在研究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化石时注意到了这种牙形,后来又在现代东亚人中发现高度延续,于是开始提出这是东亚人群的独特体质特征之一。
![]()
这牙到底是干啥用的?难不成真是为了挖土?当然不是。科学家推测,这种结构可能跟古代生活环境和饮食方式有关。
更新世晚期,也就是几万年前,咱们东亚老祖中的祖先生活在寒冷干燥的北方地区,冬天漫长,食物稀缺。
他们得靠狩猎采集过活,经常要处理生肉、筋腱、植物根茎,甚至可能用牙帮忙固定兽皮、解开绳结。
![]()
这时候,一口结实、边缘加厚的门牙就显得特别实用:它比平滑的牙更耐磨,不容易崩裂,咬合力量分布也更均匀。
换句话说铲形门牙就像是自然选择给咱们祖先打造的“加强版工具牙”。时间一长,拥有这种牙形的人更容易存活下来,繁衍后代,基因就这么一代代传了下来。
现代基因研究也找到了线索,2018年《分子生物学与进化》期刊上一项研究指出,EDAR基因的一个特定变异(rs3827760)与铲形门齿高度相关,而这个基因变异在东亚人群中频率极高,几乎成了标志性遗传标记。
![]()
有趣的是这个基因还影响汗腺密度、头发粗细和乳腺导管结构,说明它可能是多重效应的“一箭多雕”型基因突变,在寒冷或潮湿环境中提供了综合生存优势。
也不是所有中国人都长这样的牙,比例再高也有例外。南方人相对北方人来说,铲形门齿的比例略低一些,这可能跟历史上南北人群的混合程度有关。
![]()
比如广西、云南等地的部分少数民族,由于与东南亚群体交流较多,基因多样性更高,铲形门齿出现率就会稍低。反过来,内蒙古、东北等地区,尤其是蒙古族、满族等族群中,这一特征更为普遍。
这也印证了人类学上的观点,地理隔离、气候适应和长期文化生活方式共同塑造了我们的身体特征。如今,虽然我们早就不靠牙齿撕肉剥皮了,但这个小小的门牙特征却像一枚沉默的化石,刻在每个人嘴里,暗示着我们从哪儿来。
聊到这吧,下次接着聊。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