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博物馆的展柜里,静静躺着一把泛着温润光泽的黄杨木梳。齿尖如春笋排列,篦梁上雕着“龙凤呈祥”,这是传承了1600年的“宫梳名篦”,是刻在江南人骨血里的生活美学。
![]()
梳篦看似简单,内里却有大讲究。齿疏的叫“梳”,理顺青丝;齿密的叫“篦”,清除污垢。古人束发,无论男女,怀中必揣一把。尤其女子,梳不离身,渐渐演变成发间风景。
![]()
![]()
春秋时期,常州先民陈七子因罪入狱,虱虫缠身。一次被狱卒用毛竹板痛打后,竹板裂成细条,他灵机一动扎成篦子,竟成了除虱利器。这个“牢狱发明”后来演变成常州梳篦的雏形,每年二月十八和九月二十八,匠人们都要祭拜这位“祖师爷”,祈求生意兴隆。
![]()
![]()
![]()
隋唐大运河穿城而过,常州篦箕巷的灯火彻夜不灭。明代时,这里的梳篦已成宫廷贡品,乾隆年间更是“削竹成篦,比户皆为”。光绪年间,苏州织造府每年定制120把高级梳篦,连同龙袍送进紫禁城。慈禧太后对常州梳篦爱不释手,这份“皇家认证”让“宫梳名篦”的名号响彻大江南北。
![]()
篦箕巷的夜景曾是明末常州八景之一。每当月上柳梢,梳篦店门前的巨型木梳模型在灯笼映照下,与运河倒影交相辉映,形成"篦梁灯火"的奇观。这些悬挂在门楣上的梳篦标志,既是商业符号,更是匠人精神的图腾。
![]()
制作一把常州梳篦,是场与时间的较量。篦箕选用阴山背的壮竹,取竹皮与竹肉间的“篾青”,经沸水煮熟成“熟篦”,坚而不裂。从劈竹到成型,需经过胶、锉、镶、抨、雕、描、刻、烫七十二道工序。最绝的是篦梁上的微雕:一公分宽的竹面上,匠人用细如发丝的刻刀,勾勒出山水花鸟,再以矿物颜料着色,历经百年仍鲜艳如初。
![]()
木梳则偏爱“百年老树”。黄杨木需自然阴干三年,石楠木要埋入淤泥脱脂,制成的梳子齿尖润滑,下水不脱。光绪年间进贡的象牙梳,篦梁嵌着翡翠,齿间雕着暗纹,堪称“梳中奢侈品”。
![]()
在古代,梳篦是女子的“第二张脸”。未婚姑娘将木梳插在发髻示爱,已婚妇人用篦子理云鬓,连《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都“晨起对镜梳妆”。但常州梳篦的野心不止于此——它既是理发工具,也是驱虫利器(香蕉树虫篦),更是艺术品。
![]()
![]()
常州梳篦的辉煌,早在百年前就走向了世界。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它拿了银奖;1926年费城世博会,直接斩获金奖。当时外国人对这"东方魔梳"惊叹不已:既能去污顺发,又能当发饰,还能给香蕉树除虫!更神奇的是,篦齿间隙设计得刚刚好,梳头时能带走头屑污垢,却不会扯痛头发。
![]()
在常州博物馆,300多种梳篦让人眼花缭乱:有刻着《清明上河图》的欣赏梳,有镶着贝壳的装饰梳,还有能当项链戴的迷你梳。最有趣的是"胡篦",专门给男士理须整容用,堪称古代"男士护理套装"。
![]()
如今,常州梳篦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静静陈列在博物馆里。机械化生产的冲击下,还在坚持手工制作的匠人越来越少。但他们依然守着这份技艺,因为知道,这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每一把手工梳篦都有独一无二的灵魂,那是机器无法赋予的温度。
![]()
常州梳篦与留青竹刻、乱针绣并称“常州三宝”。博物馆里,游客可以体验篦梁微雕;文创店里,梳篦变身书签、挂件。正如民谣所唱:“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这把穿越千年的梳子,仍在讲述着江南的精致与坚守。
![]()
![]()
一把梳篦,半部江南史。从陈七子的牢狱智慧到宫廷贡品的荣耀,从运河两岸的灯火到世博会的奖牌,常州人用七十二道工序,将竹木雕琢成文化符号。当指尖滑过梳齿,触碰的不仅是温润的木纹,更是一个民族对美的永恒追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