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广州,人们总会想起饮早茶的闲适、骑楼下的光影与千年商都的不息活力。作为常住人口超1800万的一线城市,广州在持续吸引人才的同时,也面临着空间重构、文化传承与居住品质提升的城市治理新课题。当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如何在高密度建设中保留地域特色、实现人文与生活的共荣,成为广州城市升级的核心命题。
在此背景下,城市更新的内涵正不断深化,它早已超越建筑外观翻新或老旧小区改造的范畴,更指向高密度核心区在内的综合性开发与未来城区塑造。以“未来社区”为单元的城市功能更新模式,正为这座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城市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如今,这一理念已在广州黄埔区落地生根。由中建玖合打造的未来方洲项目,正作为一个承载着“一生之城”愿景的综合性开发区,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模式提供一份鲜活可感的立体答卷。我们不禁要追问:它是如何拾级而上,完成从“好房子”“好小区”到“好社区”,并最终迈向“好城区”的全面升华?
![]()
图/未来方洲总体量达到约220万㎡
探索未来社区新范式,活化在地文化
在广州黄埔区持续推进的城市更新进程中,一座约220万㎡的“未来方洲”已崭露雏形,正循着规划蓝图缓缓启航。这不仅是一个建筑项目,更是一次关于城市记忆与未来生活的深度对话。面对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延续千年广府文脉的时代命题,未来方洲项目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作为区域城市更新的标杆项目,未来方洲由中建玖合与黄埔区属国企知识城集团联合打造。项目以七大主题融合为特色,致力于打造文商旅居产协同发展的国际都会新城。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它正在探索一条文化传承与当代生活相融合的创新路径。
![]()
图/园林一角
在这里,文化保护不是简单的静态保存,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活态传承。老人们悠然聆听粤剧的韵律,不远处是年轻人练习咏春的身影;承载状元文化的“富裕堂”旁,孩子们在现代萌宠乐园中嬉戏玩耍;灵感源自传统祈福的“好运连连”水岸,既有莲花灯随波祈愿的诗意,也有现代市集与娱乐的趣味……这一生动场景如今正在项目中转化为真实体验,展现出城市更新理念的重要转变——文化不应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应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日常实践,并且要与未来生活呼应。
![]()
图/富含广府元素的文化活力集
近期开放的“幸福³空间”成为这一理念的集中呈现。在这个创新空间里,龙舟、醒狮等非遗元素与数字艺术展开跨时空对话;废弃木材再造的餐桌与“零碳咖啡”传递着可持续的生活态度;“可持续材料图书馆”展示着建筑废料的华丽蜕变;精心打造的生态园则生动演示着自然净化系统的奥秘。整个空间依托光伏电站与智慧监测系统实现低碳运行,成为一座真正“会呼吸”的建筑,让未来生活的模样变得真切可感。
![]()
图/“零碳咖啡”体验区
好房子标准迭代,从造空间到安放生活
在住宅产品日趋同质化的当下,何为真正的好房子?未来方洲二期以创新实践做出应答:好的住宅不应止于优越地段与丰富配置,更在于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洞察与细致回应。
![]()
图/未来方洲打造“好房子”样本
二期文荟组团以7栋超高层住宅构建起一个创新性社区,通过全系四开间、全系大面宽、全系南向的设计逻辑,重新诠释“中建好房子”的广州样本。而真正让这个项目与众不同的,是隐藏在视觉表象之下的系统性产品思维。
![]()
图/二期文荟组团
项目在启动之初便联合清华研究院开展系统性入户调研,梳理出上百条真实生活痛点,并以此构建起一套涵盖2000余项技术标准的产品体系。这套体系并非技术条目的简单堆砌,而是针对南方居住痛点所提出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在气候适应性上,构建“四维立体防潮系统”,从全南向布局、超高架空层,到智能新风与高气密性外窗,共同营造出干爽舒适的室内微环境;在安全韧性上,形成“五重防水防御体系”,从地下的P8级抗渗混凝土,到可抵御14级台风的外窗系统,建立起从基础到立面的全方位防护;在智慧体验上,依托无感通行、智能照明与安全监测等系统,实现科技对生活的“无形守护”,不打扰,却随时在场。
在扎实的技术基底之上,户型设计将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价值。78平方米的“真三房”以5.8米宽厅突破小户型局限;96平方米的“真方厅”通过动线优化与主卧衣帽间植入提升功能效率;122平方米的“超方厅”则凭借独立环游动线与可变形空间,实现堪比豪宅的配置灵活度。贯穿全系产品的系统化收纳方案,从1.1万升的基础容量拓展至1.7万升的全面体系,让生活秩序从容建立。
![]()
![]()
![]()
![]()
图/建面约78-122㎡超新规户型图
![]()
![]()
![]()
![]()
图/样板间
这一切细节的背后,蕴含着中建玖合对“好房子”的底层理解:技术不应成为生活的负担,而应化作隐于日常的支撑。只有当科技真正回归服务本质,内化于细节,外化为体验,家才能成为那个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理想归所。
500米生活半径内,重塑都市生活节奏
在现代都市中,“生活掌控感的丧失”正成为许多年轻人焦虑的来源。长时间的通勤、为日常所需付出的耐心等待、不规律的作息,都在无声消解生活的意义。而一个能将生活半径浓缩于步行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范围内的构想,带来的不仅是便利,更是成倍回归的自主与从容。
未来方洲将这一理念系统性地植入社区规划,以500米为理想半径,构建出一个完整而自足的生活体系。在这里,教育、商业、运动、文化与交通等多元场景有机融合,重新定义高品质日常的可能。
交通层面,双地铁线路(5号线文冲站与13号线双岗站)的高效衔接,让通勤时间变得可控,为生活留出更多自由。教育配套层面,项目规划8所学校,形成12年一贯的全龄教育矩阵。已经签约的九年一贯制华师附属学校,让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站式教育陪伴成为现实,孩子们得以在熟悉的环境中安心成长。(具体入学政策以教育局当年公布为准)
商业需求同样举步可达,200米范围内融合骑楼风貌与现代业态的市集与商街,既满足日常采买,也成为休闲社交的理想场所。健康生活也被前置性纳入规划考量。项目周边设有多功能体育馆,游泳、球类与跑道等设施一应俱全;社区内巧妙嵌入空中跑道与户外氧吧,共同编织出一张全龄友好的健康网络。
![]()
图/规划骑楼主题商街
走进小区,二期社区入口处60余米的仪式门楼、7.9米高的架空花园与七大主题空间,共同构成了社区的“第二客厅”;而有机串联全域的风雨连廊,更让整个社区成为一个功能复合的“超级底盘”,于紧凑中见宽裕,于便捷中蕴温度。
![]()
图/社区入口的64米仪式门楼
未来方洲以500米为尺度,重新编织日常生活的经纬。这不仅是空间的精心规划,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生动实践,即在万物可及的半径内,找回对时间的掌控,实现对生活的回归,最终抵达理想之境。
社区多元营造,让建筑拥有温度与灵魂
建筑的落成,只是社区生命的开始。在未来方洲,“超级ZHOU”社群体系正以其丰富的维度——运动、亲子、艺术、公益、市集,将原本陌生的邻居转变为志趣相投的同路人。龙舟竞渡的团结呐喊、醒狮起舞的文化气韵、“文冲幸福杯”球场上的热血拼搏、亲子共读的温情时光、AI太空研学的未来探索……这些持续发生的社群活动,不仅构筑起孩子的“第三成长空间”,更在日复一日的相遇与互动中,将冰冷的建筑群转化为情感相连、精神共鸣的生活共同体。
![]()
在这里,传统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现场;科技亦非冰冷的参数,而是无声浸润日常的温暖守护。当教育、健康、社交、休闲与居住被妥帖安放于步行可及的半径之内,人们所获得的,远不止时间的节省,更是一种万物皆备于我、生活尽在掌握的从容与安定。
未来方洲的实践印证了一个理念:真正的城市更新,并非推倒重来,而是让记忆与未来在当下共荣共生,让技术隐于人文之后,让建筑真正服务于生活。在这片被精心耕耘的土地上,理想生活已不再是纸上的蓝图,而是可触可感的日常现实。一座承载着“一生之城”愿景的未来社区,正于此悄然生长、徐徐展开,向每一位追寻美好生活的人,发出真诚的邀约。(文/梁茹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