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大地(资料片)。
万寿菊采摘(资料片)。
二龙山镇北地界菇娘仓储物流交易中心作业现场。
2025第三届锦山镇“村BA”男子篮球赛(资料片)。
黑龙江诺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人员在研发中心进行工艺验证试验。
游客在园区内进行“认领一棵树”采摘。
大型农机作业现场。
□陈雪婷 本报记者 刘大泳
富锦市背倚奔腾不息的松花江水,怀抱广袤无垠的三江沃土,是中国粮食产量第一县、中国粮食仓储能力第一县,享有“中国大豆之乡、中国东北大米之乡”的美誉,是农业领域当之无愧的“硬核标杆”。2024年,富锦市粮食总产量突破66亿斤,连续九年位居全省第一,连续三年蝉联全国粮食产量之冠。如今,这座扎根黑土地的城市,正锚定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在组织、人才、产业、生态、文化振兴的道路上持续深耕创新,稳步蹚出“农业提效、农民增收、农村增活力”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让这片孕育希望的沃土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与强劲活力。
A强化组织振兴 筑牢乡村振兴坚实堡垒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富锦市激活党建引领“红色引擎”,以一系列务实举措铸魂固本,为乡村振兴强基赋能。
富锦市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联抓机制,加大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在述职评议、年度考核中的分值权重,推动党组织书记扛稳政治责任。通过县级备案管理村党组织书记、多部门联审联查村“两委”成员,及时清退不合格人员,同步落实村干部重大事项报备制度,持续净化监督干部队伍。以“县乡共管·夺旗争星”活动为抓手,依据村党组织“夺旗”等次落实村级带头人待遇保障,同步开展强化村党组织书记激励保障活动,有效激励村党组织书记担当作为。用好用活中期评估结果,精准锁定27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落实“四个一”措施,“一村一策”推动转化提升,实现基层组织“强筋健骨”。
富锦市全力打造过硬支部,深入实施“1342”党建示范创建行动,统筹推进“标准+示范”建设,组建2个督导组深入11个乡镇“解剖麻雀”、现场指导,对存在的“三会一课”记录不规范、“主题党日”形式较为单一等4类共性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引导村级组织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指导镇村深入挖掘特色,精心打造上街基镇宋店村“三治融合”、上街基镇大屯村“五色网格”、头林镇二林村“康养融合”等工作成效明显、亮点突出的党建品牌20余个,辐射带动全市农村党建工作提档升级。
乡村基层治理是夯实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更是衔接政策与民生的“桥梁纽带”。富锦市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推动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列席重大决策,向乡镇党委每季度报备监督情况,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深化“党建+网格”治理机制,激活819个网格党组织作用,为每个微网格配备网格志愿者与党员中心户,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3+X”主题党日等活动,组织267个村党组织发动党员开展为民服务,累计办理民生实事超1万件,真正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
B聚力人才振兴 激活乡村发展活力引擎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关键要抓住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这个“牛鼻子”,富锦市大力实施人才“头雁工程”,在“引、育、用”上下功夫,为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劲动能。
富锦市全面打造乡村治理人才“矩阵”,不断深化乡村人才发展培养体制机制改革,组织乡村振兴、农业农村、民政等乡村振兴重点部门,每年对全市267名村党组织书记、村“两委”、驻村干部实行全员轮训,有针对性地设置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安全维稳等课程,致力于打造乡村治理领军型人才。组织乡村人才开展“头雁论坛”等典型交流活动,以现场观摩、经验介绍等方式分享先进工作经验,有效提高乡村人才治理乡村的实战能力。在乡村治理人才的引领下,各村积极联合周边村屯,探索实践阵地共用、资源共享、产业共兴的“抱团发展”新模式,有效促进村屯工作水平的整体跃升。
抓实驻村干部管理,配齐配强市镇两级驻村办工作人员,修订完善《富锦市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管理细则》,对全市59名驻村干部开展全覆盖实地督导,创新实施驻村干部每日自查、镇党委每月督查、市委组织部每季度巡查的“三查”机制,压紧压实驻村帮扶责任。全市驻村干部紧紧围绕建强组织、兴村富民、加强治理、为民服务的四项基本职责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举办以集中测试、演讲竞赛为主要形式的驻村干部“擂台比武”,11名优秀驻村干部现身说法、分享帮扶经验,提高驻村干部实战本领。
深谙乡情、扎根乡土的本土农村人才,是激活乡村特色产业的关键引擎。乡村致富带头人总结推广向阳川镇狮头鹅、湖羊养殖,锦山镇乡村旅游相关经营管理经验,联合打造长安镇农旅融合、二龙山镇菇娘经销产业链、宏胜镇富硒大米品牌、大榆树镇太平村大蒜特色种植等典型项目,以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强劲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壮大。
乡村人才积极搭建多元化销售网络,通过沟通协商、签订合同等方式,成功促成12个农民合作社与7家果蔬市场、大型超市实现“农超对接”,解决“卖难”和“价低”的痛点。依托“绿谷粮都”电商平台,累计上架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手工艺品等26个品类284种单品,农产品线上销售交易额达650余万元,带动参与的3100余户村民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C深耕产业振兴 蹚出乡村富民特色路径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富锦市因地制宜锚定地域优势,在特色农业与高效养殖领域双向发力,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走出一条科学有效、农民受益的产业振兴之路。
眼下,锦山镇洪洲村“百果园”生态采摘园正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走进园区,绯红的油桃缀满枝头,青黄的酥梨透着清甜,紫亮的李子惹人垂涎,各类时令水果将树枝压得微微弯曲,浓郁的果香在空气中弥漫。这份让游客赞不绝口的“甜蜜”,源自园区扎实的产业基础。作为富锦市乡村特色产业的重点项目,“百果园”依托200万元衔接资金,建成56栋温室大棚、160平方米保鲜库与2栋暖棚,2.3万株果苗在此茁壮成长,每到成熟旺季,“南果北种”的奇迹便在这片黑土地上生动绽放。
这份火热,离不开对生态优势的巧加利用,采摘园借助毗邻国家湿地公园的优势,通过与各个旅游团体合作、“认领一棵树”等经营策略,游客可提前认领心仪果树,定期前来采摘,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知名度与口碑逐年提升。同时,园区采用“基地+公司+农户+分红”模式,不仅和162户脱贫户建立稳定帮扶机制,每年每户分红750元,还带动周边4个村的普通农户就业务工,每年增收6000余元,让生态红利切实转化为百姓福祉。
如果说“百果园”是富锦特色农业的生动缩影,那跨越3700多公里从广东汕头落地的狮头鹅,则是富锦特色养殖产业的“新名片”。从最初引入狮头鹅品种时的“小心翼翼”,到如今成功构建东北最大的狮头鹅核心群体,富锦市从政策扶持、技术攻坚、产业合作以及标准化建设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走过了一条充满挑战与创新的道路,逐步实现了南鹅北养的产业突破。富锦市与省农科院合作创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成功饲养狮头鹅10万羽,建成唯一省级狮头鹅原种场,富锦狮头鹅纳入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品牌知名度与市场影响力持续攀升,成为区域特色农业的闪亮名片。
为推进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全市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围绕玉米、水稻、大豆三大粮食作物,不断强化“加工”聚力。其中,玉米产业链以象屿生化87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为核心,精准延链补链,引进大连医诺氨基酸、香港海资植酸钙、奥谷生物海藻糖等下游项目,让每一粒玉米在富锦被“吃干榨净”。水稻产业链引进培育规上稻米加工企业48家,实现从单纯“卖原粮”向精深加工系列米制品的战略转型,改变了长久以来“稻强米弱”的发展局面。大豆产业链以“品质”制胜,立足本地大豆蛋白质含量平均高达43%的独特原料优势,引进金正油脂、福慧生物、绿谷调味品等大豆加工企业,进军有机大豆油、有机酿造酱油等高附加值产品制造产业,加快把富锦打造成为大豆食品制造产业高地。
“既要产得好,更要卖得好。”富锦市一方面匠心铸牌,擦亮“金字招牌”,打造品牌矩阵。另一方面精准开拓市场,畅通“产销动脉”,持续开展“粮都优品、飘香中国”系列主题展销活动,组织本地品牌企业亮相绿博会、豆博会、哈洽会等展会,推动富锦特色优质农产品畅销全省、走向全国。同时创新营销,拥抱“数字蓝海”,建成全省东部地区最大的电商产业园,搭建“绿谷粮都”平台,汇聚36家企业、收集吸纳本地农特产品308种,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年均直播带货超400场。2024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亿元,同比增长33%,让富锦的绿色优质农产品跨越千里到达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D推进生态振兴 擦亮乡村宜居绿色底色
乡村生态环境,既是乡村振兴的鲜明底色,更是承载群众幸福生活的核心载体。富锦市锚定“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目标,以“绿”为底,精心擦亮乡村生态名片。
富锦市始终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遵循“规划引领、示范带动、梯次推进、长效巩固”的思路,推动整治工作向常态化、长效化纵深发展,持续激活乡村“颜值”,提升村民幸福指数。截至10月末,全市共出动车辆8781台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9513.2立方米,清理塑料垃圾397.88立方米,回收利用181.2立方米,清理村内沟渠120.37公里,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531.6立方米,390个村屯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实实在在的生态变化,正转化为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体验,让群众的生态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攀升。
在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富锦市进一步挖掘生态与经济融合的潜力,以万寿菊种植为抓手,深耕庭院经济,打造50个综合效益突出的“庭院经济示范户”。通过动员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种植,既扮靓了庭院、美化了村貌,又为农户拓宽了增收渠道,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丰收”。
富锦市紧扣“六清一修一改一建一绿”核心任务,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五年提升行动,积极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农村垃圾分拣中心、垃圾转运站投入运行,户厕问题整改如期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供水保障工程、生物质锅炉更换有效推进,规模农场和散养户畜禽粪污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完成,乡村生态根基不断夯实、愈发坚实。
E厚植文化振兴 绘就乡村文明幸福画卷
富锦市锚定“文化兴村、文明润乡”发展航向,用鲜活实践让文化惠民春风拂遍乡村,让文明新风浸润群众心田。
以文化赋能文明创建,富锦市将文化内涵融入文明创建全过程,推动宋店村、聚贤村以深厚文化底蕴荣膺“全国文明村”称号,实现文化素养与治理能级的整体性跃升,形成“典型引路、全域共进”的文化振兴辐射格局。聚焦文化阵地功能迭代,全面完成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清查建档,按“因地制宜、功能复合”原则优化为“文化实践+便民服务”综合平台,打造凝聚群众的“文化高地”。同步织密文化宣传网络,绘就300余面乡村文化墙、设置300余个移风易俗宣传栏,将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等文化内核具象化,让文化新风浸润乡村肌理。
以文化惠民激活活力,富锦市深耕乡土文化厚土,实施“乡土文化人才振兴计划”,挖掘培育500余名民间文艺骨干,组建“文艺轻骑兵”,年均开展“文化进万家”“送戏下乡”等惠民活动300场次,惠及群众 72000人次,让优质文化资源精准滴灌基层。创新打造“乡村文化节”品牌IP,举办“村里好声音”“乡村村晚”等活动100余场次,让村民从“台下看”变为“台上演”,实现“文化惠民”向“文化强村”的跨越。
以文化阵地融合发展,富锦市打破文化服务阵地壁垒,创新“两中心一书屋”融合模式,实现267个行政村农家书屋、读书角全覆盖,构建“文化+服务”融合生态。通过“农家书屋读书分享会”厚植书香乡风,以“农技专家田间课堂”推动“文化+产业”融合,让文化阵地成为“文化粮仓”与“技术驿站”,以文化赋能产业增收。同时以文化体育活动凝聚向心力,举办“村BA”“拔河比赛”等文体活动,吸引200余支队伍、10余万人次参与,在文化竞技中奏响乡村团结奋进的“同心曲”。
以文化治理夯实根基,富锦市坚持以文化治理引领乡风文明,将文化理念融入乡村治理各环节。党建引领下,党员带头践行文明新风,签订《抵制陈规陋习承诺书》;深化“一约四会”治理机制,推广“时间银行”互助模式,设立“道德义举榜”“红黑榜”,常态化选树“身边好人”,在乡村掀起“比孝顺、比家风、比文明”的热潮。全年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000余次,坚决抵制高价彩礼、树立殡葬新风,规范丧葬经营、普及文明祭祀,以文化浸润推动治理效能与文明程度双提升,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精神力量。
从黑土粮仓的科技赋能,到特色产业的蓬勃兴起,再到产业链条的延伸升级,在这片充满活力的黑土地上,“中国粮都”的故事仍在续写,乡村振兴的画卷正越绘越浓,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稳步前行。
本版图片均由富锦市委宣传部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