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云县农户正在展示葵花籽。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记者 翁剑 摄
金秋时节,记者在左云县管家堡乡千亩农田里看到,饱满的谷穗压弯了谷秆;黑土口村的文化长廊下,村民围坐在一起唠家常;光伏产业园的光伏板上,阳光正转化为绿色电能……
近年来,左云县锚定“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以“生产、生活、生态”三链深度融合破局,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强产业:激活生产链,让“粮袋子”变“钱袋子”
作为位于大同市西端的农业大县,左云县坐拥283.1万亩农林牧可用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自然条件,为杂粮产业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左云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禀赋,从政策、技术、产业三端发力,推动农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跨越。
左云县严守耕地保护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同时将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保险等政策精准送达农户手中。“以前种植玉米,辛苦半年每亩地才收入几百元,现在有了补贴和技术扶持,每亩能多收入300元!”农户道出了真切的感受。
记者了解到,该县组织12名农业专家成立“技术服务团”深入田间,从选种播种到水肥管理,对农户进行“一对一”指导;针对当地干旱少雨的实际,推广“膜下滴灌”“旱地渗水地膜”等节水技术。在管家堡乡、三屯乡,记者发现,当地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2万亩,让“望天田”变身“丰产田”。如今,左云县玉米、谷子的平均亩产提升15%以上,左云小米、左云胡麻等特色农产品也走进大同、太原的大型商超,并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
为跳出只种不加工的传统模式,左云县培育了8家粮食深加工、畜禽屠宰、蔬菜保鲜等企业,带动2000余名农户在家门口就业。“以前收了谷子要运到集市销售,现在可以直接卖给加工厂,价格高还不愁销路,每亩能多卖300元!”种植户王大爷说。
美乡村:优化生活链,让“旧村落”成“幸福家”
左云县坚持典型引路、整体推进,以管家堡乡黑土口村为样板,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曾经的黑土口村,丘陵旱地多、土地盐碱化严重、窑洞老旧;如今道路宽阔纵横交错,太阳能路灯照亮街巷,生态景观水清岸绿。该村大力发展优质谷子、玉米种植,推进旱坡地改造,建设羊牛繁育园区,壮大集体经济;积极培育文明乡风,建设文化长廊,连续4年举办“乡风文明进家庭”活动。“现在村容村貌大变样,种庄稼有好收成,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薛勇的感慨,道出了全村人的心声。
以点带面,左云县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系统推进乡村建设与治理:硬化道路通村入户,污水处理设施覆盖重点村落,垃圾分类回收成为新风尚……一个个村庄旧貌换新颜,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节节攀升。
促和谐:打通生态链,让“好风光”变“好前景”
在左云县的乡村振兴蓝图中,“生态美”与“产业兴”“百姓富”始终同频共振。光伏产业园的蓝色光伏板下,土地可种植耐阴作物,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立体效益;退耕还林区域里,树木成林不仅涵养了水源,还为发展生态旅游打好了基础。
依托生态优势,左云县深入挖掘县域特色文化与生态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将古村落、古长城等文化资源与田园风光结合,打造乡村旅游线路;利用光伏产业园打造“绿色能源观光点”,让生态资源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如今的左云县,生产链有活力、生活链有温度、生态链有后劲。下一步,当地将持续聚焦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文旅融合与乡村建设,全方位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翁剑 通讯员曹苗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