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旸赫1985年3月3日出生在甘肃平凉一个普通家庭,父母是大学教师,从小耳濡目染,让他早早对科学着了迷。
高考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进国防科技大学指挥自动化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2014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
短短几年,他就从助理研究员爬到副教授,还带博士生,军衔也升到上校。这条路走得稳当,却也累人,三十多岁就扛起一堆国家项目,日子基本泡在实验室和会议室里。
![]()
2003年入学时,正赶上国防科技大学大力推自动化工程,他选了这个方向,一头扎进去。读博期间,他去哈佛大学和爱荷华大学联合培养,接触到国际前沿的AI模型,那段经历让他视野开阔,回国后直接投身军事智能化研究。
留校后,他不光教书,还兼了装备发展部武器装备人工智能专业组组长助理和智能指挥控制组秘书,这些职务听着就重,实际操作起来更得日夜操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的国防应用论证,他也参与了规划部分,帮着把AI从实验室推向实战。
三十出头,他就入选军队科技领军人才工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军委科技委重点项目,累计三十多项,资金和压力都不少。
![]()
他发表的论文超过六十篇,好几本专著也出了,军队科技进步奖和中国指控学会一等奖都到手了。这些不是空头衔,而是实打实的成果。
他主导的“战颅”作战辅助决策智能体,就是个典型。这系统集成了混合知识推理、监督学习、集成学习和强化学习等多种技术,能给飞机、舰艇下达厘米级的动作指令,还支持自主巡逻、侦察和开火任务。战场上用它,决策时间缩短,战术效率翻倍,模糊敌方预判,帮着探索新打法。
2019年第三届全国兵棋推演大赛,他的团队凭“战颅”拿了冠军,连续两届都碾压对手,证明了这玩意儿的实战价值。
![]()
“战颅”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冯旸赫从2015年左右就开始搭框架,团队一步步迭代,到2023年升级成“战颅2号”,融合了更多算法,能模拟合成旅级作战,联合打击方案算得飞快。
合成旅是现代陆军的基本单元,火力分散、协同复杂,没个靠谱的AI辅助,指挥员容易乱套。他的系统正好补了这短板,通过精确计算,输出最佳路径,减少人为失误。
外界评价,这套东西让我国军事智能化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局部领跑,特别是在芯片受限的背景下,靠算法优化绕过了不少卡脖子问题。
![]()
冯旸赫不光自己钻研,还带学生上项目,国防科大的年轻人里,好多是他的门生,现在散布在军工单位,继续推他的思路。
除了“战颅”,冯旸赫在更广的国防AI布局上也下了功夫。他是国际期刊副主编,帮着把国内研究推出去,累计引用超千次。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入选,让他有资源扩团队,招了批高材生,专注智能规划和博弈论。
军内重大工程的分系统设计师这个头衔,更是他对指挥系统的把脉,参与了装备预研和科技委特区项目。这些工作看似幕后,实际影响深远。
![]()
冯旸赫的路子稳,强调可解释性和鲁棒性,确保系统在极端环境下不掉链子。
2023年7月1日凌晨2时35分,冯旸赫在北京执行重大任务途中遭遇车祸,不幸牺牲。
那天他刚结束跨部门协作,优化“战颅”模块,北京军方需求紧,数据对接得连夜赶。他坐网约车回住处,途中与水泥罐车相撞,当场身亡。官方通报是意外,交警定性为疲劳驾驶追尾,罐车超载刹车不及。
![]()
消息压了十天,到7月11日国防科技大学内部发布,7月15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兰厅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低调却庄重。
亲友和同事到场,军方代表念悼词,点出他的贡献。
冯旸赫的父母从甘肃赶来,头发似乎一夜白了,学生们鞠躬时,眼里藏着不舍。
![]()
国防科大追授他“优秀共产党员”,学校内部开了追思会。
人工智能学会也发了讣告,称他为国防AI布道者。
“战颅”项目得临时调整组长,团队加班补位,继续迭代,但谁都知道,少了核心大脑,节奏慢了半拍。
参考资料
惋惜!著名科技专家冯旸赫因公牺牲 光明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