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地时间10月21日,伦敦黄金现货上演了惊心动魄的“跳水”——盘中一度跌超6%至4080.87美元/盎司,创2021年6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
▲图源:微博
为何一个“盘中跌幅”能引发如此关注?答案藏在前期的疯狂涨幅里。
2025年以来,伦敦金涨幅已超60%,10月17日更是站上4300美元/盎司的历史新高。从3500美元到4300美元,仅用两个月时间,这种陡峭的上涨曲线让黄金从避险资产变成“造富神话”。
当普通投资者还在传颂“卖旧金赚几十万”的传奇,这场回调恰似一盆冷水。不过暴跌背后,是短期资金出逃还是长期逻辑生变?
“单日暴跌不代表牛市终结。”新华财经的解读点出了核心矛盾——支撑黄金上涨的基本面未改,但短期资金撤离引发了剧烈调整。
驱动此次暴跌的直接诱因,是市场对美联储政策预期的修正。
尽管CME数据显示10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仍达98.3%,但美联储官员的分歧让市场动摇:巴尔强调“需警惕通胀”,威廉姆斯却力挺“降息稳就业”。这种不确定性促使前期获利的机构资金了结离场。
但拉长时间线看,黄金的长期支撑仍坚不可摧。美国政府“停摆”持续发酵,债务信用担忧加剧;全球央行购金潮未退;9月全球黄金ETF净流入145.6吨,创下三年来新高。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黄金的“安全垫”。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长期逻辑未破,普通投资者该抄底还是观望?
眼下金价狂欢中,最矛盾的景象出现在珠宝行业:周大福在2025年3月至9月间关店611家,而周生生、老铺黄金却宣布10月26日起涨价。一边是收缩离场,一边是逆势提价。
周大福的困境其实早有伏笔。核心原因是“跑马圈地”后遗症:前几年疯狂扩张加盟店,导致门店过剩、毛利率从28.6%跌至20.5%。
高金价进一步加剧了危机——足金饰品价涨至1262元/克,让消费需求断崖式下跌,2025年上半年国内金饰消费量同比暴跌28%。当消费者转向打金店或“金包银”平替,依赖成品销售的品牌金铺自然承压。
而周生生们的涨价,更像是无奈的自保。
黄金原材料占金饰成本的80%以上,伦敦金每涨100美元,单克成本就增加近7元。但涨价能挽回颓势吗?恐怕很难。
而金价的剧烈波动,还撕裂出两类群体的鲜明反差。
在深圳水贝,回收柜台前排起长队,有人卖掉传承金镯净赚30万;而在婚庆市场,新人正在为“三金”预算发愁,有人甚至选择“金包银”替代纯金,一套首饰省下5万元。
![]()
▲图源:视频截图
这种反差源于需求的分裂。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全球黄金总需求同比增长3%,但结构完全失衡:投资需求暴增,消费需求暴跌。
当黄金从“结婚刚需”变成“投资标的”,普通消费者被迫卷入这场资本游戏。
更令人揪心的是刚需群体的困境。一套50克的“五金”,去年成本3.83万元,今年涨至6.31万元,涨幅超64%。
对于月薪几千的年轻人来说,这相当于半年的积蓄。“不是不想买,是买不动了”,这句无奈的吐槽,道出了高金价下的民生痛点。
值得注意的是,“黄金泡沫论”并非危言耸听。但泡沫何时破裂?没人能精准预测。毕竟央行购金的战略需求还在,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还在,这些长期因素会托住金价底线。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关键是分清“投资”与“投机”:若为资产配置,逢回调少量买入黄金ETF无可厚非;若想短期赚快钱,需警惕“追高必套”的铁律。
而对于结婚刚需族,不妨换个思路:打金店的旧金翻新、银行金条加工,都是降低成本的选择。毕竟婚姻的重量,从不在金饰的克数里。
10月21日的暴跌,给狂热的市场敲了一记警钟:没有永远上涨的资产,当所有人都在谈论黄金赚钱时,风险已悄然降临。
金铺关店与涨价的矛盾,炒金者与刚需族的反差,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相——黄金的价值从不是投机的筹码,而是乱世中的避风港。
当美联储政策尘埃落定,当地缘冲突缓和,当投资情绪降温,黄金终将回归其本质。而我们需要记住:能穿越周期的,从来不是追涨杀跌的勇气,而是理性配置的智慧。
参考消息:
贝壳财经:《周大福失守“ 珠宝一哥”:营收净利双下滑,关闭近900家门店 》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全文完,欢迎文末评论、点赞、分享。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强制性删除。为了不失联,请关注下面的备用号,有些精彩内容会发在这个号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